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萬物都是內心的投射


萬事萬物都是內心的投射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強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疫情發生前,甲夫人的女兒嫁給了乙夫人的兒子,兩位婦人結成了親家。疫情爆發後,新婚燕爾的小倆口無奈體驗“坐月子般”的宅家生活。

居家隔離數月後,甲乙兩位親家母電話聊天,甲問乙:“你兒子還好吧?”

乙抱怨道,“我兒子實在可憐,娶個媳婦懶得要命,不燒飯、不掃地、不洗衣服,整天就是睡覺,我兒子還要端早餐到她床上伺候呢!”

乙反問甲,“你女兒怎麼樣?”

甲說,“那她可就好命了。她嫁了一個不錯的丈夫,家務全由先生一手包辦,煮飯、洗衣、掃地,而且每天早上還端早點到床上給她吃呢!”

萬事萬物都是內心的投射

佛法開示

兒子照顧媳婦和女婿照顧女兒,本屬同樣的狀況,但是當一個人從“我”的角度去看時,就會產生不同的心態,得出不同的看法。如果家中人都從“我”的立場出發為人處事,家庭是很難溫馨和諧的。

疫情期間,隔離嚴格又漫長,許多人每天的對話只有:起床了,吃飯了,別玩手機了.......居家生活是放大鏡,也是照妖鏡;是無限溫情,也是莫大考驗。

居家久了,家人的親密關係肯定會受些影響,可能更親密了,也可能需要重新考慮了。也許有人會說,家人關係之所以弄得更糟了,都怪對方,我是好的,沒有任何錯。

事實上,我們責怪對方,是因為我們對他(她)有期待,而恰好對方又無法滿足我們的心願。人只有首先放下我執,才能換位思考。若是隻見自己,不見其餘,傲氣、戾氣就來了,看人總覺不對,出口就是訓斥。

萬事萬物都是內心的投射

天下無心外之物,萬事萬物都是人內心的投射。看別人不順眼,處處都要挑人刺,是因為自己的境界不夠。不要總想去改變別人,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修好自己這顆心。

佛家的放下我執,於方法論而言就是學會歸零,忘掉自己的利益、忘掉自己的優秀,用平等的態度觀察對方的人品,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和缺點。去掉先入為主的“我”,才能客觀地審視“他(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