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头条的故事

我与头条的故事

开始自媒体写作,始于半年前。家庭小聚时,顺带提到我的“雄心壮志”,混迹主流媒体搬砖多年的老妹颇感奇怪地嘀咕了一句:“现在自媒体世风日下,微信都没人有兴趣转发分享,你倒来了!”现在回想起来,老妹轻描淡写的一句,包含了很多做媒体的艰辛。而彼时的我,根本无法体会,只是用鼻子轻轻地“嗤”了一声,就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自媒体大军。

我与头条的故事

为什么去做自媒体?

从离开校园到跨入工作岗位,这二十余年来的事业,在我看来是有些悬空。每日对着仪器,分析数据,撰写论文,做的是隔着临床和新药研发两端都有些距离的枯燥的基础研究,圈子很小。偶尔被人问起工作详情,我也会试图以最简单的方式介绍,不过话题的结束语不外乎:“很专业啊,不是很懂。你这些东西到底能做什么用?”理想到现实很骨感,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也有距离呀!对此,我只有无言以对的无奈。

“有没有用”这个词,其实很早以前就扎根在心底了。算起来,从进入大学以来的专业学习,到工作这些年的实践经验,几近三十年的职业培训,如果一直局限在行内的小圈子里,与现实总有些距离,想要落地、实现“有没有用”的价值实在是有些渺茫。于我,以简单便于理解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我熟悉专业知识,并从中受益,便是最好的有用和落地。

我与头条的故事

做媒体,真心不容易!

怀着这样的初衷和念想,就这样一头扎进了自媒体大圈。记得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说:“婚姻就是一座围城,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职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城外的人羡慕城里的人,可冲进去了,才知道艰辛和不易。

没有踏入自媒体圈混时,把一切想得很容易,不就是写写文章嘛,又有何难?一入自媒深似海,进来了才发现,文章写得好的人太多了,况且他们耕耘已久,早已有一批钟爱他们的读者。新来的创作者,若非超脱一般人的才华,时常有不同于整体的差异化或有深度的内容推出,极易湮没在大潮之中,就此偃旗息鼓。

我与头条的故事

以此为职业,无疑更加辛苦。我一直认为从事科学基础研究枯燥乏味、劳心劳力,永远跟着各类基金申报的指挥棒,生命不止、战斗不息。但媒体,似乎比科研更无八小时概念。而且很多新闻和热点都有时限性,热点来时,即便是凌晨也得把稿子赶出来。尤其是单打独斗的自媒体,若要以此为生,艰辛和压力可想而知。

荣誉和财富的背后,往往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付出。做媒体,真心不容易!

我与头条的故事

为什么要进头条?

做自媒,最初的首选是放在微信公众号。不为别的,只因为那是我最熟悉的社交网络平台。很努力的写,不厌其烦地在亲友群、小区群、朋友圈分享,推出之初亲人朋友也热火朝天地支持。但公众号圈子非常封闭,一方面我们总是走不出熟人圈,另一方面亲人朋友的热情也难以持续维系。僵持之下,便是萎缩,我也失去了写的动力。

为了寻找出口,我开始在不同的平台尝试,百家、微博,还有头条……。可能出于莆田系的顾虑,百家号对于健康领域的用户注册可以令你脱层皮,尚未进入正题,就已兴趣尽失;微博,对我来说也是全新,没有体会。选择头条号作为最终的依托平台,从最近两个月认真笔耕的结果来看,是非常明智和正确的。

并非为头条号做广告,单纯从个人体会来看,头条号的创作平台,确实比较开放而兼容。它的推荐机制不仅为进驻的自媒体提供了很多面向大众的机会,也有相应的激励和管理机制来鼓励创作者更好地表达和不越线。选择头条,也为自己选择和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我与头条的故事

专注自己的初衷,不要迷失在热点中

我经常在想,到底要不要跟着热点跑?跟着热点当然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点赞,不过,跟着热点转的时候,也容易迷失自我。在热点和我最擅长之中,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对我来说,是比较恰当的处理方式。

另一方面,追踪热点,也需要对新闻敏锐的触觉。热点往往来得急,消弭得也快,我是属于相对迟钝的人,对新闻缺乏敏感性。常常是新闻已变旧闻了,我才会发声求证:“真的吗?真有这事?”因为这一秉性,也导致了我很难及时地追捕到热点。既然是这样,那就专注自己的初衷,安心写自己擅长的,不也挺好吗。

我与头条的故事

坚持就是胜利

健康领域的自媒体人,很多都是兼职。白天上班,晚上笔耕,非常辛苦。但是,看到写出来的东西有人阅读和欣赏,有点赞、有转发,还有各种评论,证明能给大家带去有价值的内容,内心又十分充实。“你们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这句话虽然看似庸俗和平淡,却是真真实实的真情流露,也是如我这般的自媒体人挑灯夜耕的真正原因。因为你们的关注、点赞、转发和评论,体现了我们笔耕的价值!感谢你们,感谢头条,坚持就是胜利!

@头条健康@头条号@头条养生#谢谢你喜欢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