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溝南:土地經營陷入困境,“末代農民”何去何從?

碧澄的天空,起伏的溝梁,寧靜的鄉村,綠色的原野。沒有了耕牛哞哞叫,沒有雞狗滿巷跑,沒有青壯勞力的吼喊。只剩下留守的老人,留守的兒童,和留守的土地……

澄城溝南:土地經營陷入困境,“末代農民”何去何從?

土地經營陷入困境

“末代農民”何去何從

——澄城溝南土地的困惑

文 李向生

當年豁豁地也打糧,人人愛;日今一類田賺錢難,有人棄。

上世紀80年代初期,農村剛實行聯產承包責任那幾年,天公作美,風調雨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溝邊,半崖豁豁地一畝地也打小麥300—400多斤,糧棉生產年年喜獲豐收。農民的溫飽問題很快得到改善和解決,日子真如芝麻開花節節高,一天更比一天好!

澄城溝南:土地經營陷入困境,“末代農民”何去何從?

隨著後來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優化,地處抽黃灌區的我縣溝南韋莊鎮(原業善鄉)東白龍村一帶,至今有近20年不種小麥,穀子等糧食作物了。也有近10年不種棉花了。當年的犁,耬、䎱、磨、叉把,掃把,揚場用的木鍁,嗮糧用的刮板都成為古董,連同碾打涼嗮小麥的麥場一起早已成為歷史——退出了人們的視線。由為可惜的是人們為給棉花防蟲打農藥,花好幾十、成百塊,甚至幾百塊買的手動噴霧器,電動噴霧器,汽油機噴霧器等機具,器械都成為農家佔地方的垃圾,一錢不值的累贅。當年500多元買的汽油機,收廢品的最多隻給出10元錢就要拿走。

澄城溝南:土地經營陷入困境,“末代農民”何去何從?

隨著以糧棉生產為主的傳統農業逐漸轉向以蘋果,酥梨為主的果業生產,最終發展到塑棚設施高效的冬棗,櫻桃,葡萄產業。家鄉的父老鄉親蓋樓房,買小車,美好生活更是風生水,天翻地覆,紅紅火火,日漸優越。

最近幾年,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不斷湧向城市,農村留守的“末代農民”經營土地陷入困境。“糧賤傷農”,“果賤傷農”,再加上風,雨,凍,冰雹等自然災害的無情侵襲,打得農民遍體鱗傷,痛不欲生!辛苦勞作多是保本經營,有的甚者辛苦一年收不敷出,讓人寒心落淚,無可奈何。

一時間,土地還能不能繼續經營成為當地農民的熱門話題。一畝一類地(果園,水地)從最高時500—800元/畝,狂跌到100元/畝沒人接受。現在甚至到了一分錢不要讓人白種也找不到主的地步。怎不讓人心寒膽顫啊!?

澄城溝南:土地經營陷入困境,“末代農民”何去何從?

這土地到底是怎麼了?

農民經營土地的出路在哪裡?

怎樣挖掘土地的內在潛力?

如何提高農民土地經營的收入?

果區農民發展的方向何在?

如何抵禦和降低自然災害的風險和損失?

諸如此類的問題籲請政府有關部門於以關注並提出指導意見。

各界有識之士和農民朋友也可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為新時期農業發展提出切合可行新想法,新思路。

懇切希望《遇見澄城》關注“三農”,開闢專欄,集思廣益,為建設美麗鄉村推波助瀾,展現聲威!

澄城溝南:土地經營陷入困境,“末代農民”何去何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