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叔本華|榮譽的本質

叔本華(德文原名: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歲),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並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

榮譽是比社會地位大得多的問題,也更難討論。讓我們試著從給它定義開始。

如果我說,榮譽是外在的良心,而良心是內在的榮譽,無疑會有一大群人贊同這一說法;但是,這樣的定義太抽象且空洞很難洞穿事情的本質。

所謂榮譽,客觀來看,是其他人對我們的價值的看法;主觀地看,就是我們對別人這種看法的重視—由此可見,若要享譽四方,就要對他人產生有益的、並非只是道德層面的影響

叔本華|榮譽的本質

但凡一個人尚未徹底墮落,就會有榮譽感和羞恥感,並格外珍惜榮譽。因為單憑一己之力能夠做成的事很少,就像魯濱遜流落荒島。唯有置身於社會群體之中,個人的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煥發活力。

隨著社會意識的發展,人類渴望被看作是對社會有用的一分子,一個有能力、並盡全力履行社會責任的人,一個有資格享受社會各種福利的人。

要成為有用的社會成員,必須做到兩件事:首先是社會要求每個人都要做到的事;其次,要肩負起自己身處的特定社會位置所要求的責任

叔本華|榮譽的本質

但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是否自認為有用,而在於別人是否也這樣認為,所以人們會竭盡全力討好世界,並認為這才是值得去做的事。這樣一種討好的心態源自人類天性,原始且與生俱來,也就是所謂的榮譽感,或羞恥感。一個人只要想到自己被人菲薄,就會感到羞愧恥辱,即便他知道自己是無辜的,並非都是他的錯,依然會面紅耳赤

確信別人喜歡自己、肯定自己,可以極大地增強人們生活的勇氣。別人對自己的肯定,意味著所有人將一起為他提供幫助和保護,比起單打獨鬥,這更能讓他鼓起勇氣對抗生活的不幸。

叔本華|榮譽的本質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具有多樣性,主要有三種類型:普通民眾如你我之間的關係,契約的關係,兩性之間的關係。

通過在以上三種關係中獲取他人好感,建立信任,由此對應而生的榮譽也各不相同——我把它們分為:公民榮譽、公職榮譽和兩性榮譽。

關注頭條號,可以找到往期經典名言,受益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