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20講《近代中國前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20講《近代中國前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課標】

瞭解鴉片戰爭後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理解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

瞭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認識其在推動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簡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史實,認識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意義。

近代以來中國思想解放潮流的演變歷程

「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20講《近代中國前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鴉片戰爭期間地主階級抵抗派的睜眼看世界和“師夷長技以制夷”——器物層

1、背景:統治危機加深;天朝上國迷夢;鴉片戰爭刺激;經世致用思想影響。

2、代表及其活動或主張:

(1)林則徐:《四洲志》,世界地理志。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海國圖志》,世界史地著作,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3、評林、魏的思想:進步性(師夷長技)、愛國性(制夷)、先導性、啟迪性(啟迪人們衝破傳統觀念束縛,學習西方長處,探求強國禦侮之道)、奠基性(為洋務思想奠基);自大性(仍視西方為夷)、膚淺性(只認識到西方先進的

軍事技術);未實踐。

二、地主階級洋務派的“中體西用”洋務思想(1860-1895)——器物層

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內憂外患加劇;中外關係暫時“和好”:兩次工業革命影響。

2、含義:在堅持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綱常倫理道德基礎上,學習西方軍事和工商技術、教育(“師夷長技以自強、求富”)。

3、評價:指導了洋務運動,進步性;自大性、膚淺性。

三、資產階級維新(改良)派的維新變法思想★(1895-1898)——制度層

1、近代中國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早期維新思想、康梁維新思想、資階革命思想、前期新文化運動)形成的背景原因:

(1)(根本)經濟、階級基礎:資經產生、發展,資階產生、壯大,要求為資義進一步發展掃清障礙。

(2)社會政治基礎:封建專制制度腐朽,列強侵略(民族危機)加深。

(3)思想基礎:西方資階民主思想理論(以歐洲啟蒙思想、生物進化論為核心)的傳入、傳播,及其民主制度實踐的影響;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特別是明末清初反君主專制思想的影響。

(4)世界潮流:變革舊制,發展資義成為世界潮流的影響。

【早期維新思想(19世紀六七十年代)】:

直因:看到洋務運動只學西方技術不學西方民主制度的弊端。

代表;馮桂芬、王韜、鄭觀應。

觀點:經濟上發展民族工商業,以“商戰”反侵略(救國);政治上實行君主立憲;文教上,提倡西學。

評價:沒有形成完整理論體系,沒實踐;為康梁維新思想形奠定理論基礎。(康梁的思想觀點與此基本相似)

2、康梁維新思想及其特點:

(1)康有為:著《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特點:把西方資義政治學說與儒家思想相結合,宣傳維新變法道理,即外儒內西、託古改制。

作用:論證了變法理論的合理性、必要性,從根本上動搖了封建統治者恪守祖訓、反對變法的理論基礎。

康有為託古改制的原因:①根本:資義發展不充分,資階具有兩面性;②為減少變法阻力。③儒學影響深刻;④頑固勢力強大。

(2)梁啟超:《變法通議》,根本在變官制(政治制度)。

(3)嚴復:翻譯《天演論》、《原富》(即《國富論》)等。《天演論》否定循環論,用生物進化論來論證變法的必要性。中國西學第一人。

3、評價:(1)地位、性質:中國近代第一次資階思想解放運動。(2)動搖封建專制的思想基礎,推動、指導了戊戌變法,激發人民的愛國思想、民族精神。(3)愛國性(救亡圖存,促進民族覺醒)、進步性(順應潮流,開啟制度變革嘗試;發展資義經濟、文化、軍事)、啟蒙性(抨擊封建,宣傳西學,促進解放思想——最大作用)。

四、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主革命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民主立憲思想)——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和五權分立(憲法)最為典型——制度層

1、三民主義:1905年資階革命政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中16字綱領。

(1)三民主義與新三民主義的內容:

「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20講《近代中國前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2)評價三民主義:①性質:較完整的資階民主革命綱領。②進步:反映了資階、中國人民願望;是辛亥革命指導思想,推動資革發展、中華民國的建立、維護民主共和的鬥爭。③侷限:未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土地綱領)不徹底,故缺乏堅實群眾基礎。(侷限根源:資義發展不充分,資階具有軟弱、妥協性。)

2、五權憲法(分立)——孫中山民權主義的基本內容:為徹底實現三民主義,實行立法、行政、司法、考試(選拔官吏)、監察(官吏)權五權分立與制約平衡。

【洋務運動時期,頑固派主張原封不動地維護清朝封建統治,反對破壞洋務運動。維新變法時期,封建頑固勢力包括頑固派洋務派,他們都反對維新變法,特別是反對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即反對實行

君主立憲。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維新派常被稱為立憲派或保皇黨(派),他們仍然堅持實行資產階級改良和君主立憲,反對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和實行共和,二者的分歧實質上的資產階級政體之爭。】

3、三民主義的發展——新三民主義(1924年國民黨一大提出)

(1)背景:①孫中山總結革命屢敗教訓,認識到革命力量在群眾之中。②十月革命、五四運動影響。③接受共產國際、中共幫助,改組國民黨,提出三大政策(聯俄、聯共、扶助農工)。

(2)評價:①性質:(同舊三民主義)。②進步:標誌孫中山實現偉大轉變;體現三大政策,與中共民主革命綱領基本一致,成為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礎、大革命的旗幟(指導思想、革命綱領)。

(3)新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的關係:前者是綱領、目標,後者是實現前者的方法、手段;前者體現了後者,後者是前者的核心。

附:國民黨性質的變化:(1912-1924年)資產階級革命黨→(1924-1927年)四個革命階級的革命聯盟→(1927-1949年)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政黨。

五、新文化運動(資階激進派學習西方思想文化→無階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文化層

1、直因:袁世凱復闢帝制,尊孔復古,而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2、開始標誌: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後改名為《新青年》,由上海遷到北京。

3、陣地:《新青年》 運動中心:北大(蔡元培提出“兼容幷包、思想自由”辦學方針,實質是鼓勵資階新思想文化去取代封建思想文化)。

4、概況:

「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20講《近代中國前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六、近代前期(1919五四運動前)中國人民探索救國強國之路的特點:

1、學習方向、內涵、主旨:除義和團外普遍向西方學習,尋求社會變革、救國救民(民族復興、救亡圖存)之路。

2、歷程:漸進性、

層次性、繼承發展性(量變與質變兼有)——隨半殖半封程度加深而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層層深入、循序漸進。

3、參與階級階層的廣泛性——地主階級、農民階級、民族資產階級。

「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20講《近代中國前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