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是個“黏人精”,都因媽媽擔心寵壞娃,專家:是缺乏安全感

寶寶是個“黏人精”,都因媽媽擔心寵壞娃,專家:是缺乏安全感

小西瓜馬上兩歲了,西瓜媽媽看著自己的小寶貝終於從嗷嗷待哺的小嬰兒長成了一個能跑能說的“小大人兒”心裡別提多開心了,心想:孩子慢慢大了,不用像小時候那樣形影不離,終於能有點自己的空間了。

可現實總是殘酷的,小西瓜不僅沒有像媽媽想的那樣越來越獨立,反而變得越發黏人。

甚至連媽媽偶爾帶他去遊樂園玩,也總是靠著媽媽不願意和小朋友一起互動。

這下愁壞了西瓜媽媽,覺得孩子是不是性格太內向,太黏人,擔心孩子會出現社交障礙。

其實西瓜媽媽的擔憂並不誇張,如果不及時進行引導,是真的會影響孩子將來的心理發育和社交能力。

寶寶是個“黏人精”,都因媽媽擔心寵壞娃,專家:是缺乏安全感

01、 寶寶黏人的原因:缺乏安全感

想解決問題,首先應該弄明白,孩子為什麼這麼黏人?

美國加州大學醫學院精神學臨床教授阿蘭•斯格爾解釋說:

1~2歲是孩子出現黏人行為的最明顯階段,他們把媽媽或看護人看作一個安全基地,當有安全需求時,就會返回看護人身邊。

通過與西瓜媽媽交談了解到她是一名全職媽媽,從孩子出生開始就全是她一個人帶,特別的辛苦。

也正因如此,她也特別期盼孩子有了一些基本的自理能力後能獨立一些,多一些個人空間,卻沒想到,孩子反而比嬰兒時期更黏人了。

寶寶是個“黏人精”,都因媽媽擔心寵壞娃,專家:是缺乏安全感

沒有順利度過分離焦慮期

面對西瓜媽媽的困擾,我向她瞭解了平時帶孩子的一些細節。

其中我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在孩子的第一個分離焦慮期(6-9個月),她正在使用之前被炒的沸沸揚揚的“哭聲免疫法”和“延遲滿足法”。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哭的時候不理他也不抱他,等他不哭了才去抱。

孩子想要喝奶時也得先哭個5分鐘再說。

且不討論這兩種不科學的育兒方式目前已經被多次“扒皮”,光是從她的做法就能看出,孩子在1歲前需求沒有得到充分滿足,他沒有從媽媽身上得到足夠的安全感,失敗的度過了第一個分離焦慮期。

寶寶是個“黏人精”,都因媽媽擔心寵壞娃,專家:是缺乏安全感

缺少高質量的陪伴

我接著向她瞭解每天是如何陪伴孩子的,答案如下:

我每天自己一個人帶孩子,還要做飯、做家務,特別累,我也沒那麼多精力一直陪他玩,就把他放在圍欄裡自己玩。有時候天氣好,就帶他去樓下轉轉。

果然,是一個缺乏陪伴的孩子。

西瓜媽媽作為全職媽媽,24小時都跟孩子在一起,可這並不是我們所說的“陪伴”,更不是高質量的陪伴。

高質量的陪伴指:全身心的不受外界打擾的和孩子交談、讀書、唱歌、遊戲等等。

其實24小時在一個空間待著的效果不如每天1-2小時高質量的陪伴。

寶寶是個“黏人精”,都因媽媽擔心寵壞娃,專家:是缺乏安全感

與外界接觸過少

西瓜媽媽本身性格比較內向,平時又要帶孩子又要忙家務,很少帶孩子出門。

只是偶爾天氣好的時候,在樓下轉一轉或者去附近的兒童遊樂場玩一會兒,西瓜和其他小朋友總是玩不到一塊兒,一來二去的,西瓜媽媽更不願意自己一個人帶孩子出門了。

其實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正是因為小西瓜平時和外界接觸太少,所以偶爾出門會感到陌生、害怕,不願意去和其他小朋友接觸。

對他來說,周圍的一切都是不可控不安全的,只有跟著媽媽才是安全。

寶寶是個“黏人精”,都因媽媽擔心寵壞娃,專家:是缺乏安全感

02、專家提示:每個寶寶的依戀類型不同

其實,每個孩子對自己的媽媽或者主要看護人都是非常依戀的。

美國心理學家安斯沃斯還曾經對寶寶們在陌生環境中的不同反應做了分類,最終分成了安全型、迴避型、反抗型和混亂型四種類型。

安全型依戀

這是一種正常的、積極的依戀狀態。這個類型的寶寶在媽媽離開後會出現不安與哭鬧,但是當媽媽再次回來時,情緒會明顯好轉並且很快就被媽媽安撫好,和媽媽進入一個“如膠似漆”的狀態。

迴避型依戀

這類型的寶寶在媽媽離開後幾乎沒有任何情緒,對他們來說媽媽在不在似乎並不重要。即使媽媽再次返回,也沒有表現出興奮和喜悅,始終非常“淡定”。心理學家認為這是親子關係不密切的表現,並非正常狀態。

寶寶是個“黏人精”,都因媽媽擔心寵壞娃,專家:是缺乏安全感

矛盾型依戀

這個類型的寶寶表現非常矛盾。在媽媽還沒離開時就非常警惕、情緒焦躁,真正離開後情緒更加激動,而當媽媽再次返回時會拒絕媽媽的擁抱、表現的十分生氣。

混亂型依戀

這一類的寶寶表現出的狀態最缺乏安全感。他們會在媽媽離開後再次出現時表現的無所適從,甚至在媽媽擁抱或者安慰他們時大哭,做出一些奇怪的姿勢。

這其中只有安全型依賴是積極正面的依戀形態,其他三種都是消極形態,如果孩子長期處於這樣的狀態下,會影響孩子的社交屬性,變成一個依賴性強、孤僻、消極的孩子。

寶寶是個“黏人精”,都因媽媽擔心寵壞娃,專家:是缺乏安全感

03、孩子太黏人正常嗎

1-2歲的嬰兒黏人是正常的

上文也提到阿蘭教授曾說過1-2歲的孩子是孩子出現黏人行為的最明顯階段,可見在這個年齡段孩子普遍比較黏人。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知道誰是自己的看護者、誰是自己的親人,自然對於長期看護自己的人,比如父母、爺爺奶奶等會產生更多的依賴情緒,因為孩子知道這些人是安全的,依賴於他們不會出現危險。

所以小西瓜目前的情況還在正常範疇內,但家長還是應該有所警覺,改變一些錯誤的教養方式,讓孩子在2-3歲這個階段得到一個正確的引導和糾正。

寶寶是個“黏人精”,都因媽媽擔心寵壞娃,專家:是缺乏安全感

4歲以上的幼兒黏人,家長要重視

可是如果孩子到了4歲左右依然表現出不符合年齡的黏人表現,家長應該引起重視了。

比如一個4歲的幼兒在面對其他小朋友時很難融入,即使在幼兒園也無法合群,並且顯示出極端焦躁的情緒,並且長時間無法緩解,只願意和最親近的人在一起。

如果孩子到了大齡依然黏著自己的看護者,無法自主玩耍,獨立融入新環境,那麼很有可能他已經進入了早期社交障礙,父母一定要及時引導糾正。

寶寶是個“黏人精”,都因媽媽擔心寵壞娃,專家:是缺乏安全感

04、孩子太黏人,家長怎麼做才正確

拒絕過度使用“延遲滿足”

上文中提到的西瓜媽媽由於濫用“延遲滿足”和“哭聲免疫法”,讓孩子在嬰兒階段沒有得到足夠的安全感,致使西瓜因缺乏安全感而對外界環境感到恐懼和害怕。

“哭聲免疫法”近兩年已經被大量育兒專家批判,不建議大家使用這種殘忍無愛的方式養育孩子。

而“延遲滿足”也不應該濫用,對於4歲以下的孩子這個做法是不適用的(具體可參看 ,本文不再贅述)。

想要孩子獨立的最好方法:在孩子需要愛的時候給予他們足夠的愛和溫暖,一個內心充滿愛和安全感的孩子才能大膽走向外面的世界,獨立面對一切。

寶寶是個“黏人精”,都因媽媽擔心寵壞娃,專家:是缺乏安全感

拒絕使用“冷處理”

有些家長為了不打罵孩子,會在生氣的時候“冷處理”,不回應孩子、不溝通、情緒消極。

看似比打罵孩子要好一點,殊不知這樣的“冷處理”會讓孩子內心不安,小小的心靈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讓父母開心起來,這樣的情緒會一點一點掏空內心的安全感,而對外界感到不安。

面對孩子的錯誤或是頑皮,如果家長當下無法控制情緒,可以自己冷靜5-10分鐘,但時間不宜過長。

冷靜之後再和孩子交流剛才的錯誤,多問幾個“為什麼”,多聽聽孩子內心的想法。

寶寶是個“黏人精”,都因媽媽擔心寵壞娃,專家:是缺乏安全感

讓孩子多與外界接觸

父母可以在週末或節假日,儘量多帶孩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如果時間有限無法長途旅行,就在市內或者周邊看一看也是不錯的選擇。

各式的博物館、公園、動物園、大學等等都可以經常帶孩子去玩一玩,也可以多帶孩子和自己的朋友們聚聚,孩子一旦習慣了外面形形色色的世界,就不會對沒見過的場景感到膽怯。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是能一眼分辨出哪些孩子來自大城市,哪些孩子來自小地方,因為從他們眼神裡的自信和篤定就能判斷。

是因為大城市的孩子智商高人一等嗎?顯然不是,只是他們見得多罷了,見得多自然有底氣,這個底氣就是內心的安全感。

寶寶是個“黏人精”,都因媽媽擔心寵壞娃,專家:是缺乏安全感


椰子麻麻寫在最後:

其實每個孩子的黏人與獨立都有自己的週期。

椰子從小得到的愛一定是滿滿的快溢出來了,從幾個月開始就跟著我們到處玩,只要有空我就會和椰子爸爸帶他去不同的景點、博物館等轉悠。

可以說能夠給到的陪伴都儘量給了,但是他在3歲多的時候有一陣子忽然不願意跟身邊的小朋友玩,寧願一個人站著看他們自己也不參與。

或者就黏著我或者姥姥,一步也不願意動。

我自認為各方面的教育和引導都沒有問題,於是告訴自己,等一等,也許孩子也有屬於他自己的世界。

果然,這個階段在兩三個月後忽然就好轉了,沒有任何徵兆的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小話癆”,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更是不在話下。

所以,只要教育的大方向沒錯,當孩子出現一些理想狀態之外的情況時,不妨給彼此一點時間,讓我們等一等,相信孩子也相信自己,等待花朵綻放的那一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