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後還能幸福嗎?”我採訪了100多位過來人,發現了這5個規律

小說《圍城》中曾說:

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子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

芸芸眾生,進進出出這終結不了的迷局。

這5年來,我做過無數次婚姻心理諮詢,幫助過幾百位離婚人士和單親媽媽。每一次,我都會習慣性地問他們一句:你有沒有問過自己,你從這段婚姻中得到了什麼?

有些人聽完後怔住,下意識地說:“如果不是一直失去,我又怎麼會離婚?如果我得到了什麼,最多也不過是得到了教訓吧!”

是的,不同的人,得到了不同的教訓。

但怕只怕,你以為的教訓,往往還埋藏著往後繼續犯錯的源頭。

人生百態,道路千條。離婚後的路是什麼樣?能走出多遠?到達怎樣的目的地?真的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所以,當有人問我:離婚以後,到底我要面臨怎樣的生活?我還能幸福嗎?我會告訴他這5個規律。

規律1:離婚後的2、3年裡,你也許感覺會更糟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離婚後你們過得好不好?

2200多個回答中,幾乎90%的人都在說好。

有人因此說:看來不婚不育保平安,真是對的啊。

但我說:那是因為過得不好的人,不會來回答這個問題。

離婚可以止損、可以避免家庭中更加不幸的事情發生、甚至可以挽救生命。但是,離婚並不是立刻換來幸福的良藥。

國外有一項研究,用10年的時間,來追蹤離婚人士的自尊水平軌跡。

“離婚後還能幸福嗎?”我採訪了100多位過來人,發現了這5個規律

婚姻解散前後的自尊發展。(資料來源:Bleidorn等,2019。)

可以看到,以離婚事件為分割點,自尊在其後20多個月的時間裡,繼續下行至低點,然後緩慢回升。

自尊水平與主觀幸福感、幸福能力密切相關。自尊低的人,不會真的認為自己過得很好。

其實,這是符合離婚前後人的心理變化的。離婚者面臨親密關係的失落,必須重新適應自己在社會上與親密關係上的角色,這個過程將帶著憤怒、憂慮、矛盾、無依與痛苦的感覺,自覺失去魅力、毫無是處也喪失對生活各方面勝任的感受。

在這2、3年的時間中,很多其實都還沉浸在自我傷害的狀態中,他們要麼死死抓住過去不放手,要麼深感自卑,覺得自己再次獲得幸福的機會渺茫。

我見過不少人,一遇到人就不停痛訴前任罪狀、或者不再相信男人、或者談論親密關係成為他們的禁忌與痛點……這樣的人,不論他們多理直氣壯地宣稱“自己過得其實很好”,實際上,他們的內心仍是痛苦的,他們還留在過去、留在傷害中。

認識到這一點,你才不會輕易地否定婚姻的價值、盲目相信離婚是救贖的靈藥。你要知道,無論離不離婚、什麼狀態,始終是你自己與時間相處。

死亡的婚姻像一個惡性腫瘤,離婚就如同一場艱難的外科手術,手術之後,一定給予時間療愈與恢復,機體才能恢復健康生機。而我會鼓勵你們:我們不期待自己一念成佛,只要比昨天好一點就行了。

所以你要明白:第一、你知道這些痛苦終將過去;第二、你願意與痛苦共處,並且在沉澱與自省中,等待時間最好的安排。

“離婚後還能幸福嗎?”我採訪了100多位過來人,發現了這5個規律

規律2:再婚越著急,往往越後悔

離婚後,當然有再次進入婚姻的自由。據統計,80%的人在離婚後選擇了再婚。

但我的建議是:彆著急,更別有“找下家”的心態,不然,你百分之百會失望。

曾經有個姐妹,說前夫很快就再婚了,天天向她示威秀恩愛。為此她很難受,問我:“難道我很差嗎,我是不是真的沒人要了?”

我告訴她,離婚後的再婚不是一場競賽,不是誰更早找到下家,誰就贏。更何況再婚越草率,越容易讓人看笑話。

果然,不到兩年,她的前夫又陷入家庭大戰,一度鬧到法院。

在感情中,我們常常看見一些人,總是不厭其煩地踏入同一條河流,重複犯錯。對這些人,人們冠以“渣男收割機”、“綠帽接盤俠”等戲謔稱號。

成年人的思維行為模式是穩定的,一個人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特徵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我們都帶著童年的缺失、去尋找那個能讓自己完整的人,所以才會一次又一次重蹈覆轍。

然而,最難讓人接受的真相是,一個人並不能只固著於嬰兒發展層面,而尋求一個滿足自己早期缺失的理想幻象,使自己的生活安全而充實。幸福婚姻的秘密,就在於真實地看到伴侶的原貌、接受他們活生生的血肉。

著急再婚的,無非是放棄了自我,而把重心從自己內在轉移到別人身上。

更何況,二婚往往比頭婚更復雜,夾雜了更多的利益和計較。盲目地一腳踏入,只會讓今後產生更多的問題。

“離婚後還能幸福嗎?”我採訪了100多位過來人,發現了這5個規律

規律3:不管孩子的那一方,不一定過得更好

我經常會聽到一些單親父母罵前任:“一離了婚,人就像死了一樣,對孩子不聞不問,一分錢撫養費也不出。”

這種人真的該罵。

前任“渣”起來,表現千萬種,個個都讓人咬牙切齒——

離婚是你造成的所以孩子歸你負責,我不管;

孩子反正跟你姓不跟我姓;

新娶妻子或者媽媽強勢、自己沒有財政權;

債臺高築,身無分文,找我要錢也沒有……

但種種原因背後,體現的是一個人的自私、冷漠、短視和沒有擔當。這種做法,最直接的後果就是造成了親情的斷裂,遲早會被自己犯下的錯反噬。

在《奇葩說》中,顏如晶曾說過一番話,讓高曉松落淚——

“孩子的人生是一部連續劇,從第一集到第二十集,他會慢慢地變。”

“連續劇你不看,可以補,但是孩子的人生是補不回的,你不看就永遠都看不了了。”

“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觀眾。”

“離婚後還能幸福嗎?”我採訪了100多位過來人,發現了這5個規律

我曾見過不少離了婚沒要孩子的男女,在諮詢師裡痛苦流涕,其中尤以女性為盛。

有一位姐妹,離婚後再嫁得不錯,又生了一兒一女,然而迫於新任丈夫的壓力,她竟5年時間裡沒去看過一次與前夫生的老大,導致孩子竟不認她這個媽媽了。

這位姐妹告訴我:“這輩子,我都會受到良心的煎熬,我的人生已經不可能再完整了。”

有人以為,為了自己的幸福,把親子關係先放一放沒關係,反正我是孩子的爸爸媽媽,血緣在孩子就不能不認我。

這樣想,是高估了自己的位置,低估了現實的殘酷,更無視了孩子的感受。

所以我經常對那些埋怨前任不管孩子的單親家長說:“該爭取的你要爭取,實在沒辦法也彆氣到自己,因為他們會得到懲罰的。”

規律4:越自強,越容易看開恩怨

有人問我:“怎麼和前任和平相處?”

我的回答很簡單:自強,把自己的生活搞好。

在我經手的100多個離婚案例中,能夠和前任保持正常、良好的溝通關係,往往有以下的特點:雙方都有比較穩定的工作、都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都比較自強和自律。

大多數時候,前任的可惡,不是來自於客觀事實,而是來自於你的觀念。正因為現在生活不幸,對方才成為始作俑者——他要麼對此承擔責任,有義務幫我度過難關,要麼就是我的敵人,老死不相往來。

真相是,當一個人找不到力量把自己支撐起來走下去的時候,就只能立一個靶子或替罪羊,去合理化停滯不前的個人現狀。

這樣,卻只會讓自己越來越陷入孤立無援的處境。

而當你選擇了向上的道路,擁有了掌控生活的力量,那個可惡之人,對你而言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你不再對他的可惡念念不忘,且能夠以一種更開放的心態去看待二者之間的關係。

就像一位被離婚的家庭主婦,當她剛離婚時,憤怒地指責前夫無情,悲觀地認為自己前路渺茫。然而等進入職場開始打拼、懂得用自己的雙手來爭取未來之後,有一天,她打電話給我,興奮地說:

“今天,我帶孩子跟前夫吃飯了!我從沒有想到,自己也能這樣從容自如地面對前夫。我更有自信了,似乎也看穿了他的無奈和可悲,能夠和他平視了!這並不代表我想複合,而是,我們之間的關係進入了一種能讓我更加舒服的狀態。”

“離婚後還能幸福嗎?”我採訪了100多位過來人,發現了這5個規律

規律5:離婚父母關係處理得越好,孩子心理越健康

離婚給孩子到底造成了怎樣的傷害?

一言以蔽之——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動搖甚至崩潰了,是離婚帶給孩子最大的負面影響,關乎孩子一生的成長。

而安全感的破壞,並不是在於父母彼此分開的現實狀態,而是父母分開時,向孩子所傳達的態度和情緒——讓孩子感覺自己不被愛了。

“你是值得無條件被愛的”,這個重要的承諾,父母應該種進孩子的靈魂深處,這正是安全感萌發的根基。

有些家長說:“可是,孩子爸爸事實上就根本不愛孩子,這樣的話我說不出口啊!”

的確,對不負責任、不懂愛的父母,我們的確應該譴責。可是,這種譴責沒有必要在孩子面前進行。刻意地讓他知道,他有一個糟糕的父親/母親,哪怕這是事實,也會讓他充滿困惑、憤怒和失落,產生自卑感。

美國一所大學的研究發現,單親家庭中孩子的情感健康,更多地取決於以下幾點:

父母之間衝突的激烈程度;

有監護權父母的養育技能;

沒有監護權父母的參與;

經濟困難程度、生活壓力的變化等等。

所以,有了孩子的離婚,就不僅僅是兩個人帶著恩怨彼此分開這麼簡單的事情,雙方如何解決衝突、如何提升自己的養育技能、如何配合教養孩子,是離婚父母的重大議題。

很多有覺悟的父母,為了孩子,應該用更加積極、剋制和得體的態度,去處理和前任的關係,保持一種“工作夥伴”般的合作。

沒有人會說,這種合作會很容易。離婚父母的關係處理,和他們的人品、道德觀念和修養有很大的關係。但是晴朗發現,但凡人們能夠從以前的婚姻角色中跳出來,用降低期待、平靜溝通的策略,就能收穫很大的效果。

一對離婚後仍是朋友的夫妻,曾經這樣總結他們的相處原則:

“我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有什麼需要,也是直接說,不繞彎子。關鍵是,我不期待他與我有相同的看法、相同的感受,也不指望我的需要說出來以後,他能夠滿足。”

“離婚後還能幸福嗎?”我採訪了100多位過來人,發現了這5個規律

結語

離婚後的生活幸福度,其實最終取決於如何看待上一段婚姻,並在哀悼之中,看到自己、療愈自己。

如果一味將錯誤推到他人身上,並寄希望於某個人來救你於水火,來個鹹魚大翻身,那你這婚,算是白麗離了。

每個人,都必將在痛苦的經歷中成長,學會處理這些痛苦並繼續前進,是前行者不能放棄的姿態。

婚姻是一個金漆的鳥籠,你是主動逃生也好、被迫放生也好,鳥飛出了籠子,要麼天地遨遊、要麼終究在另一個鳥籠找到棲身之所。

希望你的下一步,風和日麗,海闊天空。

【晴朗老師專欄《婚姻必修課:這樣離婚,不傷孩子》持續更新中,讓您擁有更通透的婚姻,把握婚姻危機下的親子教育,請關注專欄更多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