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裡的「老三線」工廠

秦嶺孕育了華夏五千年的文明,起起伏伏,縱橫交錯,留下了綿延數十里的大小峽谷,從1962年開始至1978年的三個五年計劃中,在這大大小小的深山峽谷中,國家投入巨資建設了一大批工礦企業、科研院校等。

深山裡的“老三線”工廠

沿著310國道,在河底往南順著河營路再往南走大約13公里,在霸王河兩邊,你會看到有許多高矮不一的建築物,你現在看到的是“西安華西大學”,其實在這之前,這裡曾經是“電子工業部第三十九研究所”。1968年3月9號,經過三年的勘測、畫圖、論證後,終於在這一天打響了建設的第一炮,史稱“6839工程”。當時聚集了上萬人參與了這次基建工程,有軍人,有工人,有農民,有學生,往日寂靜的山谷,在這一天終於沸騰了,人們開挖河道,築起河堤,蓋起了宿舍和廠房,隨後又興建起學校、幼兒園、商店、醫院等。深山裡的“老三線”工廠

霸王河兩邊分屬於董家山和高廟兩個大隊,以前這裡沒有大路,羊腸小道之間穿插分佈著大小不一的稻田,在河的東岸有一座水磨,水磨利用霸王河河水做動力,帶動兩個巨大的木製輪盤,利用軸傳動原理,帶動兩扇石磨,兩岸村民磨面就靠這個古老的機械,水磨工作效率低,磨一袋糧食需要花費一天時間。

深山裡的“老三線”工廠三十九所從1972年開始生產,到八十年代末期,再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裡,三十九所為國家培養了許許多多高精尖科研人才,為高等院校輸送了一大批有抱負有理想的高水平知識分子。記得那時,到了三夏大忙季節,三十九所還會支援“龍口奪食”,解放牌卡車穿梭在麥田裡,來來回回拉運小麥。我們村用的水電也是三十九所的,給我們村貢獻也很大。

深山里的“老三线”工厂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的需要,三十九所從1989年開始,陸陸續續搬出深山,遷到省會城市--西安,至1992年全部搬遷完畢。後來這裡又斷斷續續來了幾個單位,只有“西安華西大學”​在這裡駐紮時間最長,而且翻修了宿舍樓,拆掉了幼兒園等老舊樓房,蓋起了新樓,這裡的子弟學校在九十年代初還一度是眉縣中學分校。
深山里的“老三线”工厂今天,當你遊覽紅河谷時,一定要來看一看當年的“老三線”​工程,這裡留下了許多熱血青年的汗水和青春,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走在長達兩公里的林蔭大道上,你似乎還能看到當年熱火朝天的勞動留下的痕跡,耳邊似乎又傳來震天的勞動號子。

深山里的“老三线”工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