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越是困境中,越是大悟時

明清時期,儒釋道三教合一,有識之士不再只學儒家,他們也學習佛家和道家的文化。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他早年信奉的是孔孟之道,晚年信奉的則是老莊之道。

說到道家,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老聃著的《道德經》以及莊子和後人編著的《南華經》。

道家思想可以醫治人心,因此受到歷代學者的推崇。中年以後的曾國藩,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局面,心裡很是難受,因緣之下,就捧起了道家思想。

曾國藩從道家得道後,為人處世的態度、脾性做出了改變,助他走向人生巔峰。

曾國藩:越是困境中,越是大悟時

1

越是困境,越是大悟的契機

與父親曾麟書比起來,年少的曾國藩的科考路,雖然有點小小的波折,但是大體上順風順水。

做官後的曾國藩,察己修身,勤於政務,並且從不出紕漏,因此官升的很快,可謂是年少得志。

但是年少時如果太順了,也不是一個好事情。曾國藩早年在京師做官的時候,做人非常的張揚個性,愛憎分明,尤其是在說話方面經常得罪人。

因為曾國藩說話做事有稜有角,不夠圓滑,所以辦事處處碰壁,別人都不願幫助他。

為了圍剿太平軍,清廷飭令各省都舉辦團練。時任禮部右侍郎曾國藩因母喪回湖南湘鄉守制,所以朝廷命他幫同湖南巡撫張亮基督辦湖南團練。

他回到家鄉後,在親戚族人的幫助下,建立了湘軍,但是由於他的性子不平和,遇到了地方官員和綠營軍的阻撓。

原因在於,他看不慣地方官員老派腐朽的作風,為了一點點的私利,他們就對曾國藩記恨於心,完全不顧步步蠶食清朝疆土的太平軍隊。

於是,從京城來的曾國藩,儘管位高權重,可是“強龍壓不住地頭蛇”,長沙官場與綠營軍合起夥來,包圍了曾國藩的住處,嚇得他急忙翻牆逃走。

此事經一省巡撫駱秉章最終出面調停,才慢慢平息下來。

後來,曾國藩去江西剿太平軍,但他做事強硬直接的特點不改,招致忌恨他的官員的明槍暗箭。

在“江西長毛氣焰仍舊囂張,軍事毫無進展,銀錢陷於困境”的最艱難時刻,曾國藩病了,其父親又去世。曾國藩無奈只好回家奔喪。

回到家後,皇帝革了曾國藩兵部侍郎的官職,曾國藩只好在籍守制,在家裡呆了起來。

這個時候的曾國藩所承受的痛苦就像天上的烏雲一樣的厚重沉滯。

首先是在事業上的痛苦,自己因出師不利,導致被皇上革職,和官員也不和睦,處處受到他們排擠。自己一心學孔孟之道,為國效忠,卻落個狼狽的境地。

其次是親人不在的痛苦,自己在京城忙於工作,不能常回家多陪父母,現在父親走了,“不顧父母之養,不孝也”。對父親的養育之恩,是這輩子不能報的。

在家中,他又從頭至尾讀了《左傳》《史記》《漢書》《資治通鑑》,希望從這些史學名著中窺測前人處世行事的訣竅,從中獲取借鑑。

但是這些前史並沒有讓他鬱結的心胸茅塞頓開,反而讓他看的憋氣憤怒,陷入更加孤獨的痛苦之中。

他想,書中的歷史人物都有著輝煌顯赫的成就,怎我曾國藩就是個爛尾樓。

後來,曾國藩久慮成疾,躺倒在床,由夫人周氏照顧。二弟曾國潢實在是看不下去了,他和其他弟弟商議之後,去碧雲觀幫哥哥請來了醜道長。

醜道長說:“岐黃醫世人之身病,黃老醫世人之心病,願大爺棄以往處世之道,改行黃老之術,則心可清、氣可靜,神可守舍、精自內斂,百病消除、萬愁盡釋。”

臨走時,推薦了一本書作為藥方。這個藥方,正是《道德經》。

儘管曾國藩在早年學過《道德經》,但是卻是學之不精,無甚精妙感受。曾國藩想既然醜道長把他作為藥方,必定有其中的道理。

於是他掙扎起身,在心情抑鬱、憤懣的情境下,重讀了《道德經》。這下他開悟了,與其說翻開的書,還不說他翻開的是老子的智慧。

他彷彿看到老子就在自己眼前,老子面龐慈祥,眼睛含笑,盤腿坐著,粗布衣袍垂下,在慢慢的給他講“道可道”。

一本書看完,得了大道,他的病全好了,整個人變得精神煥發。他親自登門碧雲觀拜訪醜道長,俯身作揖,連連道謝。

人只有特定時期、然後在特定情況下,才能真正的領悟到一些哲理。

拋開這些特定情境,哪怕你學富五車、博古通今,也難以身臨其境,啟智開慧。

曾國藩讀通《道德經》,與他的慘淡經歷是分不開的,遭此境遇,

他就像佛家所講,獲得了“涅槃重生”,從此人生得到了質的飛躍。

曾國藩:越是困境中,越是大悟時


2

深悟水之七善,打下深厚心性基礎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八章。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往下細分,善可以分為七種,謂之“老子七善”。

所謂“七善”,就是: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一“居善地”:善於自處而甘居下地,要謙讓。

二“心善淵”:心靜養,善於容納百川,深沉淵默。

三“與善仁”:行為修到同水一樣助長萬物地生命,善良,與人為善。

四“言善信”:說話學道如潮水一樣準則有信。

五“正善治”:立身處世,持平正衡。

六“事善能”:擔當做事,調劑融和,能幹。

七“動善時”:把握機會,及時而動,隨著動盪的趨勢而動盪,跟著靜止的狀況而安祥澄止。

此七條,涵蓋世間所有說話做事的大道理,我們學之終身受益。

曾國藩對這七善尤其通感,他從中悟到了很多行軍打仗的道理,這為他今後推翻太平軍埋下了伏筆。

老子講:“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

意思是說,一個會打仗的將帥是不逞勇武、不發脾氣的,大敵臨頭在關鍵時刻還是要拿出真功夫來。

老子還講:“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

是指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謙下,這叫做不與人爭的品德,這叫做運用別人的能力。簡單來說,如果你是領導,你要謙虛不爭,通過成就別人來成就自己。

領悟了老子的話後,,曾國藩的精神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他擯棄過去的鋒芒畢露、鋼鐵硬漢的作風,說話做事開始綿柔、圓通起來。

曾國藩在日記裡寫道:“知天之長而吾所歷者短,則退憂患橫逆之來,當少忍以待其定”

意思是說,天下之大,事物之多,我們又做了多少了,空虛的麥穗總是把頭高高的抬著,而飽和的麥穗總是低頭不語。

不要把自己做的丁點事看的太大了,應當容忍,慢慢的等待結果,不要盲目衝動、魯莽行事,要做個上上人就必須先有自知之明。

他還說:“知事之多而吾所辦者少,則不敢以功名自矜,而當思舉賢而共圖之”

意思是說,知道世事的多,而知道自己能辦到的很少,就不敢用功名錶彰自己,應當思考舉薦賢人,共同完成,不要居功自傲,孤軍奮戰。

自此以後,曾國藩像是變了一個人,他眼裡也能容得下官場的醜陋官員,站在他們的立場去思考問題,必要時“啖之以厚利”,時間長了,這些人也拜服了。

晚年的曾國藩,思維已經觸探到了聖賢的境界,他對好人有惻隱之心,對壞人也有悲憫之情,所體現出來的大情懷,這不僅是儒家,更是道家的一種至高境界。

曾國藩:越是困境中,越是大悟時


3

反思過往,方明迂迴之道、柔弱勝剛強

《道德經》上說:

“抱其雄,守其雌;抱其陽,守其陰;抱其尊,守其卑”。

雌雄、陰陽、尊卑都是事物對立的兩面,任何事物要想立起來,就必須得陰陽兼濟,不可廢了任何一端。

老子認為“柔勝剛,弱勝強”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於是曾國藩覺得老子實在是高明,雖然寫的是出世,教給人的卻是如何正確地入世。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曾國藩讀著很是激動,忽然一股激情按奈不住,啪的一聲拍案而起,在書房地上時而疾走,時而奔跑,時而又駐足不前。

奔跑時他在大笑,駐足時他在沉思,最後他又寫下當天的學習筆記“大柔非柔,至剛無剛”

曾國藩潛心學習一段時間,覺得自己學有長進,便想試試自己是否能夠做到“以柔克剛”

朝廷裡誰最剛強?那就是武將左宗棠。想起當初自己打敗仗時,左宗棠的譏誚和詈罵,現在想起來還感覺言猶在耳。

但是現在他滿不在乎這些,為了試探自己的學問功夫,他要勇敢一點。

左宗棠聽說曾國藩要來拜見自己,有點“丈二高的和尚摸不著頭腦”,他趕緊叫來下人,囑咐他們看緊大門,時刻注視情況,不要放曾國藩進來。

左宗棠想讓曾國藩吃個閉門羹,原路返回。可是曾國藩在很遠的地方就下轎步行,而且脫了官袍,穿的是布衣,這給足了左宗棠面子 。

要知道當時按官職高低看,曾國藩是左宗棠的上級。左宗棠思慮半天,終於決定開門迎接。

二人好多年沒見了,現在曾國藩依仗湘軍統帥的身份在朝廷里正紅的發紫,官職升了又升。

原本以為他一定還是那麼傲慢,於是左宗棠準備小心地與他周旋,心裡想著一些不好的詞準備回罵他。

豈料曾國藩這回卻態度極為誠懇,不但虛心請教,還掏心掏肺地說出自己的心裡話,讓左宗棠感到自己先前真是錯怪了他,內心不禁有點歉意。

這時曾國藩又開始恭維左宗棠的書法,並恭敬地請左大人題字,左宗棠明知他的意思卻並不拒絕,愉快地為他題寫了對聯:“敬勝怠,義勝欲;知其雄,守其雌”

當左宗棠親自將曾大人送出府門,曾國藩心裡暗自得意,此行的目的圓滿完成,自己對《道德經》的領悟也是學以致用。

從此以後,曾國藩處處踐行《道德經》裡的箴言,說話做事沒有不成功的,可以說他被後人譽為“官場道德楷模”正是源自他這段時間的學習。

曾國藩:越是困境中,越是大悟時


4

再悟莊子,一心通明

道家的第二本著作,莊子的《南華經》,曾國藩也常常拿來溫習。莊子想象力豐富,把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

莊子的哲理故事,曾國藩有很多共鳴之處,所以很受他的喜歡。他在給弟弟曾國荃的信中說“吾好讀莊子,以其豁達足益人胸襟也”。

曾國藩讀書時喜歡思考,他看書有兩條是終生奉行的:一是圈畫標記,二是寫讀書筆記。

他讀《南華經》也這樣,他悟出莊子和孔子的思想是互補的,相輔相成,避世是等待時機更好的出世,而且這個避世也可以是出世時的謙虛態度。

這樣一想,曾國藩豁然開朗,就像千年的墓穴被打開,多年的矛盾之爭,以及對儒家的死板愚笨的偏見銷遁全無。

以前的曾國藩受限於儒學的尊卑禮儀,以至於像被人束縛住手腳一樣,怎麼能胸有格局,幹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來呢?

而現在一切的束縛都被《南華經》給解除了。

曾國藩於是在日記裡寫下:

“靜中細思,古今億百年無有窮期,人生其間數十寒暑,僅須臾耳,當思一搏”。

“事變萬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過太倉之粒耳,當思奮爭”。

莊子深邃的哲理猶如一顆北辰星,讓迷失於浩瀚夜空中的曾國藩,找到人生方向。而且這顆星星還是被眾星拱之的星辰。

找到人生方向後的曾國藩,開始了自己戎馬倥傯一生,帶領湘軍保衛王室江山社稷,成為歷史上少有的“治世功臣”。

曾國藩:越是困境中,越是大悟時


5

大悟老莊,終成大器

梁啟超高度評價曾國藩,說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還說“吾謂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複也”

可見,曾國藩的個人品德、修行是何等的高尚。

據史料記載,曾國藩為了讓李鴻章發揮才幹,向朝廷推薦了他,又願意主動讓賢,讓有能力的人去做事。

對素來交惡的左宗棠,他也是從不記仇,極力向朝廷舉薦左宗棠去收復新疆,並說朝中只有他一人有此能,事實證明,他得主張是對的。

太平天國政權被推翻後,朝廷坐不住了,因為曾國藩的勢力很強大,所有人都聽他指揮,簡直就是一個“趙匡胤”再世,當時幕僚中多數人也常常私下談論著怎麼給曾國藩黃袍加身。

但是這一切都被曾國藩拒絕了,他的這個決定正是來源於老莊之學,“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所以他在自己功成名就,國內安定,政局不利的情況下,果斷的解散了他的湘軍。

但是他讓學生李鴻章保留了淮軍,自己則裁撤了湘軍。既能保留自己和家族的平安,又能有勢力在手,還不至於手裡無權被人欺負。

可以說,這種柔剛的腕力正是來源於老莊之道,該放手時就放手,該不放的堅決不放。

憑藉於此,曾國藩成就了一番偉業,晚年的曾國藩,被封為一等毅勇侯,去世之時獲得清廷國葬的最高待遇,朝廷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曾國藩便是其中一個例子,他祖上三代為農,但是到了曾國藩手裡,三個弟弟當了官,兒子也做了官,代代子孫都出人才。

儒釋道三家,是中國文化的三面大旗,若能學通其中兩家,在紛繁複雜的時代,必能有特立獨行之才幹,此生必能有所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