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這件事,我們還真沒資格嘲笑資本主義

(思進注:在之前網易的《中國長臂管轄權第一單!瑞幸到底捅了多大簍子?》文中選用了不少我的觀點,其中有的觀點本來是有上下文的,但可能因篇幅有限,文中沒有將上下文也發出來,引來一些質疑。請看我在悟空問答中,對和瑞幸造假相關的幾個問題的回覆,等於回應了那些質疑,謝謝關注!另外,有些財經專家認為,瑞幸不過是出頭的椽子,早晚的事,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啊。這點我也認同,也恰恰是我多年之前就開始擔憂的事兒,並早寫過多篇文章警示,遺憾不幸言中……再轉發下文,和大家分享……)

瑞幸這件事,我們還真沒資格嘲笑資本主義

作者 | 冷炎

來源 | 資管風鈴

瑞幸這件事,我們還真沒資格嘲笑資本主義

瑞幸的底褲最後終於被自己給脫掉了。

4月2日,瑞幸咖啡公開承認了2019年間發生了22億元銷售造假,當晚瑞幸咖啡美股斷崖式暴跌接近80%。

通過高額補貼、優惠券、銷售造假,瑞幸憑藉中國咖啡消費滲透巨獸的光環,一度成為華爾街的中概股明星。

獲得鉅額融資薅資本主義羊毛後,在國內通過賣一杯、賠兩杯的“民族情懷”更是讓瑞幸在一番冷嘲熱諷中扛起來“國貨之光”的魔幻大旗。

緊接著,資本主義的韭菜天團成為了朋友圈中的群嘲對象。

在瑞星這件事上,確實有太多機構遭遇打臉。

參與一級市場融資的機構至少有:

GIC丨貝萊德丨大鉦資本丨中金佳成丨愉悅資本

參與新股發行、轉債承銷且公然唱多投行至少有:

瑞信丨摩根士丹利丨中金公司丨海通國際

估計許多機構的臉已經腫了,摩根士丹利2019年的一份報告說,瑞信咖啡在2021年的銷售額將增長達30倍,而在一份匿名做空報告被公佈後,中金、海通還言之鑿鑿的辯護稱“缺乏有效證據”。

瑞幸事件暴露出金融行業背後的嚴重的代理危機,從集體行為的邏輯說,畢竟是一個“不花自己錢、別人來接盤”的生意。

但可別因為瑞幸暴雷薅的是資本主義羊毛而心懷偏見的竊喜,每次這種事件的發生都會極大的損害中概股的形象,這將衝擊中國企業的海外融資與信譽,每個人都有可能是間接的買單者。

要知道,瑞幸咖啡是2019年5月上市的,一年之內就被自扯底褲。

這可真不是一個值得嘲笑資本主義的理由。

“被迫”的承認

需要釐清的一個事實上,瑞幸咖啡“自曝家醜”背後的壓力是什麼。

早在2月初,渾水發佈做空報告導致瑞幸股價跌蒸發20%時,瑞幸還一度公開矢口否認,並表示對方是惡意抹黑。

時間進入4月後,瑞幸卻搖身一變成為了主動交代錯誤的“老實人”,並把鍋一股腦的甩給了首席運營官。

根本原因,在於瑞幸咖啡到了需要披露年報的關鍵時點。

2月份被公開做空後,瑞幸遭遇了來自部分做空投資者的集體訴訟,在這一機制下,美國證監會不會輕易放過這種質疑。

一旦年報審計無法按時提交或者被查發現重大虛假問題,瑞信可能會面臨更大的鉅額處罰甚至退市的懲處,甚至與其綁定的審計機構也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瑞幸的自曝家醜,並不是一個渣男對市場心懷愧疚的浪子回頭,相反大概率是一個經過收益、損失、風險多方權衡利弊且深思熟慮的決策。

因此在瑞幸這件事上,無論美股投資者與市場共識的差距相差有多遠,但上市在不滿一年的情況下能夠被立刻揭露造假醜聞,反而證明了這個市場對“壞公司”的淘汰機制是非常有效率的。

這種效率,並不止體現在SEC在聯邦法律監督面前多麼鐵面無私,因為在整場事件中,更關鍵的監督主角,是渾水這家做空機構。

正是這家做空機構,曾一手揭露輝山乳業、東方紙業、綠諾科技等多家境外上市的中國公司造假醜聞。

當然,通過做空獲利來行走華爾街的渾水、香櫞也不是神,他們失手的次數並不見得比得手次數更多。

但是做空機制存在,並沒有讓市場變得更壞。特斯拉、新東方、安踏體育、唯品會都曾遭到過渾水或香櫞的唱空。

因為真金不怕火煉,一家真正的好公司是不會被“說死”的。

它不會因為純粹的“喊空”而陷入風險,更不會輕易動用手段資源去抓捕唱空者。

A股的缺課

做空機制的存在,讓美股為代表的成熟市場擁有了更高效的淘汰機制,讓“保留好公司,淘汰爛公司”成為一種可能。

這是一個更懂經濟學的制度,這種制度下不但孕育了豐富的做空工具,更有條件讓做空者通過有效做空來獲利。

它深深的清楚,僅靠監管部門單薄的人員是支撐不起更大規模的市場運轉,所以它不拿法律或道德制高點去綁架誰,反而允許每一名投資者和公眾在監督上市公司這件事上“有利可圖”。

做空的人多了,發行人不再敢胡作非為,市場反而會更加乾淨,而每一次資本套利,從長期來說,實際都是對制度漏洞的一種中性的發現與提醒。

並不是說美股市場毫無問題,關鍵在於對問題的修正能力,而做空機制上,A股市場仍然是缺課狀態。

對於缺少做空機制的A股市場來說,它對待爛公司的辦法更多是“拖”,於是埋藏爛而不退的神仙公司數不勝數。

2019年曝出300億現金造假的康美藥業,如今仍然坐擁154億市值。

賈躍亭留給孫宏斌的爛攤子樂視網,去年停牌前,市值仍然高達67.42億。

最為魔幻的莫過於暴風科技,公司的領導被抓光了,員工只剩下10名,儘管如此仍然能坐擁8.4個億的市值。

萬福生科公然的IPO造假,結果不僅公司沒有退市,保薦機構也只是暫停業務數月了事,後來還通過變更實控人重獲新生。

面對這些鮮股,投資者多數時候也只能熬著看它吸乾市場的最後一絲血,熬到它觸發條款而退市。

當然,這也不全是制度的問題,就連A股的投資者也習慣且適應了這種生態。

對於一些A股神仙公司來說,他們與投資者的關係是這樣的。

“投資者知道他們造假”


“他們也知道投資者知道他們造假”


“投資者也知道他們知道投資者知道他們造假”

之所以如此,投資者還能堅定的一往無前闖地雷陣,主要還是他們揣著一顆與虎謀皮的心,希望待估值上揚後把股票賣給新的韭菜。

《肖申克救贖》說得好: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

當然,樂觀的變化也在一點點到來。

3月1日,新《證券法》正式實施,這部新法律大幅提高了上市公司作奸犯科的違法成本,並且將集體訴訟機制寫入其中。

我們由衷的希望,這部被寄予厚望的新法能夠向前推動中國資本市場的法治化進程,提高A股上市公司的質量。

但也不要期望太高,一部成文法還不足以化身救世主。

不少超出純粹法理維度的現實阻力,並不是靠一張制度餡餅就足以解決,甚至這些難題更超出了現階段監管部門的能力範疇。

因為要做空一家A股公司,你要面對的敵人簡直太多了。

有當年拍著胸脯給批文的發行部官員,有指望靠上市公司收稅的地方政府和他們下轄的公安機關,有昧著良心把企業推上市場的保薦機構和會計師,有批量發射糖衣炮彈的公關公司,更有千千萬萬見不得真相曝光最終跑到股吧裡爆粗口的中小股民。

少數服從多數的市場中,其結果往往是人多力量大,大力出奇跡。

2015年的股災中,本就缺乏做空機制並且期指遭遇限倉局面下,還是有一群人被抓出來扣上了“做空”帽子游街示眾,真不要想做空機制真的誕生後,不知又會有多少人頭落地。

阿拉伯有一個古老的故事,一家人養了只公雞,每次看到小偷上門都會高聲鳴叫。

可是雞的叫聲太響,主人嫌吵。

故事的結尾是雞被殺了,主人家的東西也被偷光了。

(提示:本文僅代表該作者觀點,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不構成任何具體投資建議)


【陳思進作品】(關注我的專欄,學習更多)

在今日頭條中獨家推出《 》專欄:


瑞幸這件事,我們還真沒資格嘲笑資本主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