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得性無助:不可控的人生,只能坐以待斃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一個概念。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的狗,卻無動於衷地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不可控的人生,只能坐以待斃

在對人類的觀察實驗中,心理學家也得到了與習得性無助類似的結果。

細心觀察,我們會發現:正如實驗中那條絕望的狗一樣,如果一個人總是在一項工作上失敗。他就會在這項工作上放棄努力。甚至還會因此對自身產生懷疑,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無可救藥。

而事實上,此時此刻的我們並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中,這種心理讓人們自設樊籬,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身不可改變的因素,放棄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就像那隻天天被電擊的狗一樣,形成了“努力與結果無關,只能絕望地坐以待斃”的經驗,同時將這種習得性無助內化到自身的認知中去,並泛化到所有的情境中,認為一切都不可控。


與此相關的四種心理狀態

低成就動機

成就動機指個體希望從事有意義的活動並在活動中獲得滿意結果的內在心理動力。成就動機高的個體在活動中能夠完全地投入並精益求精;在逆境中具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習得性無助”的人成就動機低,他們往往不能給自己確立恰當的目標,他們對於失敗的恐懼遠遠大於成功的希望,因而不再指望自己成功。


習得性無助:不可控的人生,只能坐以待斃

低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指個體對於自己的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性等方面的特徵的自我知覺和自我評價。它能夠為個體提供自我認同感和連續感,幫助調節和維持自己的行為。“習得性無助”的人在心理特徵等各個維度上的自我概念均低於一般人。他們態度消極,與同伴相處大多自卑多疑,認為自己不受歡迎,因而人際關係也比較疏遠。

消極定勢

“習得性無助”的人的生活經驗往往是失敗的,又受到周圍人群的消極評價,從而逐漸形成了刻板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態度。他們認定自己永遠是一個失敗者,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濟於事。他們還往往固執己見,不能吸收別人的意見和建議,並以消極的方式重複不變地對待生活。

低自我效能感

“習得性無助”的人的自我效能感低,對自己完成任務的能力持懷疑和不確定的態度,因而傾向於制定較低的目標以避免獲得失敗的體驗。他們想的更多的是活動的失敗。遇到挫折時,他們往往沒有自信心,不加努力便會放棄。由於懷疑自己的能力,他們經常體驗到強烈的焦慮,身心健康也受到損害。


習得性無助:不可控的人生,只能坐以待斃

從習得性無助——到習得性自助

然而,習得性無助概念的提出者賽利格曼,最大的貢獻是開創了是積極心理學。

既然人生這麼悲催,肯定是有解決辦法的,所以賽利格曼轉向了,不再研究消極心理對人類的影響,轉而研究積極心理對人類的影響,從而開闢了積極心理學。

無助可以習得,當然也可以習得自助;悲觀可以習得,當然也可以習得樂觀。

SO,人生肯定不是無解的,要改變習得性無助主要是從歸因和環境兩方面著手,我們將在後面的文章中具體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