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白蝶贝增殖试验取得新进展

海南白蝶贝增殖试验取得新进展,8厘米以上白蝶贝达10万枚,改变我国珍珠高产量低产值这一尴尬局面。

海南白蝶贝增殖试验取得新进展

(养殖成功的白蝶贝)

  白蝶贝被誉为“珍稀瑰宝”,用白蝶贝培育出来的大型优质珍珠更是人间稀宝。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突破传统养殖方法,采用陆基繁育-远海复壮,把大规格贝运回近岸越冬增殖的方法,经过2年的努力取得实质进展。8厘米以上的白蝶贝达10万枚,部分白蝶贝种质已用于野外资源修复。

  为改变我国珍珠高产量低产值这一尴尬局面,一些科研单位一直致力于大规模培育白蝶贝以及南珠产业实践。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及过度捕捞导致近岸白蝶贝自然资源接近枯竭,而人工养殖白蝶贝受近岸海水富营养化严重等因素影响成活率极低,导致白蝶贝产业处于崩溃边缘。

海南白蝶贝增殖试验取得新进展

  如何突破传统养殖模式,避免白蝶贝前期生长过程近岸成活率低的问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在三亚、陵水等地几经试验,摸索出陆基繁育-远海复壮,再把大规格贝运回近岸增殖的新模式。

  该研究所热带水产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马振华说,2018年10月,他们把在三亚、陵水繁育的白蝶贝苗种运至特定的深远海贝类养殖区进行复壮。截至目前,白蝶贝后代长势良好,8厘米以上的白蝶贝达10万枚,部分白蝶贝种质已用于野外资源修复。

  王雨说,采用陆基繁育-远海复壮,再把大贝运回近岸增殖新模式,很好地解决了白蝶贝养殖成活率低的难题,从根本上恢复和保护我国白蝶贝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大型珍珠贝养殖产业可持续性发展,尤其是为近海白蝶贝保护区及岛礁生态资源恢复提供增殖优良苗种。

  白蝶贝对海域环境要求很高,可以说是海域环境的晴雨表。业内人士分析,陆基繁育-远海复壮,再把大贝运回近岸增殖的新模式将依托海南优良的养殖环境,探讨回归自然生态海域养殖的方法,并进行人工增殖,以恢复或增加种群的数量,能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补充沿岸海域生物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对长期或突变的自然或人为扰动保持弹性和稳定性,以达到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目的。

  谈及白蝶贝越冬增殖试验取得新进展对珍珠业的影响,马振华说,他们将依托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和国家贝类体系的技术支撑,和海南、广西等地政府合作开展“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今年,计划扩充养殖白蝶贝2万个以上,进行健康绿色的养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