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天再借20年,曹操還會不會說出“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

一個人在忙碌的時候,很少有時間去想這想那,只有當他停下來的時候,才會對某件事、某個人或某個景有所感悟、有所感慨。

向天再借20年,曹操還會不會說出“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

曹操

那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當年曹操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吧。

當年就在孫權向劉備索討荊州未果,即將開戰之際,曹操突然發兵,準備攻取漢中。

漢中自古以來就是兵家爭奪之地,“北來連攏蜀,東去控荊吳”。假如曹操奪取了漢中,那西川的劉備和東吳的孫權就都危險了,在這種情況下,劉孫兩家再次聯盟,共同抗曹,孫權攻打合肥,劉備守西川。

要想攻打合肥,必須先攻下皖城,那可是糧倉所在地,放在誰的眼裡都是一塊肥肉啊,皖城攻不下來,就算打下合肥也沒用,所以孫權先派大將甘寧攻打皖城。

當時守合肥的是曹操的三個將領:張遼、李典和樂進,由於他們將領之間意見分歧較大,不團結合作(張遼和李典向來不和),最終導致皖城丟失。

你看,一個團隊裡面可以有分歧、有意見,只要這個分歧不影響整體團隊的發展,起到一個積極作用也是好的,但是如果這個分歧最終導致團隊不和諧,損害了這個集體的利益,那就沒意義,得不償失了。

向天再借20年,曹操還會不會說出“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

當時曹操人在漢中不在合肥,所以就命人送來一個木盒,裡面只有幾個字,他們三人看後,方才醒悟,決定大敵當前,他們應該先放下個人恩怨,摒棄前嫌,一致對外。

看來曹操早就知道他們內部有矛盾,作為領導能及時解決問題是很好的,從這可以看出曹操有領導才能,懂得怎樣協調下屬的矛盾,使團隊的凝聚力更緊湊,高明!

對於張遼他們來說,真要打敗孫權也不是那麼容易的,畢竟他們的兵力有限,孫權可是浩浩大軍壓境,而且這時的孫權剛剛贏了皖城,士氣正足之時,很難。

這時孫權帶著他的大軍浩浩蕩蕩的來到合肥城下,他很得意,認為一定能攻下合肥。咱們之前就說過,人只要一得意,就要小心了,驕兵必敗嘛

果然,孫權中計,被張遼、李典兩路兵馬圍堵,孫權好不容易才逃出包圍。

這時曹操也考慮到西川不可急攻,決定率大軍先去支援合肥,容後再說西川。

接下來,兩軍進入了激烈的對抗階段,曹操連失兩戰後,為了重振軍威,親自上陣,兵分五路,圍攻孫權。看孫權這邊呢,那也是不甘示弱,東吳將領也是奮力殺敵,毫無退意,大將周泰更是多次殺進殺出,身負數傷,救出孫權。都是英雄好兒郎啊!

向天再借20年,曹操還會不會說出“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

周泰為救孫權,身負數傷

直到這個時候,曹操才有所感慨、感悟。

他望著戰場上,感慨江南竟然有如此多的良將、猛將,這是他萬萬想不到的,在他心裡江南那是個依山傍水,吟詩作對的好地方,江南多風流才子,自古以來的溫柔鄉,都說“溫柔鄉英雄冢”,最是消磨人意志的一個地方,怎麼會有如此多的猛將?不得不由衷佩服孫權。

他的漢中之行,在第一站就遇到了這麼大的阻礙,談何一統大業?如果這次完不成這個宏偉目標,估計在他有生之年便很難完成了。

合肥之戰最終以東吳求和告終。如果再繼續打下去,後果都不好說,東吳的求和,等於間接的給曹操一個臺階下(中國人愛面子,尤其是大老闆,即使明知結局難料,還是硬著頭皮扛)。

在班師回許都時,曹操回望江南,不由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

向天再借20年,曹操還會不會說出“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

曹操

按照輩分來說,曹操可以跟孫堅一輩,所以他稱孫權為兒子輩分也不為過,何況這是他對孫權的讚美。

這就是曹操當時的心境:他感覺到自己老了,雖說他也是六十花甲的人了,身體確實不如當年,但這會兒卻是他的心態蒼老了,沒有精力再談一統天下的理想抱負了,心累了、倦了,想休息了,也許該想一想接班人的問題了。

他辛辛苦苦一輩子創下的基業,總不能毀在下一代上吧。他可能想到了袁紹,想到了劉表,沒有一個好的繼承人,那後果是很慘的,當然,他最希望他的接班人能像孫權那樣,他就放心了。

在這,我們提一下當時孫策臨死時為什麼把位子傳給弟弟孫權,沒有傳給兒子呢?因為孫策說:陣前殺敵、爭霸天下,孫權不如自己;但在舉賢任能、力保基業上,自己不如孫權。也就是說孫權不是打江山的能人,但是守江山的最佳人選。

我們通篇看完就會發現,當年孫堅在時,那是努力奮鬥,創建基業,一直到死,而孫策又是如此,可以說東吳的大部分基業都是哥哥孫策的功勞,而弟弟孫權呢,只是做到了守好這份基業,在擴建上沒什麼大作為。即使這樣也是不容易的。

這會兒曹操的心境,肯定是想找一個像孫權那樣的接班人啊,通過這次合肥戰役,曹操就領略到孫權手下的猛將,可見孫權很懂用人用賢之道,守住父兄留下來的基業是沒問題的。這也是曹操渴望後代能做到的,所以他感慨。

向天再借20年,曹操還會不會說出“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

孫權

假如向天再借二十年,這個時候曹操再年輕二十歲,他還會不會有那麼多的感慨?

不好說,畢竟我們都不是曹操。不過,曹操的鬥志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了的,他的權力慾望更是很大,再年輕個二十歲,正值壯年時期,曹操他應該還在整日忙著征討作戰中,無從遐想其他吧。畢竟人在忙碌之中,根本沒時間去感慨,腦子裡全是慾望,應該還沒有停下腳步的打算。

如果你是曹操,你會嗎?

都說本性難移,但人的心境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有不同的感悟,譬如你年輕時讀《三國演義》可能更喜歡曹操,老了再讀《三國》,可能就喜歡劉備了呢。

人在年輕的時候,意氣風發,鬥志昂揚,輸了大不了從頭再來,沒什麼大不了的;人到中年也可再創一番事業,因為有經驗了嘛,閱歷也更豐富了,只是投資會更謹慎些了;人到老年通常會短視、怕死,可能更在意徒有的虛名了,希望後繼有人,能守住這份來之不易的家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