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麗去世,鮑毓明“性侵”是愛:情感勒索的背後,究竟有多可怕?

文|麥左

4月11日,包麗去世了。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她,那個被PUA毀掉的北大女生。

這兩天,人們連續刷屏“上市高管性侵養女”的新聞,對包麗的新聞關注甚少。

我們可以忽視,卻不該忘記。一個本該未來可期的女孩,只因遇見了牟林翰這個PUA,便一步步被摧毀。

如果我們對這兩件事進行分析,會發現讓人細思極恐的共同點——他們都是通過情感勒索得逞。並且,作案的都是社會上體面有地位的人,他們有高知學歷,談吐得體,身份體面,無法讓人把他們與惡魔、性侵者聯繫在一起。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這些犯罪者總能披著人皮光明正大的作案。

包麗去世,鮑毓明“性侵”是愛:情感勒索的背後,究竟有多可怕?

被情感勒索的人,為何總毫無反抗之力

情感勒索是通過在情緒和情感層面進行的一種精神“綁架”,它會從心理上對人進行施壓,受害者會隱約覺得不對勁。常見的情感勒索是通過“愛”“在乎”來進行,讓受害者毫無反擊之力。

而PUA同樣是通過洗腦操控對方的情緒。他們也會以“愛不愛”“在不在乎”為名進行譴責,正是把情感勒索發揮到極致。

牟林翰是如何對包麗進行情感勒索的?他的方法卑鄙且無恥。他把自己包裝成陽光、積極、上進的有為青年,讓所有人對他印象都很好,信賴至極。

可他和女友包麗在一起後的第二天,就因女方不是處女發生了爭吵。他的說法是:“你把最美好的東西奉獻給了另一個人,而我卻要為你的決定不斷的麻痺自己。”

看出端倪了嗎?典型的情感勒索暗示。因為你不夠完美,所以我要承受這份痛苦,而你是讓我痛苦的原因。

女生一開始抵抗,理智讓她意識到對方的說法是不對的,甚至想通過解釋來改變對方的想法,可惜她發現自己根本說不過對方。

包麗去世,鮑毓明“性侵”是愛:情感勒索的背後,究竟有多可怕?

而事情也並沒有到此結束,牟林翰在往後的日子裡,不斷的向包麗灌輸自己的思想達到施壓目的。

“你沒有走入我的身的鑰匙”

“我真的真的好絕望”

……

有句話說的很對,不怕人犯罪,就怕犯罪的人有學問。

牟林翰一步步對包麗進行心理暗示,他看似不逼迫,卻字字錐心,他把自己放在道德高度審判女方,直到女方徹底喪失自我,認可他的說法。

牟林翰是高級別的PUA,包麗在他手上就像被訓練的寵物,毫無招架之力。而這也是情感勒索最可怕的地方,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讓對方淪陷。

包麗去世,鮑毓明“性侵”是愛:情感勒索的背後,究竟有多可怕?

以愛之名的情感都是“綁架”

再來看上市高管如何對“養女”進行情感勒索的。

鮑毓明為了帶走李星星,先是花了半年的時間取得李母的信任。他示好,以自己高管的身份讓李母對他放心,把女兒交到這個人面獸心的人手上。

此後,便是李星星惡夢的開始。

鮑毓明除了第一次的強暴直接以外,後面都是各種暗示,洗腦,進行情感勒索。在李星星的《生命的遺書》裡有這樣一句問話,“你什麼時候把自己當禮物送給我?”

這也說明鮑毓明曾對李星星提出過性要求,並且不止一次,在得不到回應時便進行施壓和威脅,甚至多次對她進行施暴。他威脅李星星如果告訴媽媽就會殺了她和媽媽,還會抓更多人來代替她承受痛苦。

令人噁心,憤怒,髮指!

而情感勒索的可怕之處就在於它會讓你一步步喪失自我,完全認同他人,沒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被勒索者牽著鼻子走。所以包麗會痛苦到選擇自殺,李星星一度認為自己與養父的關係是正常的。

還有一點可以肯定,社會上許多人都曾經或正在被人進行情感勒索,並且毫不自知。

情感勒索會讓人喪失自我完整性

情感勒索陷阱無處不在,從原生家庭到戀愛結婚都能看到被情感勒索的影子。

勒索者打著情感的名義要求對方順從和認同自己,長此以往,再正常的人都會被洗腦到懷疑自己,丟掉完整的自我。

被情感勒索並不是我們的錯,更不是為了讓大家指責父母或愛人,而是希望大家能夠認清自己是否被勒索的事實。

如果有,那就從現在起恢復完整的自我,建立堅強的保護殼,不要輕易受外界干擾和影響。

當然,如果是遇到狡猾的犯罪份子,就要另當別論。畢竟生活中,誰能相信上市高管和北大學生內心會藏著如此險惡的思想?這兩個犯罪者都無比狡猾,甚至熟悉法律常識,精通人情世故,把犯罪做得滴水不漏,讓人防不勝防。

成年人尚有自主意識卻仍逃脫不了被情感勒索,何況幼小的孩童們,這也讓許多罪犯有機可趁,把這些幼小的孩童掌控在自己手中,進行性侵、虐待,以滿足他們的戀童癖好。

包麗去世,鮑毓明“性侵”是愛:情感勒索的背後,究竟有多可怕?

地獄空蕩蕩,惡魔在人間。

無論是包麗還是李星星,她們必定不是最後一位受害者。

那些披著人皮的禽獸手段越來越高明,只希望更多被情感勒索的女孩早日醒來。

至少,不要被犯罪者的煙霧彈迷失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