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頭條的故事

我與頭條的故事

開始自媒體寫作,始於半年前。家庭小聚時,順帶提到我的“雄心壯志”,混跡主流媒體搬磚多年的老妹頗感奇怪地嘀咕了一句:“現在自媒體世風日下,微信都沒人有興趣轉發分享,你倒來了!”現在回想起來,老妹輕描淡寫的一句,包含了很多做媒體的艱辛。而彼時的我,根本無法體會,只是用鼻子輕輕地“嗤”了一聲,就義無反顧地投入了自媒體大軍。

我與頭條的故事

為什麼去做自媒體?

從離開校園到跨入工作崗位,這二十餘年來的事業,在我看來是有些懸空。每日對著儀器,分析數據,撰寫論文,做的是隔著臨床和新藥研發兩端都有些距離的枯燥的基礎研究,圈子很小。偶爾被人問起工作詳情,我也會試圖以最簡單的方式介紹,不過話題的結束語不外乎:“很專業啊,不是很懂。你這些東西到底能做什麼用?”理想到現實很骨感,基礎研究與應用實踐也有距離呀!對此,我只有無言以對的無奈。

“有沒有用”這個詞,其實很早以前就紮根在心底了。算起來,從進入大學以來的專業學習,到工作這些年的實踐經驗,幾近三十年的職業培訓,如果一直侷限在行內的小圈子裡,與現實總有些距離,想要落地、實現“有沒有用”的價值實在是有些渺茫。於我,以簡單便於理解的方式,讓更多人瞭解我熟悉專業知識,並從中受益,便是最好的有用和落地。

我與頭條的故事

做媒體,真心不容易!

懷著這樣的初衷和念想,就這樣一頭扎進了自媒體大圈。記得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中說:“婚姻就是一座圍城,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職業又何嘗不是如此。城外的人羨慕城裡的人,可衝進去了,才知道艱辛和不易。

沒有踏入自媒體圈混時,把一切想得很容易,不就是寫寫文章嘛,又有何難?一入自媒深似海,進來了才發現,文章寫得好的人太多了,況且他們耕耘已久,早已有一批鍾愛他們的讀者。新來的創作者,若非超脫一般人的才華,時常有不同於整體的差異化或有深度的內容推出,極易湮沒在大潮之中,就此偃旗息鼓。

我與頭條的故事

以此為職業,無疑更加辛苦。我一直認為從事科學基礎研究枯燥乏味、勞心勞力,永遠跟著各類基金申報的指揮棒,生命不止、戰鬥不息。但媒體,似乎比科研更無八小時概念。而且很多新聞和熱點都有時限性,熱點來時,即便是凌晨也得把稿子趕出來。尤其是單打獨鬥的自媒體,若要以此為生,艱辛和壓力可想而知。

榮譽和財富的背後,往往有很多我們看不到的付出。做媒體,真心不容易!

我與頭條的故事

為什麼要進頭條?

做自媒,最初的首選是放在微信公眾號。不為別的,只因為那是我最熟悉的社交網絡平臺。很努力的寫,不厭其煩地在親友群、小區群、朋友圈分享,推出之初親人朋友也熱火朝天地支持。但公眾號圈子非常封閉,一方面我們總是走不出熟人圈,另一方面親人朋友的熱情也難以持續維繫。僵持之下,便是萎縮,我也失去了寫的動力。

為了尋找出口,我開始在不同的平臺嘗試,百家、微博,還有頭條……。可能出於莆田系的顧慮,百家號對於健康領域的用戶註冊可以令你脫層皮,尚未進入正題,就已興趣盡失;微博,對我來說也是全新,沒有體會。選擇頭條號作為最終的依託平臺,從最近兩個月認真筆耕的結果來看,是非常明智和正確的。

並非為頭條號做廣告,單純從個人體會來看,頭條號的創作平臺,確實比較開放而兼容。它的推薦機制不僅為進駐的自媒體提供了很多面向大眾的機會,也有相應的激勵和管理機制來鼓勵創作者更好地表達和不越線。選擇頭條,也為自己選擇和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我與頭條的故事

專注自己的初衷,不要迷失在熱點中

我經常在想,到底要不要跟著熱點跑?跟著熱點當然能獲得更多的關注和點贊,不過,跟著熱點轉的時候,也容易迷失自我。在熱點和我最擅長之中,找到合適的平衡點,對我來說,是比較恰當的處理方式。

另一方面,追蹤熱點,也需要對新聞敏銳的觸覺。熱點往往來得急,消弭得也快,我是屬於相對遲鈍的人,對新聞缺乏敏感性。常常是新聞已變舊聞了,我才會發聲求證:“真的嗎?真有這事?”因為這一秉性,也導致了我很難及時地追捕到熱點。既然是這樣,那就專注自己的初衷,安心寫自己擅長的,不也挺好嗎。

我與頭條的故事

堅持就是勝利

健康領域的自媒體人,很多都是兼職。白天上班,晚上筆耕,非常辛苦。但是,看到寫出來的東西有人閱讀和欣賞,有點贊、有轉發,還有各種評論,證明能給大家帶去有價值的內容,內心又十分充實。“你們的鼓勵是我們前進的動力”,這句話雖然看似庸俗和平淡,卻是真真實實的真情流露,也是如我這般的自媒體人挑燈夜耕的真正原因。因為你們的關注、點贊、轉發和評論,體現了我們筆耕的價值!感謝你們,感謝頭條,堅持就是勝利!

@頭條健康@頭條號@頭條養生#謝謝你喜歡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