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世成謎400年,見證西方殖民霸權角逐的克拉克瓷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撈起,暈開了結局。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你眼帶笑意……”周杰倫《青花瓷》中的這幾句歌詞用來形容海底遺珍克拉克瓷再合適不過。一如它的美麗曾經震撼了世人一樣,克拉克瓷的名字也引得人們去探尋它謎一樣的身世……

01


驚豔世人,身世成謎

上世紀80年代中期,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舉行了一場名為“晚到了400年的中國瓷來了”的大型拍賣會,拍品是從16世紀至17世紀的沉船中打撈出來的中國瓷器,其中大量被稱為“克拉克瓷”的神秘瓷器,引起了世人的矚目。

這些克拉克瓷以青花瓷為主,器型豐富,有盤、碗、瓶、軍持和執壺等,其中以盤最為常見。裝飾風格上往往中西合璧,既有中國傳統的花鳥、人物和吉祥圖案,也有西方鬱金香、騎士和城堡等異域風格的圖案。

克拉克瓷盤多為薄胎,折沿,根據盤的大小有三開光、八開光、十開光等形式,開光中繪有雜寶、暗八仙、花鳥、人物等圖案,在開光間隙和主題圖畫外有萬字紋、錦地紋、魚鱗紋等紋飾。繪畫風格既有工筆也有大寫意,多為民間工匠創作,揮灑自如,以“滿工”為其特徵,即瓷面繪滿圖案,但繁而不亂,典雅又充滿意趣,底部常有塌底和跳刀痕的現象。景德鎮克拉克瓷青花髮色較為豔麗,胎質較好且底部沒有粘沙的現象;平和窯克拉克瓷的青花髮色有藍中帶灰,器底常有粘沙現象。

身世成謎400年,見證西方殖民霸權角逐的克拉克瓷

(景德鎮克拉克瓷盤正面與背面)


身世成謎400年,見證西方殖民霸權角逐的克拉克瓷

(平和窯克拉克瓷盤正面與背面)


這些中國瓷為什麼取了個“洋名”?它們的產地究竟是哪裡?這樣疑惑在當時人們的心中懸而未解。與他們同樣感到疑惑的還有400前的歐洲人。

02


克拉克瓷名稱的由來——見證荷葡殖民霸權的爭奪


關於克拉克瓷名稱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最可信的說法是源於400年前那場發生在荷蘭與葡萄牙之間的海上殖民霸權的爭奪。

葡萄牙人是西方殖民擴張的始作俑者。1488年,迪亞士奉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之命,帶領一支由2艘武裝艦艇和1艘補給船組成的船隊出發,沿著非洲海岸線南下,到達了好望角,找到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1498年,達伽馬又沿著迪亞士的航線,繞過好望角,到達了印度的卡里庫特。

身世成謎400年,見證西方殖民霸權角逐的克拉克瓷

此後葡萄牙人開始把手伸向東方,在印度修建要塞,佔領了位於紅海的波斯灣入口處的兩座島嶼,切斷了阿拉伯與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的商業聯繫,逐漸壟斷了與東方的貿易並且控制著東方貨物向中東、歐洲的運輸。中國的“克拉克瓷”就最早就是由葡萄牙人帶到歐洲的。

葡萄牙的海外殖民擴張在16世紀達到了鼎盛,一直到16世紀末荷蘭的崛起,這種狀況才得到改變。

荷蘭原來是是西班牙的殖民地,1568年,荷蘭發動獨立戰爭,從西班牙的統治中獨立出來。荷蘭造船業非常發達,最大的商船可裝載900噸貨物,商船總噸位居當時世界首位,佔歐洲的四分之三,到17世紀,荷蘭逐漸壟斷了世界航運業,被稱為“海上馬車伕”。

當時葡萄牙把東方的商品運到里斯本,再由荷蘭的船隻運到歐洲其它國家。但1580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合併,西班牙國王菲力浦二世成為葡萄牙的君主。菲力浦二世將荷蘭視為眼中釘,1594年實行了關閉里斯本港的政策,禁止荷蘭的船隻進入葡萄牙港口,並於1595年沒收了一批荷蘭在里斯本的商船。荷蘭人無法像以前一樣從葡萄牙獲得東方的貨物,只好在1602年成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並且在亞洲建立了一系列貿易站,與葡萄牙人展開激烈的競爭。

在這場激烈的貿易爭霸戰中,葡萄牙人和荷蘭人之間經常爆發衝突,相互擊沉或者俘獲對方的船隻。

1602年,在非洲海岸的聖海倫娜附近,荷蘭人截獲了一艘名為“聖迭戈”號的葡萄牙商船;第二年,在馬來西亞東海岸的帕達尼亞附近,荷蘭人又截獲了一艘名為“聖達·凱瑟琳娜”號的葡萄牙商船,這兩艘船和船上的約十萬件貨物被帶回到了荷蘭。荷蘭人對這批貨物中數量巨大的中國青花瓷進行了拍賣,引起了歐洲的轟動,就連法王亨利四世、英王詹姆斯一世都爭相購買,歐洲由此興起了長達百年的“中國風”。

然而,由於葡萄牙人始終不肯說出這些瓷器的來源,荷蘭人只好用當時運載這些瓷器的船的名稱“克拉克”(carrack)來命名這些瓷器。

克拉克船是15至16世紀盛行於歐洲的一種重型遠洋大型帆船,在大航海時代,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就是用這種帆船來進行殖民擴張和掠奪的。如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時所使用的聖瑪莉亞號就是克拉克船,麥哲倫環球航行時船隊使用的5艘船中就有4艘是克拉克船。

身世成謎400年,見證西方殖民霸權角逐的克拉克瓷

克拉克船

這種船一般有3到4根桅杆,噸位可達200-600噸,用作戰船時噸位可達到1000噸以上。其最大的特點是船尾用厚木板彎成圓形,使船的側面到舵軸形成一個弧線,前船樓直接位於船首上方,後船樓則成為船身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船的船艙寬大,可以擺放更多貨物,多層甲板還可以安放重型火炮,也便於發射並排的側舷火炮,增加船隻威力。很適合遠洋貿易和對外進行殖民擴張。

由於很長一段時間歐洲都沒有掌握瓷器的燒製技術,中國的瓷器在歐洲被當成“白色的黃金”,成為身份的象徵,受到貴族和平民的狂熱追捧。被稱為“強力王”的波蘭奧古斯都大帝,更是對中國瓷器達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曾和普魯士國王威廉漢姆做了筆交易,用全副武裝的600名薩克森尼龍騎兵換了151件康熙時期的青花瓷。

巨大的需求和高額的利潤刺激了荷蘭拓展中國瓷器貿易的決心。據史料記載,17世紀的80年間,荷蘭東印度公司從中國運出的“克拉克瓷”達到了1600萬件。

克拉克瓷和它的名字見證了一段歐洲殖民爭霸的歷史,一段中國製瓷器業遙遙領先世界的歷史,一段海上絲綢之路繁榮的歷史,然而它的身世之謎卻困擾了人們長達400年之久,直至上世紀90年代。

03


探尋之路:克拉克瓷的興與衰


上世紀80年代初,福建漳州平和的南勝和五寨的果農經常在開荒種樹時從地裡挖出一些青花瓷片來,故宮博物院便派出專家組進行考察。從1994年到1998年,經過3次大型考古發掘,共發現了南勝華仔樓窯址、田坑窯址、五寨鄉的洞口窯、陂溝窯等100多處古窯址,專家們比對和鑑定後一致認定,這裡就是神秘的克拉克瓷的產地!一時間,這個不起眼的閩南小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困擾人們400多年的歷史謎團終於解開了。

為什麼這樣一個偏僻的小山城會有這麼多古窯址,並且成為著名的克拉克瓷的產地呢?

  • “寇平民和”,十里窯煙

據《平和縣誌》記載,1513年,平和蘆溪和象湖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他們聯合了江西和廣東的反明武裝勢力,使“三省騷然”,平和一時成為明朝動亂的中心。王陽明被任命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他平定寇亂後,奏請朝廷設平和縣治,取“寇平民和”之意。為了安定地方,還選留了部分隨軍兵眾幫助當地恢復和發展生產,其中就有不少陶瓷方面的能工巧匠。

這些江西瓷工最先是在九峰燒瓷,瓷器經九峰溪轉韓江進入汕頭港運往東南亞和歐洲。後來因平和南勝和五寨的高嶺土土質和產量遠勝於九峰,加上此時漳州月港逐漸興盛,從花山溪直通月港只需一天時間,水運比九峰更為便捷,所以平和制瓷中心轉到了南勝和五寨,一時間,這裡凡是依山傍水處,皆是窯場密佈,號稱“十里窯煙”。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至崇禎六年(1633年),共有13位江西籍人士主政平和. 他們積極鼓勵和扶持當地制瓷業,引進江西窯工,實行優惠的稅收政策,促進了平和“克拉克瓷的”發展和興盛。

  • 景德鎮窯工暴動,危機成就契機

《江西通志》中記載:“當萬曆中,閹人潘相用事,燒造龍缸,累不能完。民工受鞭箠,或苦飢羸,陶人童賓以身赴火,罹其兇毒。”也就是在明朝萬曆三十年(1602),時任江西礦使負責兼理景德鎮窯務的太監潘相,督造青花大龍缸。這種”青龍缸”體積巨大,直徑三尺,高兩尺多,在燒製過程中很容易出現開裂的情況,成品率極低。“青龍缸”久燒不成,潘相便對窯工施以苛刑,動不動鞭笞甚至殺害。

身世成謎400年,見證西方殖民霸權角逐的克拉克瓷

明嘉靖龍缸:高88;直徑92;口徑70;底徑69;周長268(單位:cm)

有個叫童賓的窯工,“願以骨作薪,丐器之成,遽躍人火”,他用自己的身體當窯柴,縱身跳入爐火,以求能燒成龍缸。果然,第二天龍缸就燒製成功了,可窯工們卻憤怒了,他們不滿潘相的嚴酷統治,聯合起來暴動,焚燒稅署和御窯廠房。

景德鎮窯工的暴動加上明末清初社會戰亂,戰火由北向南波及到景德鎮,使那裡的外銷瓷大量減產,窯工也紛紛逃亡,其中不少南下到了福建,當然也帶去了制瓷的技藝。

景德鎮制瓷業幾近毀滅,而此時歐洲對中國瓷器的需求量與日劇增,據T·Volker的《瓷器與荷蘭東印度公司》一書記載,從1602年至1682年,在這短短的80年裡,僅荷蘭東印度公司就從中國進口約1200萬件瓷器。歐洲的商人在景德鎮無法購買到所需的瓷器,只好拿著景德鎮的瓷器樣品和西方人喜愛的圖案樣式四處尋找可以提供貨源的新窯場。

漳州平和南勝、五寨等地的民窯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成為大量製作景德鎮瓷器替代品的生產基地。據文獻記載,從1621至1632年間,荷蘭東印度公司曾三次在漳州收購瓷器,數量動輒上萬。景德鎮的瓷業危機為平和南勝、五寨等地制瓷業的興盛提供了契機。

  • 其興也月港,其亡也月港

明初實行海禁政策,明太祖朱元璋規定“片板不得下海”,禁止民間出海貿易。但實際上,“海禁愈嚴,賊夥愈盛”,民間走私屢禁不止。漳州月港的海上走私貿易日漸繁榮,“每歲孟夏以後,大舶數百艘,乘風掛帆,蔽大洋而下”。月港逐漸建立了 18 條通往東西洋的航線,與東南亞、南亞和東北亞等47 個國家和地區有直接貿易往來,並以呂宋(今菲律賓)為中轉站,和歐洲進行間接貿易。

1567年,隆慶皇帝下令“準販東、西二洋”,史稱“隆慶開關”,使月港海外貿易合法化了,月港也成為明朝唯一合法的海上貿易始發港。從隆慶至萬曆年間,月港的對外貿易發展達到了頂峰,“所貿金錢,歲無慮數十萬”,而在當時對外貿易的貨物中,瓷器是絕對的大宗。月港的興盛,也推動了平和制瓷業的發展。

只是月港在明朝天啟年間開始走向衰落。明末清初,鄭成功和鄭經父子與清軍在閩南沿海對峙拉鋸,月港成為了雙方激烈爭奪的地區。長期戰爭給月港帶來很大破壞,海上貿易也幾乎停滯了。清朝建立後,為扼制鄭氏的反抗,防止沿海居民與鄭氏政權相勾結,在順治八年(1651年) 開始實行海禁政策,順治十八年(1661年)又頒佈了“遷界令”,強制將沿海居民內遷五十里,沿海居民“流離死亡相籍”,月港從此一蹶不振,走向衰落。

月港的衰落,使平和的制瓷業因銷路受阻也迅速蕭條下去,瓷質和產量大不如前,漸漸在歷史的餘波中消聲匿跡了。

從平和南勝“克拉克瓷”的興衰,結合國外傳世和國內考古出土瓷器的比對,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克拉克瓷”是指明清時期出口歐洲的外銷瓷,以景德鎮為先,也最為精美;明末清初時以平和南勝為主,銷量也最大,雖在器形和畫工上承襲了景德鎮窯的風格,但總體在胎釉和燒造技術上稍遜於景德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