騰訊投資交朋友,馬雲收購結仇人,為何還要一直收購,霸權主義?

中國的互聯網行業發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發展,並在近幾年發展的越來越迅速,在漫長的發展道路中出現了很多的互聯網行業龍頭,有的走了下來,但同時沒有跟上時代步伐而被淘汰的也有很多。

在中國的互聯網行業發展的道路中,競爭一向都是非常的激烈,在如今騰訊和阿里巴巴已經是國內兩大互聯網行業巨頭,成鼎立之勢。兩大互聯網企業同樣都是中國互聯網行業中最早一批成立的企業,發展至今都有自己的一片立足之地。

騰訊投資交朋友,馬雲收購結仇人,為何還要一直收購,霸權主義?

騰訊在智能手機流行的時代,抓住了移動互聯網的機遇,打造出了微信這款老少皆用的通訊社交產品,其背後的巨大流量無可想象,如今的微信已經慢慢發展出了一套自己的微信生態系統。

而阿里巴巴也站在了移動互聯網的風口之上,更是帶動了國內電商行業的崛起,是如今名副其實的國內電商霸主,每年的雙十一活動不斷刷新著最高記錄,雙十一的影響力已經不只是國內,在國外的影響力也非常大,阿里巴巴通過不停的收購,如今所擁有的流量已經佔據了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

騰訊投資交朋友,馬雲收購結仇人,為何還要一直收購,霸權主義?

而騰訊的微信支付或者是支付寶的支付,所擁有的用戶流量如今都已是瓜分了國內市場。而這兩者擴大規模的方式也是截然不同,這兩者雖然都佔領著國內互聯網行業的市場,但是騰訊只是投資參股的方式擴大規模,而支付寶更擅長的是直截了當,一般都是全款直接收購。

自從阿里巴巴從美國上市之後,便開始了國內擴張之路,國內互聯網行業中一半的公司都被阿里巴巴直接收購了,其中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有優酷,餓了麼,高德,UC瀏覽器等等這些都是阿里巴巴的子公司,阿里巴巴的作風是直接全權控股,而團隊創始人都是直接拿錢走人,雖然這種方式直截了當相當的霸氣,但是這樣也會遭到反感,美團的王興就是典型的例子。

騰訊投資交朋友,馬雲收購結仇人,為何還要一直收購,霸權主義?

相反與阿里巴巴,騰訊也在集團規模上不斷地擴張,如今的騰訊在互聯網行業中不同於阿里巴巴的一半公司,騰訊是與一半的互聯網企業有關聯,這是因為騰訊所採用的方法於阿里巴巴截然相反,一般情況下騰訊只是去投資,然後賺取股權分紅,絕對的控股權還是由創始人掌握的。

在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京東,騰訊是京東的大股東,由於騰訊的加入,京東的流量也是猛增,但是京東的實際控股人依然是劉強東,騰訊的做法更貼近於讓原始創造團隊提供資金和流量的幫助。

騰訊投資交朋友,馬雲收購結仇人,為何還要一直收購,霸權主義?

這兩種做法可以看成為阿里巴巴在拼命的收取流量,而騰訊則是在拼命的放出流量。阿里巴巴為何要直接收購,很大原因是因為集團的屬性所致,阿里巴巴旗下的電商業務想要得到發展就必須擁有流量,這也是電商行業的基本。

阿里巴巴想要自己的電商買賣更多,那就必須打造出一個自己的流量圈,從而提高交易量讓阿里巴巴自身保持住穩定的收益。平臺流量的流逝都是很正常的,如果阿里巴巴不採取手段來擁有流量,那麼收益就會減少。

所以阿里巴巴必須無時無刻的保證自己擁有流量,如今的阿里巴巴依然以電商為核心,所以這就導致了其自身需要不斷的吞噬流量,所以阿里巴巴需要不斷的收購獲取流量。

騰訊投資交朋友,馬雲收購結仇人,為何還要一直收購,霸權主義?

而反觀騰訊,騰訊集團旗下不管是微信還是QQ都有著巨大的流量基礎,騰訊的核心不是電商,而是社交軟件,而社交軟件的本身屬性就是遠遠不斷地吸引流量過來,而這部分流量已經遠遠超出了騰訊所需的流量,那麼溢出的流量就可以用來幫助其他企業。

所以騰訊走的路線一般都是投資,為企業提供流量和資金的幫助,就比如京東和滴滴,當初都依靠著微信的巨大流量,所以兩者走的路線更多是因為騰訊和阿里巴巴的核心產品的屬性。阿里巴巴的電商平臺需要不斷的吸引流量,又不能被外部的企業所控制,所以直接收購。而騰訊的流量已經溢出,投資的方式遠遠比收購來的划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