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遠去的天星溝,我的三線人生:進溝的第一頓飯

遠去的天星溝,我的三線人生:進溝的第一頓飯

(連載)遠去的天星溝,我的三線人生:進溝的第一頓飯

2005年7月1日的天星溝,天興廠的住房和廠房還沒有被拆除

天星溝簡介

天星溝在重慶市南川區金佛山腳下,現在是重慶市一個著名的風景旅遊區、上金佛山的必經之路。但在1966年以前,這裡卻是一個人煙稀少、不通公路的偏僻山溝。1966年,三線建設項目——國營天興儀表廠在此選址建廠,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天興廠於1999年搬遷到成都。

三線建設項目選址的原則是"靠山、分散、隱蔽",天星溝雖然符合三線建設項目選址原則,但天星溝的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自然災害卻嚴重影響了天興廠的生產和生活。

(連載)遠去的天星溝,我的三線人生:進溝的第一頓飯

天星溝細雨濛濛的天氣特別多

1971年10月,我們去支援三線建設

1971年10月,從兵器工業部(當時稱第五機械工業部)瀘州化工廠調去支援三線建設的新廠——國營東方紅機械廠(後改為國營天興儀表廠)的50家人陸續出發,前往當時的四川省南川縣天星溝(現為重慶市南川區)。

1971年10月,拉著我們一家人和行李的解放牌大卡車從瀘州高壩出發,在石子鋪成的公路上以20到30公里的時速緩慢行駛。汽車刺鼻的汽油味和劇烈的顛簸搖晃,除了爸爸之外,我們其餘的人都暈車了。暈車的感覺真不好,胃裡的東西吐光了,就吐出黃色的苦膽水,連苦膽水都吐不出來了,就是胃痙攣。頭暈乎乎的,臉色蒼白,渾身無力,難受得要死。

兩個多小時後,到達了隆昌縣,我們一家人被安排住進一家離火車站比較近的旅館裡。在這裡,我們和從瀘化廠調走的20多家人匯合了,家家都是扶老攜幼、舉家遷徙。瀘州化工廠調到天興廠的50家人分了幾批陸續出發,我們家是第一批出發的。

那個時候的旅館條件都非常簡陋,每個房間有四張或更多張單人床,每張床下有兩個搪瓷盆,分別作為洗臉盆和洗腳盆,房間裡有一個保溫瓶。整個旅館有一個公共廁所,定時供應熱水。那時候住旅館都是按床位付錢,而不是像現在按房間付錢,所以一個人出差住旅館,常常會與陌生人一起住宿。那時候洗被子都是手工洗,自然吹乾,所以旅館的被子並不常洗,被子常常都有異味。

章學富叔叔帶著每家的男主人去火車站辦理行李託運手續。在隆昌住了兩天後,大隊伍又一起乘坐火車來到了重慶市,集體住進重慶菜元壩火車站附近的山城飯店。在重慶山城飯店住宿的時候,我們就很驚奇重慶這座山城的特色了。山城飯店是依山而建的,從火車站方向看,山城飯店有好幾層樓高,從半山腰看,它就是建在山腳的一棟樓房。那時候,從菜園壩到山上的兩路口,要乘看得見鋼纜的纜車上去,我們小孩子都很喜歡乘坐纜車。

在重慶住了大概一個多星期,又乘火車到了萬盛,在萬盛又住了三四天。到萬盛就覺得山很大很高了,山上總是雨霧濛濛,看不到山的真容,和瀘州是完全不同的感覺。

(連載)遠去的天星溝,我的三線人生:進溝的第一頓飯

2016年6月通往天星溝的道路已修成了柏油路

剛進天星溝的感覺

等到託運的行李到了萬盛並裝上了到新廠的卡車後,大隊人馬才坐上兩輛大客車,向位於南川縣天星溝的東方紅機械廠進發。我們從瀘州高壩到南川天星溝,也就四五百公里的路程,路上走走停停十多天,是因為行李運輸太緩慢造成。那時候,所有的行李裝車卸車,全靠人力肩挑背扛,效率非常低,不像現在,全是機械化操作。現在,從瀘州到南川,全程高速,開車只需要4個小時。幾十年前後一比較,就知道我們國家發展變化有多麼大。

進溝那天,細雨濛濛,雲霧飄渺。滿載著從瀘州化工廠調來的職工家屬的兩輛大客車,從萬盛出發,在彎彎曲曲的盤山公路上顛簸、爬行,一邊是深不見底的懸崖,一邊是陡峭的絕壁,險要的地形不時令車上的人恐慌驚叫,不平的道路常常將人震動得彈跳起來,頭都快撞到車頂了,車上大多數人都因暈車而嘔吐不止,才30多公里的路程,就走了兩個多小時。當車上的人感覺全身筋骨都快被抖散架的時候,車輛才駛入了崇山峻嶺環抱的天星溝。

抬頭望去,四周都是山,山是那樣地高,高得見不到山頂。山上雲霧蒸騰,山與天連成了一體。從未見過大山的我指著山上飄渺的雲霧,好奇地向媽媽問個不停:"媽媽,那些是煙嗎?是有人在山上燒火嗎?山上有人嗎?"一車的人也在議論紛紛,有的說是雲霧,有的說是煙霧,誰也說服不了誰,確實,這群沒有見過大山的瀘州人,不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是第一次見到這種雲遮霧罩的山區景色。

(連載)遠去的天星溝,我的三線人生:進溝的第一頓飯

2016年的天星溝,右側是新修的天星小鎮

進溝的第一頓飯

過了五百平方,過了車庫,在左邊靠河邊的一棟樓前看見了我家的行李。但客車並沒有停下來,而是一直開到七十二洞,在七十二洞開始下人。住在七十二洞的胡祥英家、王紀平家等幾家人下了車。然後客車又往溝外開,在新商店,梁光建家、徐文俊家、張國治家等幾家人下了車。糧店處,殷世君家等幾家人下了車。客車最後才在我家樓前停下來,在這裡下車的人最多,都和我家住在同一棟樓,有:翁國新家、趙昌樹家、邱林家、我家、邱選成家、林老五家、高雪梅家、陳會君家、張超家、徐永萍家、董小林家、趙建風家、李昭元家,共有13家人,後來有人把這棟樓叫瀘州樓,就是因為這棟樓住的瀘州人最多。

這是兩棟並排的三層青磚樓房,據說才修好兩個多月,牆壁上還在滲出細水珠。兩棟樓可以住36家人,已經住了一些人家在裡面。我家三輩六口人分了一套三小間,大約有30多平方米,這套房子比我家在瀘州化工廠的房子要大一些。

(連載)遠去的天星溝,我的三線人生:進溝的第一頓飯

2005年7月1日,我站在天星溝我家的第一處住房前留影。現在這些房屋都沒有了

我家簡陋的傢俱卸在一樓中間的院壩上。天上下著小雨,壩子上也是爛泥坑,一些鄰居圍了上來關切地問候,天啊,他們說的是什麼話,怎麼都聽不懂?全是南腔北調,連說帶比劃,才勉強弄懂了彼此的意思。後來才知道,這些鄰居有湖南人屈玉華老師的媽媽和孩子們、河北人唐國基的岳母和孩子們,他們比我們早幾天住進這棟樓房。

熱心的鄰居們送來了工具,幫助我們一家人拆除了行李包裝,取出了傢俱和用品。爸爸去廠裡領了燈泡回來裝上。父母用從老家帶來的鍋碗瓢盆和米,從室外公用的自來水管接來水,在家裡已經砌好的灶臺上,點燃拆下的包裝木材,煮熟了飯。灶不好用,灶膛裡的煙全往外冒,弄得滿屋子都是濃煙滾滾。全家人就著從老家帶來的泡菜罈子裡撈出的泡菜,吃了進溝的第一頓飯。吃完飯後,天已黑盡,父母又把幾張床安裝好,鋪上被褥,疲憊不堪的一家人就沉沉地進入了夢鄉。天星溝是一條死衚衕一樣的狹長山溝,走到溝盡頭,就沒有路了,就是陡峭的金佛山了。那個時候,天星溝裡沒有飯店,沒有旅館,不可能在外面吃飯和住宿,再苦再累,都只能自己解決吃飯和睡覺的問題。

第二天,爸爸將灶膛拆了重新砌了,灶才沒有往外冒煙了。爸爸又帶著哥哥們去買了煤炭,上山揀了一些木柴回來,家裡就能正常做飯了,一家人真正開始了在天星溝的日常生活。

(連載)遠去的天星溝,我的三線人生:進溝的第一頓飯

2005年7月1日,天星溝裡原天興廠的車庫。現在這些房子都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