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了半輩子噴霧器,今年種地的底氣格外足 七旬“老農民”迷上無人機

□記 者 孫亞飛

通訊員 鄭兆雷 報道

本報聊城訊 “嗡嗡嗡!”3月28日上午9:40,聊城市茌平區樂平鋪鎮土城村西北,騰空而起的無人機打破了鄉村的寧靜。

循聲望去,一架四旋翼的“極飛”無人機正在綠色的麥田上低空盤旋,所過之處白色“藥雨”點點飄落。田壟邊,這塊麥田的主人——72歲的“老農民”楊玉林嘴巴張得老大:乖乖,無人機太厲害了!

楊玉林滿頭白髮,皮膚黝黑,一看就是地地道道的莊稼漢。他說,種了四五十年地,最犯怵的就是打農藥。噴霧器連藥加水三十多斤重,一筒一畝地,七畝地得打八九個小時,每次打藥,楊玉林都累到骨頭散架。有一年小麥抽穗期打藥,楊玉林硬挺到中午,後因天熱中了毒,住了好幾天院才好過來。

年齡漸長,背不動噴霧器的楊玉林,乾脆讓兒子接班。每次打藥,他總要讓外出打工的兒子請假回家,打完藥再趕回去。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地裡幹活的人少,僱工不易;兒子務工的企業接了大訂單,也請不下假。眼看殺菌防病的藥打不了,楊玉林眉頭皺成了疙瘩。

這時,楊玉林從樂平鋪豐源農業合作社的飛防員吳民那裡瞭解到,無人機一分鐘打一畝地,每畝地只收五塊錢服務費。楊玉林眼熱心動,把吳民請到了自家地裡。

“滴!”9:48,隨著遙控器一聲響,結束作業的無人機穩穩地停在地頭。“瞧,數據都在這裡”,吳民把手機遞給楊玉林。原來,無人機裝有黑匣子,噴多少藥、多大面積、什麼效果,全部用數據說話。楊玉林一瞅:作業7.3畝,用時7分44秒,用量6727毫升。他衝著吳民豎起了大拇指:“這傢什不光快,還讓人放心吶!”

“無人機打藥,工效是噴霧器的四五十倍,能節約一半藥量和九成用水量,還避免人與農藥接觸,消除了中毒可能。”吳民告訴記者,受疫情影響,今年用無人機打藥的農戶特別多,“豐源”有6架無人機,作業面積已達到2萬多畝,其中就有不少楊玉林這樣的“老農民”。

打完藥,楊玉林立馬摸出手機給兒子打電話,說以後打農藥的事,再也不用他請假了。

楊玉林為啥有底氣?關鍵在於“豐源”這樣的農業合作社為他們提供了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服務,讓他們能夠加快融入、依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茌平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張宗軍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豐源”越多,種地成本越低,效益越高。

為讓更多的“老農民”輕鬆種地,茌平區藉助合作社,積極探索土地託管、土地入股、代耕代種等經營模式,靠規模創效益。目前,全區農業合作社已發展到1045家,有5萬餘農戶攜30.5萬畝土地入社,小麥玉米的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6%。疫情影響下,81萬畝小麥飛防率幾乎實現全覆蓋。

“說一千道一萬,糧食豐產保飯碗。”蹲在地頭上,楊玉林談起自家的糧食產量信心十足:去年小麥、玉米畝產分別達到1200斤、1500斤,今年苗情好,收成差不了。

太陽越升越高,不遠處無人機再次飛起,希望的田野上,小麥拔節孕穗,一眼望不到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