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湯不換藥,商朝頻繁遷都

商朝頻繁遷都,換湯不換藥

都城是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經濟、軍事等中心,定都後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變動,最多一兩次的遷移。但商朝的都城有前八後七之說,總共達15次之多。是歷史上遷都次數最多的朝代。

那麼商朝為什麼會如此頻繁的遷都呢? 據史料記載夏朝最後一個王叫桀,是傳說中的暴君。後世一般用夏桀、商紂、周幽王來警戒當代的君主。他們是古代昏君、暴君的代表人物。

約公元前1600年湯起兵,推翻了桀,傳說中歷時500年的夏王朝宣告滅亡。湯隨後建立商王朝。商朝開國君主叫湯,商湯。 商朝國君的名字都很奇怪,一般都是與天干有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名字中都帶有這些字。比如戊丁、中丁、太甲、等等。這到不是因為當時的人沒有文化,而是他們的子孫後代為了祭祀方便,給他們起的代號。

那時候的人們用天干地支來記錄日期。商代的每一位先王死了之後,後面的人就會用十個天干中的一個字來做記號,以方便以後的祭祀。這也許還和夏商兩朝對太陽的崇拜有很大的關係,所以都使用天干來做記號。但是商朝的先王有很多,每位先王死了之後,怎麼加以區別呢?所以要在每個天干前面加個字來做記號,加以區別,比如太甲、沃甲、小甲、太乙等。

商朝取代夏朝成為新的中央王朝,它以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為統治中心,起初以毫為都城。商朝中期的時候盤庚把都城遷到了殷,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陽,因此商朝又叫殷商。

好端端的幹嘛要遷都呢?有一種說法是為了躲避水患,當時黃河經常氾濫,而當時咱們駕馭黃河的能力又很低。所以就得老是遷徙躲避。這種說法現在看起來比較牽強,如果黃河老是氾濫的話,你遷到了殷,黃河就不氾濫了嗎?200年都沒發過大水?顯然這種往客觀上找原因,避重就輕的說法不是特別可靠。

比較靠譜的一種說法是,遷都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商朝的王位爭奪比較厲害。這個時候的商朝也是採取王位世襲制的辦法來交接權利。形式上有兩種,一種是父死子繼,另一種是兄終弟及。 交給誰都是自己家裡人,但哪種形式更好呢?明顯父死子繼矛盾少,兄終弟及矛盾多。比如說先王去世傳給了自己的弟弟,那弟弟死後傳給他的兒子還是先王的兒子呢?出於私心,他肯定想傳給他自己的兒子,那先王的兒子肯定不幹了,憑什麼我爸爸傳位給你,你應該還給我,然後我坐完之後,再給你的兒子做,你的兒子在給我的孫子,應該是這麼輪。

而人都是自私的,何況誰佔著王位都不想往下傳,而另一方肯定不能罷手,於是就開始明爭暗搶。所以王室之間的內鬥就很厲害,造成遷都頻繁。

因為每個王都有自己的勢力範圍,這個王把那個王殺了,都城就得換個地方,剛換了地方,他又被別的王殺掉,都城還得再換個地方,所以頻繁遷都養成了一個遷徙的習慣。據說湯建立商朝之前以部落的形式就就遷徙過八次,都城至少遷過十五次。那時候每次遷徙都要大動干戈,所以最後遷到殷就不再遷了。

這也造成後世對遷都都持一種謹慎態度,頻繁遷都必定會造成社會動盪,甚至會國本動搖,甚至於造成亡國之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