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銀票就一張,為何沒人造假?你看看上面的那行字,怎麼造假

戰國時期,各國的貨幣制度不一致。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把貨幣分為金和銅兩種:黃金稱上幣,以鎰為單位;銅錢稱下幣,銅錢統一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以半兩為單位。秦始皇賞賜給下人的為金幣,市面上流通的為銅幣。

秦始皇為了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手裡,貨幣由國家統一鑄幣,嚴禁私人鑄幣。到了明朝,隨著商品交易規模擴大,原先的銅錢貨幣運輸不便,無法適應大批量的流通,就用白銀作為貨幣支付。

古代銀票就一張,為何沒人造假?你看看上面的那行字,怎麼造假

在古代還沒有發達的冶煉技術,但是還有不法分子在銀子裡摻入鉛、錫等金屬,然而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他們可以用聽聲音、用手掂、用嘴“咬”來辨別白銀的真假。那麼,古代銀票就一張紙,造紙要比冶煉白銀容易仿製吧。你看看銀票上面的那行字,你就明白了,怎麼造假?

古代銀票就一張,為何沒人造假?你看看上面的那行字,怎麼造假

我國的紙幣最早的時候源於北宋,南宋學者在《困學紀聞·評文》記載:“按範淳父為《郭子皋志》,言交子云:紙幣之設,本與錢相權。元沽間已有此語矣。”

古代銀票就一張,為何沒人造假?你看看上面的那行字,怎麼造假

明末凌濛初編著的小說《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六也有描述:“看官,你道住持偌大傢俬,況且金銀體重,豈是一車載得盡的?不知宋時盡行官鈔,又叫得紙幣,又叫得官會子,一貫止是一張紙,就有十萬貫,止是十萬張紙,甚是輕便。”

古代銀票就一張,為何沒人造假?你看看上面的那行字,怎麼造假

紙幣不僅攜帶方便,而且便利了商業往來,彌補了現錢的不足。然而隨著商人之間大額的交易,為了避免鑄幣搬運的麻煩,直接用隨時可變成現錢的“銀票”來支付貨款的事例日漸增多。就是在這種反覆流通的過程中,“銀票”成了信用貨幣的品格,這也就形成了真正的銀票。

古代銀票就一張,為何沒人造假?你看看上面的那行字,怎麼造假

明太祖洪武年間發行的“大明寶鈔”,用的就是桑皮紙為鈔料,一貫鈔高一尺,寬六寸。但是明朝的老百姓很少使用銀票,到了清朝末年,清王朝經濟困難,國庫空虛,為籌措軍費費用,不得不發銀票。咸豐三年(1853年)清王朝首種銀票戶部官票,清代發行的銀票有官鈔和私鈔。

古代銀票就一張,為何沒人造假?你看看上面的那行字,怎麼造假

古人為了防止假銀票的出現,在紙幣的製作過程中,採用的是桑皮紙。這種紙非常耐用,紙張的工藝非常複雜。桑皮紙有被禁止採購,所以減少了造假者的行為。

在古代銀票的印製和使用過程中,必須要有朝廷的認可。凡是交易都會記錄下來,只有簽字畫押的才能使用。在使用銀票的過程中,朝廷會給省府縣錢莊留下印記,手續相當的複雜,這也避免了造假的可能。

朝廷為了防止別人對銀票造假,在銀票上寫“假票軍法究治”、“交官項偽,造者依律,治罪不貸”,這剛小字不但起到警示的作用,讓很多人感覺可望而不可即。而且古代觸犯軍法,可是要被滅族的,所以誰也不會冒著滅族的危險來造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