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風情

民族風情 | 黎族

黎族,是海南島最早的居民,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亞、樂東、東方、昌江、白沙、瓊中、五指山等縣市,其餘散居在海南省境內的萬寧、儋州、屯昌、瓊海等縣市以及貴州等省。

民族風情 | 黎族

關於黎族的族源,過去有多種不同見解。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學者根據文獻記載,結合大量的考古學、語言學、民族學資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多數人認為,黎族是從古代越族發展而來,特別是和“百越”(遠古時代世居在南方百越一帶的古老族群)的一支——“駱越”的關係更為密切。

民族風情 | 黎族

語言

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中的黎語支,與同一語族的壯語、布依語、傣語、侗語、水語等有較為密切的親屬關係,在語音、語法、詞彙等方面都有共同特徵。

語法方面,語序基本與漢語相同,但多用定語於中心詞之後的倒裝語法,如“大哥”說成“哥大”,“白馬”說成“馬白”等。

服飾

在傳統服飾中,黎族婦女常穿直領、無領、無紐對襟上衣,有的地方穿貫頭式上衣,下穿長短不同的筒裙,束髮腦後,插以骨簪或銀簪,披繡花頭巾,戴耳環、項圈和手鐲。

男子傳統裝束一般結髮於額前或腦後,上衣無領、對胸開襟,下著腰布(吊襜),部分美孚黎男子上衣與女子無多大分別。

在哈、杞、美孚、潤黎少數健在的老年婦女中還一直保持著傳統的文身習俗。

民族風情 | 黎族

民族風情 | 黎族

節日

黎族三月三節(農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間傳統節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稱愛情節、談愛日,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勞勇敢的祖先,表達對愛情幸福嚮往之情的傳統節日。

這一天,黎族人民對歌、摔跤、拔河、射擊、盪鞦韆,盡情地歡慶著,用歌聲和舞蹈表達對生活的讚美,對勞動的熱愛,對愛情的執著追求。整個節日,氣氛歡快熱烈,令人陶醉。

民族風情 | 黎族

藝術

音樂

黎族的音樂和民歌是分不開的。演唱的方式有獨唱、對唱、重唱、齊唱等。曲調甚多,有優美抒情的,也有激昂高亢的,它反映了黎族人民淳樸、樂觀、耿直和剛毅的性格。

民間樂器有鼻簫、口弓、水簫、洞簫等。鼻簫用鼻孔吹奏,柔和低沉,宜於抒情。口弓用薄竹片或銅片製成,吹奏時用手指彈動弓片,節奏自由。水簫音色清脆,音量響亮。

民族風情 | 黎族

舞蹈

黎族的舞蹈有《錢鈴雙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濃厚的民族生活氣息。

如《打柴舞》在地上擺設二根平行長棍,相距數尺,再由數人手執若干根木棍或竹竿,橫架其上,分合擊拍,舞蹈者跳躍其間。隨著節奏的快慢,表演各種動作,情調爽朗活潑,氣氛熱烈詼諧,為廣大黎族群眾所喜愛。

民族風情 | 黎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