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簡史》:時間裡藏著你我,你我皆是砂礫

《時間簡史》:科學的終極目的在於提供一個簡單的理論去描述整個宇宙。

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大道無邊,小到無際,覺得自己是中心,其實不過是無數中心中的一個;

你可以唯我獨尊,卻又渺小如米粒,這就是很多人翻開《時間簡史》那一刻的感受。

作為一個文科生,其實對《時間簡史》《相對論》這樣的作品是望而生畏的。之所以去讀《時間簡史》還是出於好奇。

上課時,一個老師說:真心建議你們讀一讀《時間簡史》,它會讓你的眼界開闊,甚至世界觀都會有所改變。我很好奇,很想知道,霍金通過這部作品到底想說什麼?而且想去驗證這本書是如何影響一個人的。

《時間簡史》:時間裡藏著你我,你我皆是砂礫

01科普的外表下是對科學最真誠的敬畏

《時間簡史》這本書是以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是對科學的致敬。所以,從翻開的那一刻,就要記得不能太過主觀,感性的去閱讀,而應以一種科學的目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結合的思維去看待。

時間

書中說,大爆炸是時間的開始,而在宇宙開始之前,時間是沒有意義的。如果過多糾結於“那大爆炸之前是怎麼樣?”這種問題,就是鑽牛角尖了。或許真的是因為有了上帝的存在,才使宇宙有了意義。上帝厭倦了黑暗,就去追求創造光明,所以,才會有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切。

“我可以很在你身後,像影子跟著光漫遊。”我們看到的光是從很遠的星系,在幾百萬年之前發出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現在看宇宙,其實是在看它的過去。

《時間簡史》:時間裡藏著你我,你我皆是砂礫

神秘感

世界上的一切都很奇妙,世界萬物的演化也是如此和諧,雖然很多時候,我們都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花草樹木,鳥獸魚蟲會存在,而且要以這種形式存在?人是什麼?從哪來?以後又會到哪裡去?這樣的問題似乎無解。是科學,也是哲學。

就像書中談到的一樣:“我們發現自己處於使人為難的世界中。我們要為自己在四周所看到的一切賦予意義並詢問:什麼是宇宙的性質?我們在它之中的位置如何,以及宇宙和我們從何而來?為何它是這個樣子的?”

確實很為難,沒有一個人能說出確切的答案。但不得不說,這是宇宙給我們留的一份神秘感。

《時間簡史》:時間裡藏著你我,你我皆是砂礫

黑洞

話說,光速是目前已知的物體的最快速度,但“一物降一物”,即使是光,也逃脫不了黑洞的束縛,黑洞的邊界是事件視界。

“人們可以將詩人但丁對地獄入口所說的話,恰到好處的應用於事件視界:‘從這裡進去的人必須拋棄一切希望。’任何東西或任何人一旦進入事件視界,就會很快到達無限緻密的區域和時間的終點。”

如果一個宇航員不幸被黑洞巨大的引力所吸引,那麼等待他的是時間的終結和身體的撕裂。

“從這裡進去的人必須拋棄一切希望。”不同於我們以往所說的“破釜沉舟”,但丁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毫無希望,所以沒必要心存僥倖了。當你靠近的那一刻,就表明你已經沒有活的希望,沒有存在的可能了。

《時間簡史》:時間裡藏著你我,你我皆是砂礫

那麼黑洞究竟是什麼呢?宛如地獄的深淵。

《時間簡史》中提到,“黑洞是時空的一個區域,因為那裡的引力是如此之強,以至於任何東西,甚至光都不能從該處逃逸出來。”嚴格來說,黑洞是由恆星引力坍縮形成的,它作為科學史上極為罕見的情形之一,在沒有任何觀測到的證據證明其理論是正確的情況下,作為數學模型被髮展到非常詳盡的地步。

關於黑洞有一句諺語:“黑洞沒有毛。”即在引力坍縮後,一個黑洞必須最終演變成一種能旋轉、不搏動的態,並且它的大小和形狀只取決於它的質量和旋轉速度,而與先前的性質無關。同時,黑洞並不是黑的。

《時間簡史》:時間裡藏著你我,你我皆是砂礫

02科學最偉大之處在於為描述宇宙提供簡單的理論

霍金

說到黑洞,不能不提到本書的作者霍金(2018年3月14日去世)。他是一個充滿了豐富想象力而又嚴謹的科學家。他的出生就帶著神秘感。

霍金於1942年8月1日出生於英國牛津,生日恰好與意大利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伽利略去世的紀念日是同一天。並且在20世紀70年代,霍金與劍橋大學博士·彭羅斯創立了現代宇宙論的數學機構理論,證明了奇性定理,獲得了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除了是一位充滿了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還是生活中的強者。他全身癱瘓,喪失語言能力,只能用可活動的三隻手指和眼球的上下左右移動發出指令,通過電腦語言合成器發出獨具特色的“電腦聲音”來表達他的想法。

《時間簡史》:時間裡藏著你我,你我皆是砂礫

霍金也是現代科普作家。本書《時間簡史》就是全球科學著作的里程碑,被出版界稱為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得科普範本。

比如,在講“黑洞理論”時,就用到了一對宇航員情侶的故事,他們的名字分別是:鮑勃和愛麗絲。

兩人接近一個黑洞時,愛麗絲因助推器失控被吸入了黑洞的引力陷阱,飛向“視界”,離“視界”越來越近,時間流逝的也越來越慢。

鮑勃看到情人動作越來越慢,並回頭對自己報以微笑,慢慢凝固的笑容最後完全定格,像一張照片。

而實際上,愛麗絲感覺在引力的作用下,自己以越來越快的速度飛向“視界”,最後在巨大引力差的撕裂下成為基本粒子而消失在最深的黑暗中。

勇敢的愛麗絲忍受著身體劇痛,在沒有失去知覺、被黑暗吞噬之前,給心愛的人留下一個微笑。她雖死猶生,永遠活在鮑勃的心中。

這個故事很感人,也很好的解釋了“黑洞視界”。既有科普性質,也通俗易懂。

《時間簡史》:時間裡藏著你我,你我皆是砂礫

相對時間

《時間簡史》中還談到了相對時間的問題。

沒有絕對的時間概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測度,這依賴於個人在何處,並如何運動。人是不能把自己的時間測度強加給另一個人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是不同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任何時候都不能只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此外,“事件的位置以及它們之間的距離對於電車上和鐵軌上的人來說是不同的,所以沒有理由認為一個人的處境比他人更優越。”人與人之間的本質差異,是在個性上。

所以,如果有優勢的話,理應是在個性上的優越感,而不是外在條件,可以說是與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一書中關於“人是什麼”的論述是一致的。

03科學和哲學告訴我們的道理:時間不可逆

科學原本屬於哲學的範疇,但隨著科學的技術性和數學化,以尋根究底為己任的哲學家將自己質疑的範圍從包括科學在內的整個人類知識到如今僅剩的語言分析。雖說,哲學家跟不上科學的步伐,但不能否認科學可以用哲學來闡釋。

比如,書中提到了“任何粒子都有和它相湮滅的反粒子。”一個粒子能量再大,當遇到它的反粒子時,也會消亡。可以說是相生相剋,也能說是一物降一物,總之,世界上總有一股能量保持著整個宇宙的平衡。

“時間好像一條筆直的鐵軌,人們只能往一個方向前進。”

《時間簡史》:時間裡藏著你我,你我皆是砂礫

人們對於宇宙的認知從三維轉向了四維,這第四維就是時間。大家迷戀於“能否通過蟲洞來進行時間旅行,穿越到過去”這樣的問題討論,然後答案是否定的。人世間,沒有後悔藥,從生到死,人的一生就像一條單程的列車,走過了就沒有回頭的機會。

《時間簡史》既是通俗的科學,也隱含著哲學。

為什麼我們總是記著過去而不是未來,為什麼時間總是向前?朱自清也曾這樣發問:“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霍金先生在《時間簡史》中給了我們答案。

宇宙中,存在至少有三種不同的時間箭頭:

第一個,熱力學時間箭頭,在這個方向上,熵增加;

然後是心理學時間箭頭,就是我們感覺時間流逝的方向,在這個方向上,我們可以記憶過去而不是未來;

最後是宇宙時間箭頭,在這個方向上,宇宙在膨脹,而不是收縮。

《時間簡史》:時間裡藏著你我,你我皆是砂礫

所以,當我們低於時間的速度時,我們相對於時間向後運動,我們才能回到過去。如果超過時間的速度走到時間之前,那裡沒有時間、空間,完全是混沌狀態,不會看到任何東西,也不能在那裡存在。雖然我們渴望時間旅行,渴望“蟲洞”能讓我們回望前一秒的自己,但確實不可能的。

04總結

如果真是我錯了的話,那麼一個人反對我就足夠了。

上帝在創造宇宙之前做什麼呢?

答案是:時間是上帝所創造的宇宙的一種性質,在宇宙開端之前不存在。

看過《時間簡史》,認識了霍金強有力的論證過程和獨特的思維方式,在浩瀚的宇宙中體會到了黑洞邊緣的神秘,感受了大爆炸的壯闊;同時,也學到了霍金同命運抗衡、頑強不屈、樂觀向上的態度。

閱讀《時間簡史》的意義不在於對科學有一個透徹的理解。

但我明白,或許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某件事情上,看過的書、走過的路都能讓自己更好的把握那一刻。

《時間簡史》:時間裡藏著你我,你我皆是砂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