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有個屬於自己的家,心安

《安家》大結局: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有多重要

“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當年,潘美辰一開口,就唱得千萬人淚目。房子和家,永遠是中國人心坎上最敏感的一根弦。

最近,電視劇《安家》,帶著居高不下的收視率,和此起彼伏的褒貶聲,即將迎來大結局。

53集的劇情,貼合現實,糅合詼諧與深度,從房屋中介的視角切入,看到普羅大眾不同的住房夢,自然引起了觀眾們的共鳴。

而看完一個又一個房子背後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會有一種強烈的感覺: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到底有多重要。

買的是房子,安的是家

這部劇產生了不少直達人心的金句,有一句是:“房子不光是房子,也承載著這一家人一輩子的幸福。”

房子,不只是由鋼筋水泥築成的住所,而是一個容納家的空間。

劇中,老嚴和妻子在十幾年前,從農村老家揹著蛇皮袋來到了繁華的大上海,起早貪黑,披星戴月,靠著開早餐店,賣出一個個的包子,攢到了320萬。

恰逢兒子要結婚,便打算全款買一套房,一來給兒子當作婚房,二來自己跟老伴的老年生活也有了保障。

老嚴夫婦就像是眾多普通父母的縮影,有著“三世同堂”的樸素願望,“天倫之樂”的真切期盼,埋頭辛勤半生,只為一個能承載閤家幸福的溫馨空間。

所以,老嚴買到房之後,欣慰的來了句:“老覺著是飄著,總算生了根了。”

汪曾祺說:“家人閒坐,燈火可親。”

有座屬於自己的房子,一磚一瓦,填入愛,住進人,便成了家。

有陽光直照的客廳、熱氣騰騰的廚房、呼吸安穩的臥室、還有身旁歡笑的家人。

平淡,安心,幸福,如此足矣。

成年人的安全感,是房子給的

對學生而言,考卷上的分數是他們的命根;而對於成年人來說,房子是最大的安全感。

劇中,孕婦宮蓓蓓一家五口擠在一套一居室裡,在窄小的空間裡,彷彿連呼吸都困難。

每到了晚上,丈夫在客廳的茶几旁打地鋪睡覺,為了不打擾家人休息,宮蓓蓓抱著電腦,去到衛生間,坐在馬桶上辦公,

一抬頭,看見的是晾著的衣物,一低頭,便是滿地的盆子,

宮蓓蓓從沒有那麼一刻如此渴望換房。

知乎上有人問:“為什麼非要買房?租房不也一樣可以生活?”

有一個扎心的回答:我在廣州工作4年,前後在7個城中村住過,平均半年搬一次家,又談何安全感?

有一回,房東突然取消合同,限我一天搬出,那種突然無處落腳的尷尬境遇,到現在還記憶深刻。

如今,我有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很小,甚至接爸媽過來的時候,我爸只能睡在地上,我還背上了沉重的房貸,但卻一點不後悔,每次下班,回到自己的小房子裡,感覺在這座城市有了歸宿。

確實,寧可辛苦好多年,但只要能夠擁有自己的房子,那一刻所帶來的喜悅與踏實,是任何事情都無法替代的。

安居,就能樂業,人會更安心去拼搏,更踏實去奮鬥,不管遇到多大的風雨,只要房子在,人生就有退路,累了、倦了,永遠有個安頓的歸宿。

房子,才是最可靠的安全感。

有家,有愛,有所期待

在《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一書中,有個催人眼淚的故事。

一位固執而倔強的婦女,傾盡自己的所有,為了能有一套房子。

丈夫病重,孩子尚小,家庭拮据,所有的條件都不足以支撐她的願望。

但為了房子,為了這個家,她做苦工,撿菜葉,默默承受身邊所有人的不理解和埋怨,獨自一人挺過那段艱難的歲月。

在無數個熬不下去的夜晚,她不斷勾勒自己未來家的模樣,有盼頭,就有了前進的勇氣和力量。

還好,最後房子終於有了,這一家人“這一輩子都有家可回”。

林語堂說:“人生幸福,無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聽愛人講情話;四是跟孩子做遊戲。”

家,是心靈的寄託,是褪去鎧甲,袒露軟肋的心安之所,是鋼筋水泥的叢林中,最有煙火氣的地方。

有家,有愛,就有所期待。

《安家》的片尾曲這樣唱:“我只想慢慢收拾心愛的收藏,拼裝成暖暖的櫥窗,把治癒的荒涼寫了很久的藥方,定格成回家方向。”

每個人的一生會走千千萬萬條路,但魂牽夢繞的只有一條路——回家的路。

正因為有家,有家人,才有了歸宿和存在的意義。

往後餘生,房子無須華麗、奢美,只要歡聲笑語、家火通明。

奔波勞碌時,是溫馨的退路;孤獨彷徨時,是溫柔的依靠;漸漸年老時,是溫暖的歸宿。

就如海子在詩歌中唱的: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