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疫”我們都創造了哪些回憶

中國戰“疫”我們都創造了哪些回憶

“一個不懂自己出生前歷史的人,永遠是個孩子。”——古羅馬執政官西塞羅。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人類社會的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像按上“停止鍵”。試想,如果沒有過去人們與病毒搏鬥的記憶,鍾南山院士呼籲用最原始的隔離辦法,各界人士未必會積極配合。疫情進入一個拐點,對於經歷這一切的國家而言,需要對特殊時期裡的點點滴滴進行一個“記述”。

相比於信息儲存理論上無“上限”的互聯網,實體媒介也具備安全、可觸、簡單明瞭等優點。在4月23日,國家圖書館聯合全國圖書館界共同發起“中國戰‘疫’”記憶庫建設項目。除了向社會各界人士徵集,微博與新浪這樣的互聯網平臺也成為共同參與者。官方介紹,該項目旨在保存特殊時期的集體記憶,完整記錄全民抗“疫”的真實情境,客觀反映中國模式的時代價值。

這幾個月,湖北同胞在微博上求助,大爺大媽在APP上買菜,家庭主婦成了在線醫療上的“常客”,海外學子也自願做起來科普,“懟”著海外社交媒體上不加求證的偏見。數量龐大且由普通人創造的數字內容,正在還原出一個更為真實的世界。

網絡的存在,我們每個人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歷史的參與者。

01

湖北人民:體溫計怎麼用?超話求助,寫日記記錄生活

3月18日開始,湖北首次出現0增,看到這個消息很多人懸著幾個月的心,放下來一半。

再重溫美國羅斯福總統“我們唯一感到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這句話,將有新的感觸,恐懼的事物總是客觀不變的,不加“節制”的恐懼會吞噬一個人一個群體的理性,只能讓事情會變得更加糟糕。

可從網絡上的痕跡來看,疫情時期,湖北網友一面“擔憂”著生活,一面也在積極的尋求“解決方案”。根據1月24日,百度指數發佈的數據來看,疫情初期武漢市是搜索“84消毒液”最多的城市,對“體溫計怎麼用”、“體溫計怎麼看”、“體溫計要量多久”等搜索詞上,武漢同樣均排名第一。

在最嚴峻的第一季度,湖北網友消費的腳步也沒有放的太慢,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湖北省以人均支出4736元位列全國第十一位。

疫情期間,有著實時、公開、透明等特性的微博,成為了從醫院、一線醫務人員、政務機構、媒體到各省各市普通民眾的一個集中發聲地。據Questmobile監測數據,受春節假期、抗擊肺炎、科比去世效應疊加,微博日活躍用戶規模於2020年1月27日達到2.39億,這一峰值相比疫情前平日上漲37.5%。

微博方面的數據顯示,相比疫情發生前,疫情期間湖北地區發佈微博的用戶規模增長34%,發佈量總計達到4000萬+,其中武漢發佈微博的用戶規模增長35%。

短視頻平臺快手、抖音也利用視頻傳播的優勢,在平臺上做防控疫情的直播答題,向短視頻用戶普及防控知識和政策動向。

除了活躍在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外,湖北用戶的搜索頻次也在增加。據百度發佈的教育搜索大數據顯示,互聯網成為疫情下人們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日均超3.5億人次在百度搜索,知識類視頻日均播放量達1.5億,教育類智能小程序用戶時長環比上漲30%,在線教育熱度飆升。

“信息”獲取之外,網絡也是求助的一個重要通道,為很多患者迎來了寶貴時機。1月,微博推出線上肺炎患者求助專區,上線7天內,“肺炎患者求助”的相關發帖閱讀量就超過5.5億。在3 月 14 日,#肺炎患者求助#超話的主持人發佈微博透露,經過平臺累積收到上萬條求助,排重核實後已向政府送超 3000條求助信息,有網友成功得到救助。

隨著疫情傳播的放緩,以及各地區救援團隊馳援武漢,湖北地區求助信息開始減少。

3月10日,武漢市最後一個方艙醫院正式休艙。從2月5日開始,武漢所有方艙醫院帶來了13467張床位,累計收治輕症患者12000多人。

封省期間,湖北各界人士選擇在社交媒體上發表“日記”,分享自己的狀態。截至目前,微博與央視新聞發起的#武漢日記#徵集,已有1008位醫護、235位患者、79位志願者、15位疫苗志願者等武漢疫線同胞們以第一視角實名記錄了他們抗疫的親歷。他們發佈的11萬條微博被閱讀了90多億次、互動量2500萬次。

這些日記,不僅僅是國內各地區瞭解疫情一線情況的重要載體,客觀上“貢獻”了許多一手的抗疫及疫情期如何生活的“經驗”。

一線醫療人員的辛苦、封城下普通民眾的百態、跑在城市中的外賣小哥,為湖北爭分奪秒的司機師傅,點點滴滴的瞬間,過去只能付之於文字記錄。數字時代他們可以用影像、圖片、音頻、文字來發表生活每一個瞬間。

歷史的記憶也不再只有宏觀的視角,微觀的種種也該被記錄下來。

02

中老年:數字邊民的深度觸網?被 “逼”上網?

在2G時代有很多中老年人用手機鍵盤打字都很困難,以前就曾有人開玩笑說,在網絡世界裡,青年人是“數字原住民”、中年人是“數字移民”、老年人則是“數字邊民”。

湖北人的變化是圍繞地域的人群眾生相,而在年齡層次上,過去那些屬於互聯網“移民”“邊民”的中老年人,則呈現著另一種生活狀態。疫情期間,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消費習慣都在悄然發生變化。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各類平臺“大顯身手”,中老年人也被“逼”上了互聯網。

數據顯示,阿里本地生活春節期間,“60後”用戶線上買菜的訂單量翻了四倍;每日優鮮今年1月23日至2月23日期間,40歲以上用戶增加了237%;美團“60後”、“70後”用戶分別以36.7%、31.5%的佔比成為外賣新客增長的主力;餓了麼平臺外賣生鮮的50歲以上的用戶,環比節前增長了2.3倍。

除了線上“買菜”外,疫情也催生了中老年人新的娛樂方式,很多老年人在疫情期間開始玩起了遊戲,刷起視頻,甚至下載唱歌APP。

某市67歲市民王女士,在子女的幫助下,她下載了關於新聞、廚藝、健身的APP,甚至還有唱歌、誦讀等軟件。

疫情當下,實時追蹤疫情動態也成為中老年用戶深度觸網的核心訴求,信息獲取渠道包括新聞客戶端和社交媒體。微博數據顯示,30-39歲、40歲及以上用戶成為此次活躍用戶增長的主力,同比增速分別為47%和42%,高於平臺整體增速。

同時,微博進一步實現地域下沉,此次三線區域活躍用戶同比增長37%,四線及以下區域活躍用戶同比增長38%。

疫情前,“數字移民”與“數字邊民”的中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吃喝玩樂”仍延續去過去的習慣,大多在線下進行。

就在疫情早期,部分中老年人還有不愛戴口罩、愛出門的現象,年輕人成為積極的抗疫“科普”者。隨著時間推進,這些中老年開始拿起手機上網買菜、娛樂,並且開始主動的刷新聞、刷微博。

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中老年人觸網的程度開始加深,這或是已到天花板的移動互聯網的新的一部分“紅利”。

03

女性用戶:非常有“愛”

女性的表現,同樣是必須抒寫的重要篇章。冰心曾說,世界上若沒有女人,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在疫情期間,中國女性絕對撐得起互聯網記憶庫中一道亮麗的色彩。

1.在線醫療諮詢佔比超6成,關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疫情期間,由於各地在採取了封閉隔離管理的非常措施,人們出門不方便。百度、微信、微博等平臺在原有互聯網醫療業務基礎上,紛紛迅速推出了免費在線醫療諮詢服務。

中国战“疫”我们都创造了哪些回忆

今年3月發佈的百度健康在線諮詢大數據報告顯示,疫情期間諮詢量大幅增長,單天提供服務超過85萬次,而在線用戶中女性佔比高達62%。在線諮詢用戶中25-44歲年齡段佔比達到了67%,而這個年齡段的女性多數已婚或當上了媽媽。

這表明,與男性用戶相比,女性用戶更加關注健康問題。擁有女兒、妻子和母親多重角色的女性用戶,這種行為不只是為自己,更是為了家人。

2、提前為未來做準備,成為互聯網保險生力軍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銷售人員不能跟客戶接觸,很多行業都受到了影響,但國內保險行業今年卻逆勢增長。

泰康在線對外披露,該公司保費逆勢高增長,前兩月保費收入20.40億元,同比增長272.5%;水滴保險發佈數據顯示,疫情期間,水滴保險新增用戶3000萬,相當於2019年全年的用戶增長量。今年1月、2月的新單年化保費收入分別超過10億元、12億元,無論是同比還是環比都實現了非常明顯的增長。

根據人保健康和螞蟻保險對3000萬投保客戶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女性消費者佔據總人群數據的40%,比重提高明顯。其中,24-37歲女性已成為互聯網醫療保險的生力軍,保險消費理念日趨成熟。

3、患難見真章,疫情有大愛

除了小愛,疫情期間女性“貢獻著”大愛,成為抗疫一線的主力軍。

3月8日,來自國家衛健委的官方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全國已有346支醫療隊抵達湖北,與當地的醫務人員一起並肩作戰。在援鄂的4.2萬醫務人員中,女性醫務人員數量達到了2.8萬人,佔總人數的2/3。

李蘭娟院士,73歲仍堅守在最危險的地方,臉上壓痕恰似“最美勳章”;屢建奇功的陳薇少將,出征疫區開展火線攻關。

中国战“疫”我们都创造了哪些回忆

海外用戶:有牢騷,也有“小驕傲”疫情是突發事件,包括武漢湖北和其他省市,大家都沒有準備好。在女醫護人員馳援武漢時,其他地區的網友,也在時刻關注她們的需要。

初到武漢,一線女醫護急需個人生理健康方面的物資,微博網友@梁鈺Stacey 於2月7日在微博上發起了#姐妹戰疫安心行動#籌款項目,僅僅4天時間就協調籌集了5個品牌的安心褲80000+條,對接送至武漢黃岡孝感等26家醫院,能解決1.4萬名女性醫護人員的需求。

而新浪新聞製作的致敬抗疫女性視頻《你的面孔》,則用大量的紀實內容還原她們的在疫情中的“奉獻”,一上線就感動了網友。獲得了包括央視新聞、頭條新聞等在內的近180個微博大號的直髮或轉發,全網播放量累計超過1130萬。

過往各種的消費報告裡,都在放大女性消費層面的力量,其實作為很多家庭中的核心,心思細膩的她們在社會中的重要性越來越高。

04

海外用戶:有牢騷,也有“小驕傲”

疫情的發展,國內緩慢進入拐點。海外卻開始增長的跡象,從日韓、到意大利歐洲、再到美國。根據世衛組織實時統計數據,截止4月28日,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288萬例,死亡198842例。

新冠肺炎疫情的災難,愈發讓人意識到全球各國命運一體化的事實。

作為全球最大留學生輸出國之一的中國,國內疫情開始,許多海外人士通過各種渠道自購口罩等防疫物資,向國內輸送。近兩個月,中國在高峰下降之後,也有大量的防疫物資也開始“反哺”。

除了積極的防護方面的動態,很多雜音也在社交媒體上發酵。由於不同國家文化差異的原因,爭吵難免,甚至有些激烈的讓人難以接受。分享、爭議、表達等因素交織,海外用戶活躍度也遠高其他時期。根據微博官方數據,截止4月28日,#全球疫情#話題的閱讀量達到200億,討論達到142.6萬。

中国战“疫”我们都创造了哪些回忆

在疫情早期,接受界面新聞採訪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留學生@Sylvia在鏡頭前說,“前兩天看新聞,一直都在哭,其實我們心揪得比任何一個人都緊”。她和同學朋友們,購買了幾千個各類口罩,都分批捐回了國。

除了“互幫互助”,海外用戶也在積極需求國內在線醫療的幫助。百度健康在線諮詢大數據報告數據顯示,疫情期間百度健康問醫生越洋諮詢超過10萬次,其中美國地區用戶成了在線諮詢的“忠實粉絲”。

疫情的發生,每個人都主動的在網絡上追尋最新的信息,對於疫情大的走向,幾乎人人盡知。可在宏大敘事的之外,還有中老年人、媽媽們、海外留學生們,因為疫情在網絡上變得更活躍,通過手機、平板或電腦將真實生活中那些點點滴滴,留存在虛擬的數字世界上。

人類需要記憶,更需要有大事件,也有小人物的全景歷史。浩如煙海的各種信息,整理、歸納、梳理將是個複雜的工程,“中國戰‘疫’”記憶庫最終的產出會是一個很長期的時間,或許要幾年時間。能夠參與記憶庫的微博網友,也成為這個國家記憶裡最鮮活的個體。同樣,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也體現出其獨特的歷史意義,社會意義。無論對於現代的人,還是未來的人,這場讓我們恐懼、害怕併為之抗爭的歷史,都值得銘記在紙質的書頁上。

最後,再一次慶幸網絡的存在,我們每個人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歷史的參與者。

作品信息 Work information

ReadMore

制止虐童需要嚴懲與嚴防並重

原油寶的“坑”,還是中行抗吧

董卿李思思沒被抓

原陽縣打記者事件,官方和媒體之間本不必劍拔弩張

新風口衛星互聯網:戰火早已熊熊燃燒

從“歸中體”到“嫁中體”

請放下方方,她就是新舊世界的傷痕!

李廣難封,到底難在哪兒

五證齊全也能成為歷史文件?

大分野:中美關係抉擇的新十字路口

高福“冤案”與“不會人傳人”真相

張文宏遭圍攻,是因為一碗粥麼

“懂帝”特朗普,你們卻不懂!

不是網紅機構傻了,而是社會病了

吃瓜某寶總裁:正宮格局是什麼

民航業第102年大洗牌

要騙“不打工男”去打工嗎

中国战“疫”我们都创造了哪些回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