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街裡沒有王,人人任意而行

理想國4月書單 | 書街裡沒有王,人人任意而行

理想國4月書單 | 書街裡沒有王,人人任意而行

因為等著幾本書最終定下,第一時間分享給大家。以後理想國每月月底盤點新近作品,也好給編輯們壓力——說好的書呢,出來沒有?

忽然想到有讀者吐槽:更新慢,書又那麼厚,理想國的書怎麼看?對此,那耳熟能詳的話怎麼說來著:反正你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

所以,書我們一本本做,大家耐心等待。

理想国4月书单 | 书街里没有王,人人任意而行

1.木心作品

木心說,“我是一個在黑暗中大雪紛飛的人哪”……

2019年,是木心迴歸寫作的35週年;2020年,是木心美術館成立5週年;2021年,是木心辭世10週年——我們說了很久,終於,木心遺稿系列2020年就要來了。

木心生前見到的,只有“作品集”,無“全集”,今遺稿系列即將亮相,木心全集展開眉目了。

在裝幀設計上,2020年新版木心作品(木心散文小說系列、木心詩歌系列、木心講稿系列、木心遺稿系列……將陸續亮相)均為布面精裝,繼續請到“最美的書”陸智昌裝幀設計,統一遵照木心在世時指定的精裝開本,尊重其不事張揚的美學風格。

木心說,“藝術廣大已極,足以佔有一個人”……

木心散文小說系列

理想国4月书单 | 书街里没有王,人人任意而行

木心詩歌系列

理想国4月书单 | 书街里没有王,人人任意而行

木心講稿系列

理想国4月书单 | 书街里没有王,人人任意而行

《文學回憶錄》,這是木心留給世界的禮物,文學的福音書。

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紐約時期,亦自他恢復寫作、持續出書以來,紐約地面的大陸和臺灣同行在異國謀飯之中,居然促成木心開講“世界文學史”,忽忽長達五年的一場“文學的遠征”——從1989年1月15日開課,到1994年1月9日最後一課,每位聽課人輪流提供自家客廳,在座者有畫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

如今,聽課學生陳丹青整理那五年那五冊聽課筆記,共八十五講,逾四十萬字,結集這本大書時,已不再將之僅僅看做“世界文學史講座”。誠如木心所最早時設想的那樣,這是他自己的“文學回憶錄”,是一部“荒誕小說”,“在自己的身上,克服這個時代”。

《木心談木心》,在歷時五年的“世界文學史”課程中,木心曾應聽課生再三懇請,於1993 年3月7日至9月11日,以九堂課的半數時間,講述了自己的文學寫作。其全部內容,包含在陳丹青的原始筆記中。2013年初,依據這五本聽課筆記,《文學回憶錄》出版了。出於當時的顧慮,陳丹青沒有收入九堂課的相關內容。後經商酌,為讀者考慮,仍以他的筆記為依據,編成《木心談木心》一書,是為《文學回憶錄》補遺。

《魚麗之宴》,江樓夜談,海峽傳聲,雪夕酬酢,仲夏開軒,遲遲告白,戰後嘉年華,以及有朋自西方來,木心珍貴的文友們,本書是一份難得的作者答問錄,木心少見地披露了其1983年至1998年“航程紀要”。

木心精選系列

理想国4月书单 | 书街里没有王,人人任意而行

《木心詩選》的詩歌,共七輯(158首),從最早期的《阿里山之夜》,到最為讀者所知的《從前慢》,以及最最“天書”的《同袍》四言詩等,各個時期的,均由童明精選於木心生前自訂的全部六種詩集——《我紛紛的情慾》《西班牙三棵樹》《偽所羅門書》《巴瓏》《詩經演》《雲雀叫了一整天》。

木心的詩,例外與常態,跳出慣性思維的思維,是空話套話的死敵。詩的品質,嫉俗如仇,不炫耀不喧鬧,以“故實”抒情,形成“遐想中低聲吟詠的力量”,和現實生活、歷史時空、古典文學、西方文化文學都形成互文。

《豹變》,按木心生前的心願,依次收入十六個短篇——《SOS》《童年隨之而去》《夏明珠》《空房》《芳芳No.4》《地下室手記》《西鄰子》《一車十八人》《同車人的啜泣》《靜靜下午茶》《魏瑪早春》《圓光》《路工》《林肯中心的鼓聲》《明天不散步了》《溫莎墓園日記》。各篇既相對獨立,又彼此相連,成為有著自己的結構原則的特殊作品,海明威著作即有此類a short story cycle,照英語譯為“短篇循環體小說”。

書名源自《易經》:“大人虎變,小人革面,君子豹變。”豹變是由弱到強的過程,隱含一個藝術家的精神成長史。此外,《豹變》收入編選者童明的長篇代序,在世界文學的視野下,如何看木心文學的世界性。

木心上海往事

鐵戈 著

理想国4月书单 | 书街里没有王,人人任意而行

木心一生中有兩大重要時期,一是上海時期,即1947年從故鄉烏鎮走出,來到上海的這一階段,直至1982年遠去紐約,歷時35年之久。二是在紐約時期,直至2006年回到故鄉烏鎮定居,歷時約24年。

讀者們所熟悉的,基本上是紐約時期的木心,以及木心在紐約時期完成和發表的作品,絕大多是從文字中理解了木心,欣賞著木心。在此之前,對上海時期的木心則一無所知,也幾乎都沒見過上海時期的木心。

作為木心在上海時期的忘年好友,作者鐵戈認為,一個被時空割斷開來的木心,不是一位完整的木心。木心一生中最為動盪起伏的時期在上海,繪畫和寫作的發端,思想的成型、成長、成熟,基本上在上海時期,魂牽夢縈,居住最久的也是在上海。

2.文字的故事

唐諾 著

理想国4月书单 | 书街里没有王,人人任意而行

文字本性喜歡遊山玩水,人間四下浪蕩。

《文字的故事》是專業讀書人唐諾的文字學,百科全書式的文字通識讀本。真正人的活動是用字而非造字。那麼,文字究竟是怎麼被髮明出來的?未來它又將走向哪裡?書中,唐諾用詩意的想象帶領讀者重返大造字時代,在遠古先民造字的生命現場,展開對文字這種“極堅忍世故的動物”的生命歷程、本質與意義、責任與困境,及未來命運等問題的深度思索。一個個習見的字被還原出它們不可能相同的溫度、色澤與記憶刻痕,鮮活靈動。同時,唐諾將豐富的社會學、人類學、符號學、語言學等知識熔鑄其中,對語言、命名、時間、歷史、記憶、自由等人類重大主題展開思索,一幅幅由文字綿延開來的歷史與文化畫卷也由此展開,闊大深邃又親切可感,磅博優美且發人深省。

文字的故事,即文字與時間、空間、歷史、人類角力的征程。這是一部講述文字歷史與命運的寓言,也是一部文字學視角書寫的思想文化隨筆。

閱讀的故事

唐諾 著

理想国4月书单 | 书街里没有王,人人任意而行

書街裡沒有王,人人任意而行。

《閱讀的故事》是專業讀書人唐諾談閱讀的經典散文作品,一部誠懇實用的閱讀辭海。以馬爾克斯《迷宮中的將軍》的片段開啟每一章的話題,探討書籍和閱讀的本質困境與種種迷思。十四篇文章涉及閱讀的各種面向——閱讀的時間、開始、代價、方式、記憶、限制、意義、困惑,等等。唐諾誠實地去正視,去描述,把自己的思考和因應解決之道提供給讀者,幫助讀者解決閱讀途中遭遇的各種難題,並與博爾赫斯、卡爾維諾、本雅明、格雷厄姆·格林等大家共同分享探討閱讀的欣悅與困惑,以及閱讀所能喚起的千般感觸。唐諾以專業讀書人的深度體驗、博學者的廣闊視野、詩性而綿密的思維路徑,為讀者打開閱讀這個尋常行為下所未曾見的極其寬廣而深邃的世界,一個充滿可能性的意義之海。

在書籍鋪成的永恆困惑之路上,你必會遇見做同一種夢的人。

3.理想國譯叢041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平庸面具下的大屠殺劊子手

[德]貝蒂娜·施湯內特 著

周全 譯

理想国4月书单 | 书街里没有王,人人任意而行

1963年,著名哲學家漢娜·阿倫特在其代表作《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中,以納粹高官艾希曼及其審判為典型,提出了著名的“平庸的惡”的概念——服從命令的公務員,龐大體系運轉中的一個小小齒輪,幾乎沒有思想,“從未意識到自己做了些什麼”。

然而,貝蒂娜·施湯內特第一次全面分析了艾希曼本人寫下的1300多頁筆記,以及他在20世紀50年代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個每週舉辦的納粹沙龍上留下的73卷錄音帶,描繪出一個令人恐懼的人物形象:艾希曼不是一個隱遁的、不苟言笑的逃亡戰犯,而是一個老練世故的操控者,一個不思悔改的謀殺犯。他清楚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卻不知疲倦地偽裝自己,渴望有人追隨他,與他一起討論昔日的“榮光”,同時還在與其他類似的亡命之徒狂熱地計劃未來目標。

本書按時間線索,追蹤了艾希曼從“猶太人的愷撒”到耶路撒冷階下囚的歷程。不僅糾正了長期以來對艾希曼的誤讀,更還原了戰後納粹與殘餘極右翼分子構成的逃亡網絡、呈現了聯邦德國的鮮活片段、揭示了美洲納粹圈子的真實面貌。

4.生存還是毀滅:人生終極困境的坦率指南

[南非]大衛·貝納塔 著

張曉川 譯

理想国4月书单 | 书街里没有王,人人任意而行

我們出世,我們生活,我們一路上受苦,然後我們死去,此後永遠地被抹除。我們的存在不過是宇宙時空中的一次小小波動。難怪很多人要問:“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

我在本書中主張,對上述問題的正確回答是:“說到底,不為什麼。”儘管有不多的慰藉,人的境況實際上仍是一種悲劇性的困境,這種困境無人可逃,因為困境不僅在於生,也在於死。

無可否認,找到正確的道路很難,因為既要避免大而無當的宣言和過度修辭造成的故弄玄虛,也要避免深奧、乏味、細而又細的條分縷析。換言之,對複雜問題做出易懂、有趣而嚴格的探討,並非易事。……不過,本書的寫作確實有個目標,那就是既讓有悟性的非專業讀者能讀、能懂,又足夠嚴格,能滿足構成本書期望讀者群的另一部分人,即專業哲學家(及有志於哲學專業的讀者)。但願我取得了恰切的平衡。

5.歷史的原聲:清季民元的“共和”與“漢奸”

桑兵 著

理想国4月书单 | 书街里没有王,人人任意而行

本書是作者近年來最新學術研究的文章結集,著眼於思想概念史,是努力承接前賢、續寫辛亥歷史的第三本書,與之前出版的《走進共和:日記所見政權更替時期親歷者的心路歷程(1911-1912)》以及《旭日殘陽:清帝退位與接收清朝》一起,作為對清季民元重大歷史轉折重新審視的結果,同時構成嘗試續寫大歷史的開端。作者希望從不同層面努力深化對辛亥民元歷史大變動的認識。貫通各類新舊材料,訂正重大史事的錯誤,澄清學界坊間的各種彼此歧異的說法,避免隨心所欲甚至別有用心的解讀,擴展視野,關注以往大歷史較為忽視的人事。

本書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重新審視既有研究和文本史事,敘述清季民國時期“共和”在近代中國的演進,將“共和”作為一個名詞,以之為對象,進行概念史研究。第二部分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辛亥時期“漢奸”指稱的轉義及其使用為主題,進一步耙梳史料,重現史事,儘可能完整地呈現歷史本相及發展進程,進而依據歷史實事把握相關概念及其演化。

6.絲綢之路:十二種唐朝人生

魏泓 著

王姝婧 莫嘉靖 譯

理想国4月书单 | 书街里没有王,人人任意而行

絲綢之路上,民族和政權的盛衰如風雲流散,往來貿易、文化交流則沉澱到了每一個人的生活之中。那些僧尼的經卷、寡婦服用的藥材、公主佩戴的項鍊、畫師的繪畫、某位官員記載星辰軌跡的紙張……所有今天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物件,背後可能充滿了歡喜、憤怒、掙扎、信仰,甚至濃縮了一個人的全部人生。正是這些或平凡或多舛的生命軌跡,照亮了兩千多年的絲綢之路,進入歷史,湧至現在。

英國敦煌學家魏泓以大英圖書館“國際敦煌計劃”為基底,以五萬餘件文物原稿為素材,拼接起絲綢之路上十二段塵封得我往事。

7. 誰在看中國畫?

[英]柯律格(Craig Clunas) 著

梁霄 譯

理想国4月书单 | 书街里没有王,人人任意而行

柯律格用兩百餘幅傳世名家的經典畫作,將我們從中國畫的慣性認知裡趕出來,在士大夫、帝王、商人和人民的文化思考中,在西域、中東、歐洲等不同域外觀眾的審視中,重新思考兩個最簡單的問題——什麼是中國畫?誰在看中國畫?

縱觀整個時期各種媒體的報道,《誰在看中國畫》一再暴露意料之外的諷刺,試圖打破人們對中國乃至歐洲藝術傳統的簡單預設。通過這項創新工作,柯律格為全球藝術史設定了一個新的標準。

——包華石(Martin Powers)

8.小手

[西]安德烈斯·巴爾瓦 著

童亞星 劉潤秋 譯

理想国4月书单 | 书街里没有王,人人任意而行

本書收錄了巴爾瓦廣受讚譽的中篇《小手》與中篇集《正當意圖》中的四篇小說:《血緣》《消磨》《夜曲》《馬拉松》。五部中篇的形式不同,題材各異,敘事頗具原創性,風格也難以歸類:從童年、青春期、中年危機到衰老與死亡,從友誼、親情、愛情到愛與恨,從孤兒院、醫院、公園、精神病院到馬拉松賽場,從校園暴力、厭食症、愛無能、老年同性戀者到婚姻危機……從一種執念到另一種執念,從一種殘酷到一百種殘酷,從一種孤獨到所有人的孤獨。

“時不常地就會有這樣的小說出現,它並不是對現實的記錄,而是創造出了一整個全新的現實,就像一盞燈,照進我們最黑暗的感知。卡夫卡做到了,舒爾茨做到了,如今,巴爾瓦憑藉《小手》也做到了。

儘管《小手》建立在如索福克勒斯悲劇般命定而莊嚴的恐怖情節之上,我們還是能在閱讀時感到極度的愉悅,這不單是因為線索的跌宕,更要歸功於行文的獨特。當我們被它那喃喃的語調折服時,讓我們激動不已的不是在其中認出了某種常見的、既有的感覺,而是一種被我們遺忘已久的感覺。”——埃德蒙·懷特

光明共和國

[西]安德烈斯·巴爾瓦 著

蔡學娣 譯

理想国4月书单 | 书街里没有王,人人任意而行

虛構的中美洲城市聖克里斯托瓦爾,曾經與周邊任何一座大城市一般無二,地區的經濟中心,種植茶葉和柑橘。隨著小企業的繁榮發展、水電站的建造與河道的修葺,整座城市開始加入到現代文明的行列。人們如此沉浸在繁榮中,卻不知他們身處的世界早已全然失效,變成了一個粗陋的、沒有意義的構造,官僚機構像沾了膠水的網一般籠罩著所有人,生活像節拍器一樣呆板而乏味,有的房子把它的住戶變成了爬行動物,有的把他們變成了人,也有的,把他們變成了昆蟲。

有一天,聖克里斯托瓦爾的街頭突然出現了一群來路不明的孩子,衣衫襤褸,面黃肌瘦,說著無人能懂的語言。起先他們靠沿街乞討過活,隨即開展了一系列破壞活動。更令人心驚的是,本地的孩子似乎也被這種暴亂的氣息感染了,有人聲稱能聽到他們的心聲,有人在暗夜裡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在政府的搜捕之下,孩子們先是躲進大森林,後來又藏進下水道,在那裡,建立起了一個名為“光明共和國”的法外之地……

“世界就是這樣告終,不是嘭的一響,而是噓的一聲。”孩子們是新世界的美夢,舊世界的遺民,他們的出現,恰如一聲輕輕的嘆息,宣告了古老美洲文明的終結;如下水道中精心搭建的光之殿堂,破開了目之所及的一切迷霧。

9.聾啞時代

雙雪濤 著

理想国4月书单 | 书街里没有王,人人任意而行

90年代末的東北小城,那個外面一切都在激變的夏天,對於十三四歲的少年來說卻是一首悠長的朦朧詩。故事的主角是108中校園裡的一群初中生,小說通過少年李默“我”的講述視角,敘寫了七個凌厲的少年成長故事,如同奈保爾的《米格爾街》,這些人物相互獨立又命運交織,有著互文性,勾連起“我”的成長軌跡。科學怪人劉一達、天才少年霍家麟、古怪的早熟迷人女孩安娜,永遠穿白襯衫的艾小男……一生自我意識的覺醒時刻,來自成人世界的權力之手也在撥弄著這群少年:被監控的教室、枯燥無味的書本、充滿戾氣而勢利的老師。面對與世界的第一次衝撞,有人激烈反抗,有人隕滅、失去蹤跡,更多的孩子變得沉默寡言。《聾啞時代》勾勒出80一代的精神成長史。大雪覆蓋的工業城市,下崗潮中陷入困境的家庭,在少年們的內心世界投射揮之不去的影子,校園生活也始終有一層壓抑暗沉的時代底色。

《聾啞時代》是小說家雙雪濤的自愈之作,如同把往事說進樹洞,泥巴封好,日後好好珍存。新版恢復原作千餘字篇幅,保存小說最初面貌。不同於《平原上的摩西》的鋒利冷硬,作家用溫柔的筆調、元氣飽滿真摯的漢語、愛與溫存的目光,打量少年時代的夢和傷痕,為和自己一樣活過的人們做傳,把聾啞時代失聲者的故事講出來。這部長篇小說寫於28歲,那時他過著白天在銀行上班,晚上回家寫作的雙面人生,“寫完那天,已經是夏天了。我知道自己再也寫不了這樣的東西,可能我成了另一個人吧,從那時開始,我就要作為另一個人活著。”

理想国4月书单 | 书街里没有王,人人任意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