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課”,警惕硬核增負“擡頭”

近期,隨著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多個省市對外宣佈春季學期的開學時間。正常情況下,這些省市將分批次、錯峰開學,結束“最長寒假”,恢復線下教學模式。

此前,教育部和多地教育主管部門下發通知明確,中小學因延遲開學耽誤的教學時間,可通過調整週末和暑假等方式補齊。受疫情影響,適當的補課可以理解,但切莫一味完成教學任務,將學生束縛在連軸轉的學習機器裡,進而違背了“五育並舉”的教育旨歸,破壞了苦心孤詣營造的教學氛圍。換言之,把疫情耽誤的教學損失補回來,不能無視學生身心健康、違反規定“硬核”增負。倘若開學後把課堂教學全部改成學科教學,將題海戰術進行到底,勢必會增加學生的任務量,削減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嚴重者將會影響其身心發展,無疑是得不償失。

中小學減負20年,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能讓之前的成果付諸東流。就目前而言,減負提質仍是中小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不可半途而廢。客觀上而言,週末、暑期補課增大了教育教學的強度,對於老師、學生不啻為一種負擔。在此情形下,學生能否從容學習,教師可否勉力教課,這些問題恐怕都要被打上大大的問號。

鑑於此,中小學教師宜應從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中汲取思路經驗,革新教學方式,優化教育行為,一方面通過提煉精簡教學內容,妥善安排學習任務,儘量避免因假期補課對沖減負效果,讓其成為“第三學期”;另一方面扼制“惡補”氛圍的形成,摒棄以時間換成效的落後教育觀。

還應看到,每個地方、學校、學段的學生學情不一樣,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礎也有所差異,是否佔用週末、暑假時間補課,還需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研判,不能一概而論。從現實看,延期開學期間,各地教育部門、學校紛紛推行“停課不停學”,線上組織教學活動,開學後若還擠佔雙休日、壓縮暑假,實則是延長了學生的學習時長,侵佔了他們的正常休息時間,最終導致學業負擔和壓力加大。

事實上,學習是一個常抓不懈的過程,並非落下幾堂課,突擊一段時間就能補回來的,強推執行甚至可能適得其反。而進入新學期,面對繁重的教學任務,教學負擔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於此情況下,學校、教師該如何作為,考驗著他們的教育教學水平。相比於假期補課,學校和老師更應向課堂要效率,向平時要成果,通過緊扣教學目標,改良教學方式,不斷提升教學水平、提高課堂效率,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積極調整與重組學生學業負擔要素,搬走孩子們本不該承受的重負之山,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成才。同時,教育部門亦可趁此機會改革教育評價體系,破除唯分數論,建立公平、公正的多元評價體系。

不隨意擠佔週末、暑假,科學安排每天課程和作業,也是減負增效的一種體現。復學復課後,各地各校可根據“停課不停學”期間的實際成效,制定教學時間表,但要謹防“一刀切”,別讓瘋狂補課故態復萌。這不僅關乎減負宏旨,更關係到千千萬萬學生的身心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