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送了40萬趙軍的趙括真的如史書記載的那樣無能嗎?未必!

只要是學過成語的人都知道一個詞:紙上談兵。

意思指的是一個人只有理論而沒有任何的實際經驗。而它的延伸意思更是代指無能的人。

紙上談兵這個詞語,來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場著名戰役:長平之戰

葬送了40萬趙軍的趙括真的如史書記載的那樣無能嗎?未必!

長平之戰這場戰役,是紙上談兵這個詞語的來源,也是趙括罵名的由來。

而整個事件的主角,便是在史書之中被口誅筆伐了幾千年的趙國將領:趙括。

可問題是趙括當真如史書中的記載一般,是一個只會耍嘴皮子的人嗎?只怕未必!

我們先來看一下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

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秦軍和趙軍在長平展開對峙。

雙方共計投入了超過60萬兵力。

而在那個時候,趙國名將趙奢,也就是趙括的父親已經去世。

趙國明相藺相如也身患重病。

當時負責趙國軍事指揮的是老將廉頗。

秦趙兩國在長平接陣數次,均以趙軍的失敗而告終,損失兵力數十萬。

最後,廉頗無奈選擇堅壁清野戰術,趙軍堅守營壘不出戰。秦軍屢次挑戰,廉頗均置之不理。

葬送了40萬趙軍的趙括真的如史書記載的那樣無能嗎?未必!

廉頗的策略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使得趙國立於了不敗之地,但實際上以當時趙國的情況根本已經無力維持下去了。

隨著戰爭的進行,趙國漸漸難以維持。

而戰爭的接連失利,也令趙孝成王失去了繼續堅持的動力,於是在趙孝成王的授意之下,趙國向秦國求和。

但是出乎趙孝成王預料的是秦國出爾反爾,秦昭襄王在虛晃一槍以後,趁著趙國懈怠再次發動攻擊。

被狠狠的戲耍了一番之後,趙孝成王惱羞成怒;再加上先前廉頗兵敗城毀致使趙國蒙羞,趙王便起用了趙括來代替廉頗。

然後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

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領,組織進攻。

老辣的秦國卻暗中換帥名將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45萬趙軍最終落了個黃土沒頂的下場,趙括自己也被秦軍萬箭穿心,慘死陣前。

然而這場戰爭帶給趙括這位年輕的將門之後的不僅僅只有失去生命。

在這場大敗之後,趙括被永遠的釘上了歷史的恥辱柱,從那以後,趙括的名字就變成了不自量力甚至無能的代名詞。

不過,如果我們拋開歷史書上的那些定論,真正的仔細研究一下趙括的生平以及當時的真實情況,就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趙括。

首先說,趙括並非無能之輩。

雖然說所有的史料對於趙括的評價都是“不知合變”。

不過俗話說“最瞭解你的人往往是你的敵人”

那麼對於趙括的水平,恐怕也只有和他血戰長平的戰神白起才自有資格。

而這位戰爭的勝利者對於自己的這個敵手是如何評價的呢?

在這場奠定了秦國橫掃六國基礎的戰役結束之後,白起看著被手下收拾起來的趙括屍體,感慨的說了一句“倘使豎子不死,必成一代軍神”

葬送了40萬趙軍的趙括真的如史書記載的那樣無能嗎?未必!

白起對於趙括的評價實際上非常高。

要知道,在那個時候,還處在第一梯隊的名將已經所剩無幾。

而不管是樂毅還是李牧等人,雖然也算是第一梯隊,可是不管是眼光還是大局觀都比白起差了不止一籌。

換句話說,如果說白起看的不準,那麼就沒有人還能看準了。

而且,作為戰爭的勝利者,白起是沒有撒謊的必要的。

至於說被大家都當做是趙括是個草包的鐵證:趙括母親的奏摺,其實通篇並沒有說過趙括無能。

在趙括領兵出征之前,趙括的母親曾經去求見趙王勸阻這件事情,原話是這樣說的:

“始妾事其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父子異志,願王勿遣。”

也就是說,趙括的母親反對的理由並非是趙括真的沒有本事,而是因為他的能力不如他的父親。

葬送了40萬趙軍的趙括真的如史書記載的那樣無能嗎?未必!

趙括母親反對自己兒子代替廉頗的緣故是趙括水平不如他父親而不是趙括只會紙上談兵沒有真本事。

除了這個原因之外,我們還可以從戰爭本身上找到一些證明。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農曆七月,趙括統率二十萬援軍來到長平,接替廉頗為主將。趙括到任後根據實際情況更換部隊將領,改變軍中制度,又一改廉頗的作戰方針,主動出兵進攻秦軍。

秦昭王得知趙括代替廉頗擔任主將後,為能徹底擊敗趙國、暗地裡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改命王齕擔任尉官副將,同時令軍中嚴守換帥秘密,有走漏消息的格殺勿論

對於秦軍換帥一事一無所知的趙括中了白起佯裝敗退的計策,結果被白起用一支2萬5千人的部隊突襲了趙軍出擊部隊的後方,截斷趙軍的後路。

同時白起用一支5千人的騎兵部隊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隻孤立的部隊,同時切斷趙軍的糧道。

秦昭王得知趙軍主力的糧道被截斷,親自到河內郡(今河南沁陽及附近地區),加封當地百姓爵位一級,並徵調河內郡全部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諸國的援軍和糧運。

最後,秦軍通過這一圍困戰術致使了趙軍主力斷糧長達四十六天

到了最後,大量趙軍士兵或餓死或因突圍不成而死亡,士兵們甚至開始相互殘殺為食

葬送了40萬趙軍的趙括真的如史書記載的那樣無能嗎?未必!

長平之戰趙軍被圍之後,趙軍斷糧一個半月,甚至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卻依舊沒有潰散足以證明趙括能力。

無奈之下,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秦軍陣營卻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

直到趙括親帥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失敗並被秦軍亂箭射死,趙國軍隊因無主將指揮且傷亡慘重無力再戰,剩下的士兵才向秦將白起投降。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這場戰爭的整個過程之中有幾個非常奇怪的點。

首先、第一點便是趙括對於軍隊的掌控力很強。

這一點主要表現在趙括在剛剛接手軍隊的時候就對整個軍隊進行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

為了能夠順利施行自己的軍事主張,趙括幾乎將原本廉頗一系的舊將領清洗了一個遍。

要知道, 廉頗在趙軍之中的地位可不是普通將軍可比的。

趙括卻可以在剛一接手部隊就大肆清洗他的舊部而卻不引發軍隊內部的矛盾,這種現象本身就已經證明了他的能力在趙軍內部是被肯定的。

此外,趙括在糧盡情況下仍然約束軍隊沒有潰散。這一點上就足以證明趙括本身是很厲害的。

在春秋戰國時期,除了魏武卒以外,實際上別國並沒有專業的職業軍人編制,約束兵卒將領能依仗的手段就只有強壓和糧草。

實際上,即便是在軍隊已經職業化之的朝代,糧草問題依舊是足以摧垮一支部隊的致命因素。

就以大家都熟悉的另一場戰役:發生在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為例。

當時,曹操親自帶軍奇襲烏巢,一把大火燒光了袁紹的所有糧草。結果,原本佔據上風的袁紹軍隊一下子士氣全無,原本實力最為雄厚的袁紹也落了個一敗塗地的下場。

這就證明了趙括的實際本事絕對不會像大家以為的那樣子差勁。

葬送了40萬趙軍的趙括真的如史書記載的那樣無能嗎?未必!

同樣是面對斷糧事件,但是卻出現了不同的結果足以證明趙括至少比袁紹加上手底下一群人都要有能力。

並且,長平之戰的決定勝負的根本在本質上也並不是兩軍對壘或者說統軍將領的對決。

從根本上來講,長平之戰實際上是秦趙兩國的綜合實力以及意志力的比拼,拼的是看兩國誰先耗盡最後一口氣。

我們來看一下當時兩國為了這場戰爭做了多大的投入。

先是秦國。

根據史料推算,當時秦國總計投入兵力65萬支援人員共計120~150萬人

而在當時秦國的總人口數量也才不過700萬上下

換句話來說,為了這場戰爭,秦昭襄王一下子就拿出了秦國三分之一的人口以及全部的常備部隊,甚至還臨時徵召了一部分人。

那麼趙國呢?

當時趙國總計投入兵力55萬左右,而當時趙國總人口僅僅約為300萬左右

也就是說在這一點上,秦趙兩國總計投入的基本上都是本國三分之一的人口

不過,我們需要注意,雖然在數據的比例上面看兩國基本相當,可是這是由於秦國除了軍隊之外,還額外的增加了一百多萬的支持人員參戰。

換句話來說,如果不是秦國後來為了能儘快結束戰爭並且全殲趙國的有生力量而增加了人員投入,秦軍所付出的投入比例是要遠遠低於趙國的。

葬送了40萬趙軍的趙括真的如史書記載的那樣無能嗎?未必!

雖然說秦趙兩國在長平之戰都同時投入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可是綜合比對來看,趙國付出比例更大。

並且,由於兩國的政體的區別,秦趙兩國百姓或者說士兵本身對於戰爭的態度也不相同。

雖然說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之後,趙國總體來說還算是較為尚武的國家,可是從根本上來說,趙國本質延續的依然是晉國的當初的一些政策。

而秦國就不同了。

在經過了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已經徹底的進入了以法家思想為主體的軍國主義擴張道路。

而24等軍功爵制度的存在,也使得戰爭對於秦國百姓以及軍隊士卒而言已經不再是一件痛苦的災難,而是一場可以改變他們命運的天賜良機。

這也使得兩方對於戰爭的態度完全不同。

一邊是“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的愁雲慘淡。

一邊是“父死子從、兄亡弟從,爺孃齊歡送”的舉國興奮。

一個是越打仗越沒心氣,一個是越打仗越興奮。

當戰爭陷入到了拉鋸戰的泥潭之中的時候,哪一方可以笑到最後其實已經一目瞭然,根本就沒有任何的懸念。

葬送了40萬趙軍的趙括真的如史書記載的那樣無能嗎?未必!

即便是兩國投入相同,秦國也會憑藉軍功爵制度笑到最後。

換言之,這種結局實際上在趙括接到了趙王的命令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

並且,即便是沒有趙括替代廉頗的事情發生,拖到最後輸掉的也依然是趙國,只不過是時間長短的問題罷了。

既然不管是誰來指揮這場戰爭,最終的結果都會是趙國輸,那麼為何最後人們卻對趙括口誅筆伐呢?

這主要原因是出於我們國家長久以來的一種習慣認知——為尊者諱。

不同於西方國家的直白與制度大於一切,我們中國人一向喜歡委婉並且更加感性。

這也導致在我們的社會風氣之中形成了一種“為尊者諱、為長者諱”的習慣性的認知。

在“天、地、君、親、師”的五個尊者層次之中,不管是哪一個層次如果犯了錯誤或者說有出錯的地方,作為後人或者說臣子的人通常都會先想辦法掩飾。

如果實在無法掩飾,並且非要記錄下來也都會採用“春秋筆法”的曲筆手段。

在趙括的這件事情上,其實也是這種情況。

雖然說,長平之戰趙軍的慘敗結果最根本的誘因在於趙孝成王在失了顏面之後暴怒而急於求成。

可是礙於“為尊者諱”的緣故,這一責任自然不會落在趙孝成王的頭上。

葬送了40萬趙軍的趙括真的如史書記載的那樣無能嗎?未必!

出於為尊者諱的緣故,一些上位者的錯誤往往會被隱藏。

只會由這場戰爭的直接指揮者趙括全部承擔。

這一點就如同南宋的抗金名將,岳家軍的首領岳飛被害一事。

真正想要害死岳飛的人實際上是宋高宗趙構,可是最終的罪名統統歸在了直接執行者秦檜的身上。

也正是由於這個緣故,才會有了藺相如:“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的評價。

以及司馬遷在《史記》中:“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的記載。

當然了,趙括也並非全無責任。

以趙括的父親趙奢的評價來說:“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也就是說,在趙奢看來,自己的兒子的水平實際上還不足以作為軍隊的最高統帥。

再結合白起對於趙括的評價,我們其實不難得出一個結論:趙括並非草包,可他只能算是一個還未經歷練的雛鳥。

但可惜的是,上天卻沒有給趙括成長的時間。

葬送了40萬趙軍的趙括真的如史書記載的那樣無能嗎?未必!

趙括最大的錯誤是在一個錯誤的時間撞上了最不應該遇到的對手。

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子卻在自己人生中的初啼時刻迎頭撞上了早就已經修煉至化境的白起。

於是,這個原本有可能成長為下一位軍神,在未來充當趙國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的趙括最後也不得不接受失去性命,還要為趙孝成王揹負數千年的黑鍋,被人當做是無能代表的結果了!


參考資料:《史記》、《戰國策》、《春秋》

感謝大家的閱讀點贊,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並轉發,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葬送了40萬趙軍的趙括真的如史書記載的那樣無能嗎?未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