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享年93歲,為國隱姓埋名28年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享年93歲,為國隱姓埋名28年

于敏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于敏等為主的一群年輕科學工作者,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這次從基礎研究轉向氫彈研究工作,核武器研究不僅任務重,集體性強,而且意味著他必須放棄光明的學術前途,隱姓埋名,長年奔波。從此,至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是嚴格保密的。

于敏沒有出過國,在研製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他幾乎是唯一一個未曾留過學的人。于敏幾乎從一張白紙開始,依靠自己的勤奮,舉一反三進行理論探索。從原子彈到氫彈,按照突破原理試驗的時間比較,美國人用了七年零三個月,英國四年零三個月,法國八年零六個月,前蘇聯四年零三個月。主要一個原因就在於計算的繁複。而當時中國的設備更無法可比,當時僅有一臺每秒萬次的電子管計算機,並且95%的時間分配給有關原子彈的計算,只剩下5%的時間留給於敏負責的氫彈設計。于敏記憶力驚人,他領導下的工作組人手一把計算尺,廢寢忘食地計算。四年中,于敏、黃祖洽等科技人員提出研究成果報告69篇,對氫彈的許多基本現象和規律有了深刻的認識。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距離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僅僅有2年零8個月。

世界上只有兩種氫彈構型

于敏構型是其中一個。于敏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熱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型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後長期領導並參加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關鍵性的理論問題。于敏構型也成為世界上僅有兩種氫彈構型之一。從20世紀70年代起,在倡導、推動若干高科技項目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經過長期的努力,于敏對原子核理論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他把原子核理論分為三個層次,即實驗現象和規律、唯象理論和理論基礎。在平均場獨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人物榮譽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85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章”;

1987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1992年,獲光華獎特等獎;

1994年,中國傑出科學家獎;

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15年,榮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2015年2月27日,于敏獲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

2015年4月,于敏獲頒“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2015年10月13日,于敏被授予全國敬業奉獻模範稱號。

2018年11月9日,于敏獲公示為改革開放傑出貢獻表彰推薦人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