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老鼠的天敵安個家——三江源鼠害治理新招初現成效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包拓業報道)長期以來,我省牧區各地在治理鼠害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採用化學、生物等防治手段,但效果有限,一些地方鼠害仍然嚴重。尋找滅鼠良方,各方在努力。近期,一項利用天敵滅鼠的新專利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實驗取得突破性進展,取回的九個紅外影像記錄儀顯示,其中八個人工洞穴已有藏狐、豬獾、黃鼬、猞猁等野生動物出入,標誌著“給鼠害天敵野生動物建個舒服的家”,通過修復生物鏈達到防控鼠害的技術,在我省三江源草原實驗取得突破性進展。

這項技術的發明人公保介紹,其核心技術是通過有效修復草原生物鏈達到生態平衡目的。即就地取材石頭,用人工建造暗堡式動物洞穴,為鼠類天敵提供便利的食宿場所,具有取材方便、易建造、結構簡單堅固隱蔽、保溫效果良好等特點,有利鼠類天敵沙狐、赤狐、草原貓在嚴酷的三江源地區自然條件下繁衍生息,並隨時將周圍活動的鼠類捕食,使草原鼠害得到控制,有效保持生物鏈平衡和生物多樣性,最大程度減少草地資源損失,使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且不會造成環境汙染。

给老鼠的天敌安个家——三江源鼠害治理新招初现成效

公保是瑪多縣司法局退休幹部,在瑪多縣工作了30餘年,對草原鼠害甚有研究,退休後,經過多年的觀察、實踐,加之與當地農牧民的深入探討,在2017年發明了人工洞穴生態防治鼠害技術。一開始實驗的這種人工洞穴呈假山式,選址一般在相對凸起的高地、斜坡區域,有利於居高臨下觀察、捕捉鼠類,但是經過長期的觀察和分析,這種結構不利於天敵動物的隱蔽性,很容易被自己的天敵如鷹、狼襲擊捕食。原本洞穴的建造目的是引居害鼠天敵來達到防控鼠害的效果,結果卻適得其反,實際效果的不理想並沒有減退公保對草原鼠害防治事業繼續奮鬥的熱情。

在2018年和2019年間,公保結合平時的觀察經驗,總結經驗不斷嘗試,通過對人工洞穴的選址做了調整,選擇鼠類天敵視野開闊、較隱蔽的裸露草地,根據地勢對人工洞穴進行了建造工藝及結構的改進,改進的人工洞穴不僅環保,其實際效果非常理想,深受當地農牧民的歡迎。

给老鼠的天敌安个家——三江源鼠害治理新招初现成效

該技術已被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納入2019年的科技創新型的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建設項目。

公保說,建造人工洞穴引居害鼠天敵,利用天敵來控制害鼠密度,鼠類防治工作最終實現有鼠無害,逐漸修復草原生物鏈,豐富草原生物的多樣性,實現草原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