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心讀書而一,神讀書而清

古訓:心讀書而一,神讀書而清


心讀書而一,神讀書而清


人的一生,是漫長而短暫的。在幾乎相等又十分有限的歲月裡,每個人所學到的知識、掌握的技能,是大相徑庭、差異迥然的。誠然,這取決於這個人的價值觀,以及對待學習的態度。


漢代思想家劉向曾告誡道: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說: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我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綜上所述,無不闡明學習的重要性。


古訓:心讀書而一,神讀書而清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人的智商平均值相差無幾。既然各人的先天條件基本接近,那為什麼有的人博古通今,才華橫溢,學富五車,有的人除了發達的四肢,卻不學無術,身無他長?依我愚見,關鍵就在於,自己逍遙享樂時,別人在發奮苦讀,自己輕鬆快活時,別人在銳意進取。數年過後,別人蓄滿了知識的能量,鼓滿風帆啟程遠航時,而自己卻只能像洩了氣的皮球趴在原地無法動彈。


這樣的實例生活中比比皆是,屢見不鮮,平素從不看書學習,對有些熱門時政或常識性問題都渾然不知,當被偶爾問及時一臉茫然,對他人談論的話題也如墜雲裡,一無所知,常成為別人的笑柄。因而,我們應珍視幸逢的大好時代,珍惜分秒光陰,像海綿吸水一樣不間斷地汲取知識的營養,豐富頭腦,充實人生,提升內涵,且不說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苦讀,最起碼得為自身的生存積蓄儲備一些必備的專業知識,將來能夠憑藉自己的一技之長而立足社會。


讀書,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唯有持之以恆,長年不輟,方能水滴石穿,繩鋸木斷。曾國藩也多次告誡胞弟,讀書貴在有恆,切忌始亂終棄。同時,莫藉口工作忙、時間緊就放鬆、懈怠學習,而要學會利用零碎時間,見縫插針地學,不失時機地補,正如魯迅先生講的那樣,要像海綿擠水那樣擠出時間來,哪怕在飯前茶後、出差或旅行途中,都不能錯過或任意丟棄點滴時光。


要養成睡前小讀片刻的習慣,嗅著書香、攬縷美意進入夢鄉,對薰陶性情、調節心緒大有裨益。還要有選擇地閱讀。“讀本好書,就等於在跟智者、聖人對話。”因而,經常閱讀名著經典所產生的潛移默化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也是強大而久遠的。


古訓:心讀書而一,神讀書而清


明朝士大夫丁自申在《讀書右箴》中勸誡後人:“心讀書而一,神讀書而清,疑讀書而辨,慮讀書而瑩,飢讀書而飽,困讀書而醒,慍讀書而喜,憤讀書而平,噫,餘自首未聞道兮,唯讀書畢此生。”梅子涵教授也曾說過:“一個人不讀書就不會有詩意的生活。”朋友,摒棄以往那些陋習,視讀書如空氣、陽光和水那般重要,讓閱讀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