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27章,揚長避短是最好的用人哲學


《道德經》認為:天地間的萬物,都是矛盾對立統一的綜合體,是‘微明’並存的存在。所以,它們都擁有著‘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

而深的‘辯證法’精髓的毛主席,也曾說過:“一個人,才有長有短,性情習慣有惡點亦有善點,不可執一而棄其一。”

因此,怎麼無利用好人才,這個現如今社會最珍稀的資源,也就成了現下最緊要的一門學問~

那麼,該如何科學地用人呢?

《道德經》第27章,揚長避短是最好的用人哲學


——答案是識人。

在《道德經》的第二十七章 ,老子說: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道德經》第27章,揚長避短是最好的用人哲學

那麼,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

第四維視角認為,是這樣理解的:

領悟了行進奧妙的人,善於掩藏痕跡;領悟了語言奧妙的人,言談無有瑕疵;領悟了數術奧妙的人,可以擺脫對策算工具的依賴,而計算如常;領悟了守禦奧妙的人,可以把握事物關鍵,使其不被攻破、打開;領悟了羅織、束縛奧妙的人,則可以即使沒有繩索,也讓人深陷麻煩,難以自解,寸步難行。因此,那些領悟了真正大智慧的人,往往善於糾正別人的過錯,所以,在他們麾下,就不會有無用之人;常常善於利用事物的優勢,所以,在他們手中,常常也會沒有完全不能利用的事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內慧。所以,要把那些領悟了真正智慧的人,當做是那些沒有領悟智慧的人們的老師;要讓那些沒有領悟到智慧的人,成為那些領悟到智慧的人們,通過觀察和參考,去規避錯誤的目標。而如果,不去珍惜,這些向‘善人者’學習,和把‘不善人者’當做借鑑的機會的話,那麼,我們即使是領悟了智慧,也會因為中斷借鑑學習,而再次陷入迷失——這,就是我們能夠長久獲得和保持智慧的奧妙所在!

《道德經》第27章,揚長避短是最好的用人哲學


在這一段內容裡,老子以具體事例來說明了,那些領悟到世間智慧的人們的表現。說明了對外觀照、借鑑學習的重要性,呼應了第一章中的‘眾妙之門’。同時,也說明了,這些人能夠獲得和長久保持智慧的方法;以及他們是怎麼樣憑藉對天道的理解、運用辯證思維,使包括人才在內的天下萬物,去發揮他們該有的價值和作用的。

為我們平時的管理用人,提供了良好的借鑑思維。

《道德經》第27章,揚長避短是最好的用人哲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