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白蝶貝增殖試驗取得新進展

海南白蝶貝增殖試驗取得新進展,8釐米以上白蝶貝達10萬枚,改變我國珍珠高產量低產值這一尷尬局面。

海南白蝶貝增殖試驗取得新進展

(養殖成功的白蝶貝)

  白蝶貝被譽為“珍稀瑰寶”,用白蝶貝培育出來的大型優質珍珠更是人間稀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突破傳統養殖方法,採用陸基繁育-遠海復壯,把大規格貝運回近岸越冬增殖的方法,經過2年的努力取得實質進展。8釐米以上的白蝶貝達10萬枚,部分白蝶貝種質已用於野外資源修復。

  為改變我國珍珠高產量低產值這一尷尬局面,一些科研單位一直致力於大規模培育白蝶貝以及南珠產業實踐。近年來,由於環境汙染及過度捕撈導致近岸白蝶貝自然資源接近枯竭,而人工養殖白蝶貝受近岸海水富營養化嚴重等因素影響成活率極低,導致白蝶貝產業處於崩潰邊緣。

海南白蝶貝增殖試驗取得新進展

  如何突破傳統養殖模式,避免白蝶貝前期生長過程近岸成活率低的問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在三亞、陵水等地幾經試驗,摸索出陸基繁育-遠海復壯,再把大規格貝運回近岸增殖的新模式。

  該研究所熱帶水產研究開發中心副主任馬振華說,2018年10月,他們把在三亞、陵水繁育的白蝶貝苗種運至特定的深遠海貝類養殖區進行復壯。截至目前,白蝶貝後代長勢良好,8釐米以上的白蝶貝達10萬枚,部分白蝶貝種質已用於野外資源修復。

  王雨說,採用陸基繁育-遠海復壯,再把大貝運回近岸增殖新模式,很好地解決了白蝶貝養殖成活率低的難題,從根本上恢復和保護我國白蝶貝資源,更好地促進我國大型珍珠貝養殖產業可持續性發展,尤其是為近海白蝶貝保護區及島礁生態資源恢復提供增殖優良苗種。

  白蝶貝對海域環境要求很高,可以說是海域環境的晴雨表。業內人士分析,陸基繁育-遠海復壯,再把大貝運回近岸增殖的新模式將依託海南優良的養殖環境,探討回歸自然生態海域養殖的方法,並進行人工增殖,以恢復或增加種群的數量,能有效地保護自然資源,補充沿岸海域生物豐富度和生物多樣性,使生態系統對長期或突變的自然或人為擾動保持彈性和穩定性,以達到實現海洋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發展目的。

  談及白蝶貝越冬增殖試驗取得新進展對珍珠業的影響,馬振華說,他們將依託中國水產科學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和國家貝類體系的技術支撐,和海南、廣西等地政府合作開展“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今年,計劃擴充養殖白蝶貝2萬個以上,進行健康綠色的養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