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打工生涯

工廠打工生涯


這是一群城市中弱勢的打工者,不遠千里來到異鄉生活。

他們大多數來自山村,文化普遍不高,可是他們跟所有的年輕人一樣有夢想,對未來充滿了無數好奇,他們也愛做夢,也愛幻想。他們不甘一輩子都在山村生活,以為他們堅信大山的外面有他們渴望的世界。

就這樣,他們背起簡單的行囊,隨著火車隆隆的聲響,沿著鐵軌,開始了流浪的夢之旅。

滿街的店鋪,隨處可見的休閒會所,漫天的繁華,這一切對於他們都太新奇。隨後才知道在這座大都市裡生活下去有多麼艱辛,高得驚人的房價,一輩子都別想買得起,一頓大餐,就花去他們在大山裡差不多一個月的生活費,一件衣服,貴得讓人可望不可即,所以,儘快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才能在異鄉有立足之地,於是,他們選擇了流水線。因為他們沒有文化,沒有技術,只能選擇不願意卻別無選擇的工作,因為他們要生存!

他們一月能拿兩、三千元錢,兩三千,不低了,是啊,不低了。可是,又有誰知道那兩三千的背後卻付出了多少時間?付出了多少精力?付出了多少汗水?一般的流水線工廠都是早上7點上班,到晚上7點下班,無論春夏秋冬,雷打不動。吃飯也是急匆匆的,十五分鐘之內解決,宿舍的環境也不好,8個人睡一個小小的房間,7點下班了並不意味著可以睡覺,下了班,洗衣服,洗澡,洗臉,刷牙,匆匆梳洗之後就是十一點了,然後才能真正進入夢鄉。在流水線上工作,能讓一個人的神經緊繃到極點,因為流水線都是計件的,做的少了同事就會笑話,而且到結賬時老闆總是會多說幾句。

過了很久以後,他們終於悲哀的發現,這就是他們心心念唸的大城市嗎?繁華的背後卻是冷漠,大城市裡的人又有幾個看得起外來務工人員的?十五六歲,正是被父母當做小公主、小少爺般疼愛的年紀,而他們在外面卻要承受很多不屑和冷漠,當初的滿腔熱血呢?當初的意氣風發呢?當初的豪言壯語呢?大城市真的有屬於打工者的一片天嗎?真的有嗎?


他們也愛唱歌,也愛聽歌,也夢想能夠成為萬人矚目的大明星。他們也愛看勵志故事,因為他們相信自己不傻不笨,通過自己的努力,自己也會成為勵志故事裡真正的主人公。可是在實施面前他們一次又一次被傷的體無完膚。他們能做的就是在流水線上工作,做到腰痠背痛,做到頭暈眼花,然後數著辛苦得來的錢寄回家,給自己的弟弟妹妹唸書,給自己家造個新房子。他們的夢想終於一日一日的遺忘,或許他們掙扎過,徘徊過,可又有什麼用?夢想只是一個夢,夢想在現實面前永遠顯得蒼白無力,還不如放下雜念多賺些錢,他們終於有一天變得現實了,他們在大城市生活不再有夢想,只有金錢,日復一日,渾渾噩噩,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都葬送在了流水線上,連老去都如此蒼白,如此寂寞。

或許有一天的黃昏,行走於華燈初上的街頭,看到那些年輕的臉龐,盪漾著說不出來的光芒,他們或許會記起些什麼,記起曾經懵懂的自己,記起那個只能想想的夢,或許會有些悵然若失,可是又能怎樣?

在城市混了些年,有了些許的積蓄,如果去買房子。那簡直是杯水車薪,他們從來不買大城市的房子,不是不願住大城市,只是自己沒有能力。他們從十幾歲的年齡長到二十幾歲,便開始陸續成家,在異鄉草草地去飯店請幾桌酒席,叫幾個老鄉,朋友,過來慶賀,沒有隆重的婚禮,沒有貴重的首飾,沒有溫馨的新房,沒有精美的傢俱,甚至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婚紗,即使有,那也是租的,帶著一點寂寞,帶著一點蒼涼,帶著一點無可奈何,就這樣結婚了。

結了婚,也不可能去度蜜月,因為他們要多賺錢,為了以後的小家,為了孩子。其實在打工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未成年爸爸、未成年媽媽,只因獨在異鄉過於寂寞,所有才會談一場自認為轟轟烈烈的愛情。

他們終於不再年輕,不再充滿天真,不再浪漫。美麗優雅註定與她們無緣,即使打扮得再好看,有給誰看?她們又怎會捨得把辛苦得來的錢大把大把花在化妝品和衣服上?他們只想他們的下一代不用為錢而一次一次為錢放棄生命的尊嚴,他們只想他們的孩子以後不再受流落異鄉之苦,一切的苦都自己獨吞了吧。他們的孩子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老人的溺愛使他們的孩子將來註定走自己的老路。因為他們太忙了,根本無暇顧及孩子,父愛母愛在孩子眼裡只是那大山外匯過來的錢,沒有父愛母愛使他們成了一批問題少年,過年父母回家,可儼如若陌生人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