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那些事》思念,的確是另一種形式的憂鬱或焦慮

《這些人,那些事》思念,的確是另一種形式的憂鬱或焦慮

——思念,的確是另一種形式的憂鬱或焦慮。她的手好小,小到我可以把它整個包起來!我喜歡把愛寫在你唇上,耳邊,髮梢以及你細緻敏感的身體上。

生命裡某些當時充滿怨懟的曲折,在後來好像都成了一種能量和養分,因為若非這些曲折,好像就不會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見別人可能求之亦不得見的人與事,而這些人、那些事在經過時間的篩濾之後,幾乎都只剩下笑與淚與感動和溫暖,曾經的怨與恨與屈辱和不滿彷彿都已雲消霧散。

《這些人,那些事》思念,的確是另一種形式的憂鬱或焦慮

有時候我們以為放棄的是一段感情,其實我們放棄的是一種人生。這不是我的故事,但不知為什麼每當跟別人說起總會哽咽,我不希望重逢時你不好,或者我希望你事業好,愛情不好,這樣你才會懷念我吧,可是我們的感情也不好,不然你怎麼捨得放棄。

人生很多滋味都要到一個年紀才能懂得去細細品味,比如類似這種相濡以沫的感動和幸福,然而當你一旦懂了,一起卻都已經遠了。朋友的疏遠大致分為兩種。天各一方的兩個人,慢慢的失掉了聯繫,彼此不再知道近況,多年之後再聚首往往就只是相對無言了。另一種就令人唏噓的多了,兩個朝夕得見的人,彼此的境遇竟因著造化相去漸遠,這時心裡也許會慢慢生出一種無力感來,因為無論怎麼說怎麼做也只能感覺心的距離越來越遠了。

《這些人,那些事》思念,的確是另一種形式的憂鬱或焦慮

人生選擇什麼就必須承受什麼,得到什麼就會失去什麼,只是在日復一日如川劇“變臉”般不停轉換的角色扮演中,“自己”這個角色反而少有上演的機會,除了午夜場,而在幾乎無聲也無觀眾的演出過程裡,和“自己”對戲的另一個唯一的角色就叫“回憶”。

逐漸老去的人,心思不再年輕、單純、易感,甚至連笑與流淚都不再那麼自然自在,那麼理直氣壯理所當然。然而,類似的、停頓的生命,殘缺抑或足以惋惜的青春的悲劇卻始終不曾停止發生。太過透徹的人比較不容易快樂,反而傻傻的什麼都不知道的,往往更幸福,即使這是別人嗤之以鼻的幸福,但那畢竟也是幸福啊!

《這些人,那些事》思念,的確是另一種形式的憂鬱或焦慮

當他們走到山頂的時候,沒想到霧竟然慢慢地散去,讓他可以留下這個村落最後的一瞥,只是滿山的芒草都垂掛著晶瑩的水珠,有如淚滴。他無語地凝視著一片死寂的村落,最後才自言自語似的說:幾十年人生……一轉頭,什麼都沒有。 妻子說:有啦,至少我們養大了五個孩子。 他看了一眼妻子之後,說:但是,這些孩子此後不就和我一樣?一個連故鄉也沒有的人?

《這些人,那些事》思念,的確是另一種形式的憂鬱或焦慮

甜美而纏綿的言語和神情或許更容易打動你的心,但,請原諒一個在這樣的日子裡出生的呆子,他只會用最簡單而愚昧的書寫方式來呈現心裡已然無法壓抑的悸動和持續的、無聲的吶喊,但卻又無能想出更婉轉、更合適的語詞,因此只好寫下這單調而貧乏的三個字——我愛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