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佛性與自然的關係,體會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

佛陀就是用種種的方便,要讓我們知道,我們的生活,不只是每天天亮、天黑,這樣的生活,還要知道,如何天亮、如何天黑,要讓知道,天亮、天黑這當中分秒,可以更細心體會到生活與我們的生命有關密切的事情,這就是佛陀的慈悲。諸佛,有過去、現在、未來,都是諸佛。諸佛的覺性無始無終,眾生的覺性也是一樣,應該也要有懂得我們的覺性與佛平等,佛所說的法,我們應該也能“究竟諸法實相”,應該也能接受、也要能體會。

懂得佛性與自然的關係,體會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

自己要有自覺、自知究竟明瞭。在我們的生活中,不離開這些東西。“如”有十如。這個“十如”是在天台,天台大師將“如”分為十,意思就是說,“一切法皆是真如實相,或者是稱如是”。經文開頭“如是我聞”,萬法無不都是在這“如是”。“如是”,是真實不虛、真如實法,叫做“如是”。真如,我們人人本具,天下一切形相萬物都有它的真如實相存在,有它的體質、形態存在。就如我們知道草木,是它自然生的,或者是人去培養、去種植,看起來這只是草木而已,它到底有什麼樣的本質?

懂得佛性與自然的關係,體會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

它的“如是相”叫做草木;也是“如是性”,草木都皆有它的性;也有它的“如是體”,有它的體質在;也是有它的“如是力”,有它的力量;還是“如是作”,有它的作用。這“十如是”,種性不同,種相不同,所以說起來有“十法界”。那麼這“十法界”一切唯心造,就是人人本具純真的佛性,一念就遍“十法界”。“六凡”大家知道,天、人、畜生、等等,這全都是在“六凡”之內。“四聖”呢?聲聞、緣覺、菩薩、佛,這稱為“四聖”。這“四聖”當中,其實修行到真正透徹真如,迴歸於一乘。所以在“十法界”中,第一、外顯形相;外面顯出來各種不同的形相。

懂得佛性與自然的關係,體會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

當聽到鳥鳴聲,腦海中就會閃過鳥的形相,它叫出來的聲音,那個形相就在我們的腦海裡,一隻、二隻、好幾只,這就是我們人有這個感覺。我們無論是本覺、初覺、始覺等等,凡夫就是在這個境界中,所以在畜生道、動物的境界,也有本具的佛性。所以“外顯的形相,名如是相”,它有真實的本性存在。“如是”就是真實,真實的本性也是於十法界中,叫做六凡四聖皆不離開。我們若先了解這件事、相,就要知道一切形相,都具備著這一乘實相道理存在。第二,那就是“如是性”。內具理性;從外表看它是鳥的形相,在它的生理中,與我們人也差不多,它也有它的覺,它也有它的覺性。

懂得佛性與自然的關係,體會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

這就是它的理性,名“如是性”。“相”與“性”都是有“如是”。“如是”就是本具實在的道理,無論性、相,都有它的道理存在,而且是真實的道理。第三,就是“所具體質,如是體”。這“如是體”,就是具有它的質。玉米,只要你用方法提煉它,裡面有油,這個油有它不同的作用,這叫做體質。看山,問你們山是硬的,還是軟的?山是硬性的;它有土、有石,所以它能承載著很多,萬物的東西在那裡。水是硬,還是軟的?山與水,它的體與質不同,山有山的山體作用,水有水的水體作用,所以是不同,這叫做體質,“如是體”。

懂得佛性與自然的關係,體會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

但是山,豈止是硬件而已,它的質能包含很多,山河大地。山也有山體,到何處有水,山多高,水就多高。總而言之,世間一切東西,全都是相輔相生,彼此之間,軟硬各有它的本質之體存在。第四,那就是由體所生力量,這個力,名“如是力”。因為有這個體,它就有那個力量。你說水,水質是軟的嗎?其實水質很強可以切割堅硬材質。水能夠鋸開石頭,可見水力多強。所以山有山強壯的力,水是柔順的,但是它有它非常利的力,所以“如是力”。所以這“如是”,真實內含之性,都是非常利。總而言之,“如是體”、“如是力”,何種形態,就有它何種的力量存在。

懂得佛性與自然的關係,體會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

我們大家應該都很清楚,“真如實相常伴隨”,人人本具,每天與我們在一起,無論是行、住、坐、臥,開口動舌,無不都是與我們相伴隨著。這是人人本具,本有的真如實相,只是我們無法體會。不過,覺者都已經是如是知、如是見,就是佛的知見,他就是宇宙之間萬物平衡,沒有一個他不知、不覺。凡夫還是在沉迷中,無法體會到,佛陀不得不施“權”,講真實法,也要用種種方便,才有辦法讓人接受到真實法。實中有權,權中有巧,也是妙權、妙實。這全都是善巧的引導,引導我們人人什麼階段,要認真在什麼樣的法中。所以我們聞法要好好用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