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孚:直奉備戰洛陽興兵,直奉第一戰趕走張作霖,書生從戎傳奇

歷史就是一部鬧劇。即便“八方風雨會中州”的吳佩孚也想不到,第二次直奉戰爭並不是一場將他推向人生頂峰的戰鬥,而是一場歷史悲劇的重演,只不過悲劇的人物恰巧調換了位置。

第一個上《時代週刊》封面的中國人

吳佩孚:直奉備戰洛陽興兵,直奉第一戰趕走張作霖,書生從戎傳奇

●《時代週刊》封面上的吳佩孚

1924年的中國,軍閥割據,動盪不堪。自從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幾分天下,中國軍閥混戰達到最高潮。正值此時,即在1924年9月8日,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在新鮮出爐的《時代週刊》的封面上,赫然刊登著一位留著鬍鬚的中國軍官,照片下注明:中國最強者吳將軍。這位備受海外矚目的中國軍人,是當時統領中國的直係軍閥吳佩孚。

吳佩孚身為一個地方軍閥,卻被稱作能統一中國的人,而且還被冠以“中國最強者”的頭銜,而30年前,這位將軍甚至還是一位算命先生。從算命先生到中國最強者,這位將軍經歷了怎樣的傳奇人生呢?

其實吳佩孚從軍非常偶然。他從小就在私塾里長大,學習優異。23歲時,他金榜題名,中了秀才。他本來是做官的命,卻因得罪了有財有勢的“翁爺”,而被剝奪了功名。迫於生計,當年在四書五經里長大的吳佩孚,成了在北京崇文門外巾帽衚衕裡算卦寫對聯的先生。

吳佩孚是一個有志向的人,雖然要掙錢養活自己,但他清楚算卦這行沒有發展前途。在堂兄的激勵勸說下,他放下了書本,毅然決然地投筆從戎,走進當時動亂中紛爭不斷的軍事領域。

當時有句俗話說“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參軍入伍的秀才吳佩孚趨吉避凶,極力避免成為戰場上的炮灰。幾年的軍旅生活,讓吳佩孚學會了許多書外的本領。他深知,要想飛黃騰達,必須尋找一個合適的靠山。當時北洋陸軍第三鎮的統制是曹錕,既是老淮軍的骨幹,又是袁世凱密下的親信,是北洋系的紅人。吳佩孚認準了曹錕的實力,打算投靠,卻苦於無法獲得曹錕的賞識。

1903年,日俄戰爭即將爆發。吳佩孚的機會來了。

日本使館副武官青木宣純與袁世凱面商中日聯合組織情報機構,袁世凱從北洋軍中挑選數十名精幹士官,與日本組成了聯合偵探隊。這些北洋軍官大多畢業於測繪學堂等軍事學校,故工作頗有成效,其中就有後來的直係軍閥首領吳佩孚。

完成了這一出色的任務之後,吳佩孚被派到北洋陸軍主力第三鎮,從此與日後為民國八大總統之一的曹錕結識,為自己尋得一個強有力的靠山。

事實證明,吳佩孚是一名足智多謀的儒帥,他確實是個能把握機遇的人。第一次是在袁世凱派曹錕率軍攻打山西革命軍的時候,吳佩孚通報反叛軍,曹錕開始格外關注他。

後來曹錕鎮壓蔡鍔的護國運動時,吳佩孚戰功卓著,取得了瀘州、納溪的勝利。不僅如此,他還在峽谷中兩次營救了被圍困的曹錕軍隊。曹錕感激萬分,誓與吳佩孚共進同退、不離不棄。曹錕還向袁世凱稟報了吳佩孚的功績,吳佩孚被授予陸軍中將。

吳佩孚的良策讓曹錕躲過與袁世凱同流合汙而招致的殺身之禍。戰後,吳佩孚得到曹錕的器重與信任,曹錕對他言聽計從,他開始鋒芒畢露,扶搖直上。

隨著北洋軍閥直、皖、奉三大派系的形成,軍事鬥爭局勢變得異常複雜。張勳復辟被推翻後,直系馮國璋當上了代理總統,曹錕是直系西路軍隊的統帥。而跟隨曹錕的吳佩孚,開始謀劃借軍閥之間的爭奪為自己爭得一席之地。

1918年2月,西路統帥曹錕令吳佩孚以代理第三師師長身份任前敵總指揮。吳佩孚連克嶽州、長沙、衡陽等湘中重鎮,被稱為“常勝將軍”。

但應領攻湘首功的吳佩孚,卻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段祺瑞把“湖南督軍”的寶座讓給了自己的心腹張敬堯,吳佩孚只撈得了“援粵軍副總司令”的虛銜,直系打仗,皖系做官。除了氣憤賞罰不明外,吳佩孚還在擔心皖系與直系之間矛盾的擴大甚至惡化。

同年6月,吳佩孚攻下湖南最重要的戰略要地——衡陽,打開了通向西南的門戶。戰後,吳佩孚開始按兵不動,第三師全體罷戰。這一舉動,使一直暗鬥著的直、皖兩派已無法再保持“面和”的態勢,轉入公開的分裂對抗。

1919年,全國爆發了反對“巴黎和約”的五四愛國運動。面對民族危亡,皖系力主簽約。而直系卻堅決反對,特別是吳佩孚,還通電大總統徐世昌:“青島得失,為吾國存亡關頭。如果簽字,直不啻作繭自縛,飲鴆自殺也。”

吳佩孚:直奉備戰洛陽興兵,直奉第一戰趕走張作霖,書生從戎傳奇

●第一次直奉戰爭後撤退的奉軍

這是吳佩孚發自內心的做法,他曾說過:“不愛錢,不蓄妾,不入租界,執簡以書,是為真不朽。”在國家民族利益受損的關頭,他就是一個富有膽略的愛國軍人。

1918年至1919年的兩年間,直系兵力日趨強大,從5個混成旅擴大為9個。與此同時,直系對皖系的不滿越積越深。在軍事、政治條件皆成熟的情況下,醞釀已久的直皖戰爭爆發了。

在一旁隔岸觀火的奉系軍閥張作霖,看準時機趁火打劫,聯合直系軍隊突然出兵,5日內便把皖系徹底打敗。

張作霖幫助直係軍閥,實質上是在擴大勢力。他根本看不起曹錕和吳佩孚兩人,借他們之手除掉老將段祺瑞才是他的大計。

吳佩孚非常清楚張作霖的用意與企圖。到1921年年底,經過一年多的擴軍練兵,吳佩孚在洛陽已擁有十餘萬兵力,成為直系集團中的主要軍閥之一。吳佩孚不甘心在直皖戰爭中既得利益受損,更憤怒於直系權威受到挑戰,終於拉開了新的戰幕,打響了他與奉系軍閥之間的直奉戰爭。

可以說,直奉戰爭的開始,標誌著中國軍閥戰亂逐漸達到了頂峰。同時,這也是吳佩孚個人命運至關重要的一戰,因為在這一場戰鬥中,吳佩孚成了當時最有可能統一中國的人。

吳佩孚在湘鄂川打響回馬槍

1921年6月24日,長沙。幾位考察湖南制憲的四川人來到星城,領頭的是前任四川督軍熊克武。湖南制定省級憲法成為當時的熱點,引起外省政界精英的關注。從1918年到1920年,熊克武主持川政,四川的局面是辛亥革命以來最穩定的時期。在隨後的各方勢力角力之後,權力轉移到實力派劉湘手中。但劉湘是支持熊克武的,所以熊克武在幕後主導四川搞聯省自治,同時試圖將內部矛盾向外轉移。

那麼,熊克武此次湖南之行果真是來學習取經的嗎?他對趙恆惕援鄂倒王持何態度呢?

1921年8月9日北京政府任命吳佩孚為兩湖巡閱使,解除王佔元湖北督軍一職,由蕭耀南繼任。王佔元離開武漢時對送別的同僚說,沒想到“末節買只死小豬!”。他將失敗歸咎於趙恆惕與吳佩孚,何不反思一下自己治理湖北的作為?

王佔元出生於河北邯鄲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父母早亡,年少時投入淮軍劉銘傳部當兵。因勤奮勇敢,被保送入北洋武備學堂學習。甲午戰爭時,王佔元與張懷芝、曹錕等人參加了鴨綠江戰役。北洋時期王佔元一直主張“和平統一”,但發聲微弱。晚年的王佔元熱心慈善事業,為山東、河北等災區募集善款,東奔西走,深受百姓好評。

8月12日,吳佩孚悄然來到武漢,不過問湘鄂的戰事,卻要見敗軍之將孫傳芳。他非常看好孫傳芳在此次戰爭的表現,保薦其為長江上游總司令。從此,孫傳芳便成為吳手下的一員驍將。可見吳佩孚表面上對湘軍援鄂漠不關心,其實,他時刻關注戰場上的每一個細節,連敗將的勇猛表現都瞭如指掌。

吳大帥一到,新任督軍蕭耀南的風頭全被搶走了。吳佩孚不經意地過問了一下蕭耀南的人事安排,然後稍作調整,收編的部隊將帥唯吳大帥馬首是瞻。此時武漢,時人不知有蕭耀南,大家都望著吳大帥的一舉一動。吳佩孚到武漢不是來為王佔元搞善後的,那麼,這位有著一統河山理想的北洋儒將有哪些動作呢?

啟程來武漢之前,吳佩孚已派旅靳雲鶚部開抵汀泗橋、河南宏威軍司令趙傑部開抵紙坊、陳嘉謨部開抵賀勝橋。隨後,又令張福來部、張克瑤部開抵漢口。嚴令各軍固守各自陣地,不得擅自單方行動。顯然,這是針對先期援鄂的旅靳雲鶚部擅自行動而定製的戰略部署。

靳雲鶚是靳雲鵬之弟,隨蕭耀南部坐守待命。可他看到湘軍與鄂軍打得正酣,心動手癢,就瞧準時機向湘軍發動了偷襲,沒想到湘軍早有防備,碰了個硬釘子,不得不撤出汀泗橋。

湘軍經過幾次激戰,打敗了孫傳芳,趕跑了王佔元。此時,群情振奮,鬥志旺盛。吳佩孚雖坐鎮武漢,但一旦惹怒了勢不可擋的湘軍,立足未穩的直系部隊將成甕中之鱉。但只守不打不是吳佩孚的性格,他令蕭耀南跟趙恆惕說,王佔元既已走人,接下來的事咱們好商量。

蕭耀南向湘軍提出停戰議和,這一方案正合趙恆惕的心意,畢竟吳佩孚這塊骨頭不好啃。於是趙當即下達停戰令,吳佩孚就有了從容佈陣的時間。那麼,吳軍與湘軍談得攏嗎?

幾天之後,吳佩孚下令扣留來武漢等著和談的趙恆惕代表,向湖南開出價碼:第一,湘軍無條件退出湖北;第二,懲辦製造戰爭的湘軍師長宋鶴庚、魯滌平。同時,委任張福來為前敵總指揮,先前部署的兵力陸續開始攻擊湘軍。8月16日,吳又派海軍總司令杜錫珪率領建中、江元等艦協助陸軍向已佔領寶塔州、嘉魚一帶的湘軍發起進攻。

趙恆惕沒想到吳佩孚會翻臉不認人,後悔不該下令停戰。8月22日,趙下達“寧死不退”回擊命令,嚴令軍官當逃兵,戰士可先斬後奏,戰士當逃兵,軍官可在陣前執法。旅長以上軍官必須親赴火線督戰,人在陣地在。

命令下達當天,湘直兩軍在汀泗橋展開激烈爭奪戰,湘軍組織了敢死隊,冒著炮火衝鋒前進,連續衝鋒奪取直軍4挺機關槍。兩天的激烈戰鬥,汀泗橋火車站幾易其手。到了25日靳雲鶚所部被湘軍團團圍住,動彈不得。那麼,靳雲鶚這名猛將能從重圍中脫身嗎?

在戰鬥中,直軍槍支遺棄一地,有著“叫花子軍”之稱的湘軍士兵紛紛撿拾武器,於是靳雲鶚瞅準時機,發起大反攻,湘軍招架不住,節節敗退。同時湘軍一部長官受過吳佩孚的恩惠,率部倒戈,形勢突變,湘軍人心動搖。吳佩孚又令海軍在金口決堤,淹沒湘軍陣地。趙恆惕聞訊立即趕赴前線,處決了兩名延誤軍機的團長,湘軍這才繼續拼命抵抗。

知識鏈接

趙恆惕本來是一個資深軍事強人,在保境安民方面有著過人的才能,尤其是民主思想,在他同時期的梟雄中幾乎無人能及。他在中國近代史上創下了兩個第一。他主政湖南期間,組織制定了《湖南省憲法》,成為中國第一部正式通過的省級憲法。他本人因此成為中國第一位依據省憲產生的“民選省長”,勵精圖治,促進了湖南早期現代化的發展。但趙恆惕的弱點是缺乏長遠眼光,滿足於一省自治所取得的成效。而最為致命的,是他沒有勇往直前的意志力,以致在逆境中心灰意冷,輕易放棄自己救國救民的政治理想。

正是這樣的性格軟肋,趙恆惕堅決反對北伐軍入湘作戰,被迫下臺後一蹶不振,隱居上海學佛誦經。抗戰期間,本著愛心之心復出擔任湖南臨時參議會議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上將軍事參議。此間靜心修煉,一心做虔誠的佛教徒。去臺灣後任“總統府”國策顧問、資政。而大部分時間從事佛教活動,曾任臺灣佛教會會長。

8月28日,杜錫珪率領多艘軍艦,運載作戰部隊,長驅直入岳陽。湘軍面對從來沒遇過的海軍,根本無力還擊,眼看軍艦與部隊炮轟嶽州城。此時,趙恆惕正坐陣嶽州指揮,鐵路橋樑被毀,只好坐轎逃跑。直軍海陸齊進,湘軍戰線一敗如水。

此時的趙恆惕調動不靈,四面受敵,跑回長沙時,傷兵滿街,慘不忍睹。長沙恐難以守住,只有退守湘西。正當他匆忙部署撤到湘西之時,駐長沙英國領事提出願從中調停,這是趙恆惕求之不得的。戰場上打不贏,談判桌上自然討不到便宜,只好無奈讓出嶽州。

吳佩孚之所以同意英方調停,主要是考慮到要全力對付已進入鄂西的川軍。原來,趙恆惕之所以決意“援鄂”,就是熊克武到長沙作了秘密承諾,川軍不公開宣佈“援鄂”,但只要湖南前腳動身,“四川援鄂軍”後腳就到。

川軍將東進“援鄂”作為擴大勢力範圍的關鍵一戰。劉湘任總司令並親率第一路軍,派湖北籍將領潘正道為前敵總司令。川軍沿江順流而下,佔領巴東、秭歸後,由長江南北岸分兵為三路進攻宜昌。大軍壓城,直軍剛打跑湘軍未及休整,情勢危急。而此時趙恆惕卻不知川軍行動迅捷,忙於與吳佩孚議和。既已與湘軍停戰,吳佩孚迅速調派勁旅日夜兼程,趕赴宜昌迎敵。

9月14日,吳佩孚乘坐楚泰艦趕往前線督戰,指揮部隊奮力擊退先期威脅宜昌的川軍,可未等直軍喘息,川軍南路一部又進抵磨盤山,宜昌再次告急。18日,吳在長江北岸架炮轟擊南岸川軍,南北兩岸川軍被迫撤退。從18日到27日,直軍有了海軍參戰,先後奪回失地,趕跑了鄂西的川軍,粉碎了川湘併吞湖北的圖謀。

川軍退出鄂西,吳佩孚不再追擊,主要是考慮到四川易守難攻,還要應對北方奉系和南方孫中山。吳佩孚將盯住川軍的責任交給孫傳芳,將對付湖南的責任交給張福來。吳佩孚不失時機,回師兩湖,掌控湘鄂川戰爭,實現一統河山的理想又前進了一大步。

附錄資料

吳佩孚擬召開國民大會並草定大綱八條:

(一)定名。為國民大會。

(二)性質。由國民自行招集,不得用官署監督,以免官僚政客操縱把持。

(三)宗旨。取國民自決主義,凡統一善後,及制定憲法與修正選舉方法及一切重大問題,均由國民解決,地方不得藉口破壞。

(四)會員。由全國各縣農工商會各會各舉一人為初選,所舉之人不必以各本會為限。如無農工商會,寧缺勿濫。再由全省合選五分之一為複選。俟各省複選完竣,齊集天津或上海,成立開會。

(五)監督。由省縣農工商學各會長,互相監督,官府不得干涉。

(六)事務所。先由各省農工商學總會公同組織,為該省總事務所,再由總事務所電知各縣農工商學各會,剋日成立各縣事務所。辦事細則,由該所自訂。

(七)經費。由各省縣自治經費項下開支。

(八)期限。以三個月內成立開會,限六個月將第三條所列諸項議決公佈,即行閉會。並主張將南北新舊國會,一律取消,南北議和代表,一律裁撤。所有歷年一切糾紛,均由國民公決。

直奉備戰吳佩孚洛陽興兵

1921年11月,美、英、日主導的華盛頓會議舉行。在中國代表強烈的要求下,收回山東主權和廢除“二十一條”等議題進入會議議程。就在此時,國內傳來消息:親日派新任總理梁士詒接見日本駐華公使小幡,並就膠濟鐵路問題進行談判,準備直接向日本借款贖路。中國代表施肇基、顧維鈞、王寵惠立即致電北京國務院核實此消息,北京回電沒有此事。在美英等國的斡旋下,中日兩國遂於1922年2月4日簽訂了《解決山東懸案的條約》及其附約。

這本是一起波瀾不驚的外交波折,卻引發一場大規模的戰爭。那麼,中日問題何以成為這場戰爭的導火索呢?梁士詒在其中充當了怎樣的角色?這場戰爭對當時的政治軍事格局又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吳佩孚:直奉備戰洛陽興兵,直奉第一戰趕走張作霖,書生從戎傳奇

●華盛頓會議會場

直皖戰爭以後,直系主將吳佩孚一直主張武力統一中國,併為此東征西討,皖系實力一蹶不振,江蘇、陝西均歸屬直系,又將兩湖圈進直系的“自留地”,直系的勢力範圍不斷擴大,大有咄咄逼人之勢,這讓“東北王”張作霖很不爽。張大帥眼看吳佩孚羽翼日益豐滿,能無動於衷嗎?

1921年4月,直奉兩系召開天津會議。張作霖以蒙疆經略使的身份節制熱河、察哈爾和綏遠,暫時獲得了與直系均等的勢力範圍。但“蜜月期”短暫,很快因為軍餉與財政問題,奉系提出必須改組內閣,讓能來錢的人當總理。張作霖推舉的總理人選究竟是誰?

這個人便是梁士詒。梁士詒何許人也?袁世凱統治時期,曾任總統府秘書長、交通銀行總裁、財政部次長等要職,是支持袁世凱稱帝的急先鋒。袁世凱死後,被列為帝制禍首,受到通緝。梁在外交財政上確實是個“牛人”,不僅在南北政府都有人脈資源,而且與日本人打交道多年,借錢的事是輕車熟路。

淪為通緝犯的梁士詒躲在香港,受到張大帥提攜頓感枯木逢春,趕忙北上赴任。組閣後,對奉系自然是投桃報李。奉系借梁士詒而支配中央的財政、交通,借日款來贖回膠州濟南鐵路,用日款來支持奉系的擴張計劃。張作霖腰桿一硬,說話更加狂妄。在此間召開的保定會議上,張提出:軍人不得干政,吳佩孚回兩湖巡閱使原任等,說白了就是不讓吳佩孚過問中央的事,要讓他毫無顧忌插手北京政府的財政、外交等事務。

吳佩孚一生最痛恨仰望外國人鼻息,對梁士詒的親日借款極為憤慨,他義正詞嚴地發出通電:“犧牲國脈,斷送路權,何厚於外人!何仇於祖國……”吳佩孚的譴責之舉引起全國同胞群情激奮,推動了全國國民籌款贖路的愛國行動。全國商教聯合會、聯合京師總商會、全國報界聯合會、全國學生聯合會等共同組織“救國贖路集金會”,贖路風潮如火如荼。

吳佩孚將矛盾直指梁士詒,領銜江蘇、江西、湖北等六省督軍省長聯合電請免去梁士詒內閣總理一職。一般情況下,這類倒閣電文,總統收到後知情存檔即可。但這次總統徐世昌接到電報親批“交院”二字。言下之意就是你梁士詒自己看著辦吧。梁士詒還算有自知之明,辭職離府。“國務總理”一職暫由外交總長顏惠慶代理。其實,到了這個份上,誰當總理已然不重要了。為什麼呢?

張作霖已拿準備打仗的出兵計劃,正調兵遣將。這個計劃非常周密,意在甕中捉鱉,對吳佩孚形成鉗制包圍圈,端掉吳佩孚的洛陽老巢。除奉軍主力外,張作霖還聯絡南方北伐軍與皖系舊部將領以及利用直系內部矛盾倒戈一擊,構建一個意在將吳佩孚主力一舉殲滅的“鐵三角同盟”。張已指揮奉系大軍分批入關,進駐軍糧城、津沽、密雲以及津浦線馬廠一帶。這一計劃一旦實施,吳佩孚將四面受敵,首尾難顧,戰局不堪設想。

此時,作為張作霖親家的曹錕派出其弟曹銳奔走於直奉之間,調解雙方,避免戰端。雖然曹錕是個賣布出身的草莽,但掌控直系儼然一個忠厚長者,信任吳佩孚卻又總怕他“惹是生非”,所以做了許多擦屁股的事。此次直奉衝突,他四處走動,與徐世昌一起動員了趙爾巽、王士珍等北洋元老級人物勸說張作霖與吳佩孚,對此,表面上雙方都給了面子。那麼,難道吳佩孚就坐等張作霖的“鐵三角同盟”前來興師問罪嗎?

有吳佩孚在,洛陽幾乎成為全國政治的中心。吳佩孚高調斥責梁士詒勾結奉系賣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對各省來說,吳佩孚打個噴嚏,督軍們都要備些感冒藥。各方都在密切注視吳佩孚的態度,對於軍事上的應對,吳卻顯得非常淡定,他專門發通電闢謠說,本帥和奉張絕不開戰。這讓大家都心生疑惑。事實也是如此,吳不過是在爭取時間,因為他的主力還在陝西和兩湖,部署調遺上晚了奉張一拍。

吳佩孚動員直軍12萬之眾,決定以洛陽為總指揮部,大部集中鄭州,分作三路進兵:第一路沿京漢路向保定前進,迎擊長辛店一路的奉軍,以京津為目的地;第二路側重隴海路,聯絡江蘇兵力,以防制南路來兵襲擊;第三路是馮玉祥所部與陝軍,集中鄭洛一帶,堅守根據地,併為各方接應。同時任命馮為援直陝軍總司令,並代行直魯豫巡閱副使職權,後方各軍統歸調遣。慮及軍情緊急,吳即刻動身。

1922年4月25日,以吳佩孚為首的直系軍人齊燮元、陳光遠、蕭耀南、田中玉、趙倜、馮玉祥、劉鎮華等聯名通電宣佈張作霖的十大罪狀,直接叫板奉張。計劃趕不上變化,此時張作霖策劃的“鐵三角聯盟”因北洋海軍總司令蔣拯在上海宣佈親直反奉以及南方形勢有變而落空。但奉軍的戰略部署一點兒也不比直軍遜色。

奉軍將總部設在軍糧城,張作霖自任鎮威軍總司令,孫烈臣為副司令,坐鎮瀋陽,楊宇霆為參謀長。部隊分成東西兩路,沿長辛店到天津以西,再到靜海、馬廠,跨京漢、津浦兩鐵路線,戰線長達100多公里,對直系大本營保定形成包圍之勢。直奉間危如累卵,戰事一觸即發。

吳佩孚直奉第一戰趕走張作霖

近年來,不少研究吳佩孚軍事思想的學者形成共識,吳善於運用傳統儒家倫理治軍,提出軍人要以“忠孝為體”,絕對服從命令,嚴守紀律。他用兵極注重部隊的整體素質,常常借用關羽五百精兵破曹兵三十萬、岳飛以八百精兵破金兵六十萬的經典戰例教育將士:兵貴精而不在多。

據說,有一次吳佩孚派出學兵團去鄭州車站迎接兩湖巡閱使王佔元,適逢傾盆大雨,士兵直立雨中,紋絲不動。王佔元感慨道:“說起來真慚愧,看看人家是什麼軍隊,咱們是什麼軍隊!”那麼,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吳佩孚如何以6萬精兵迎戰張作霖十多萬東北軍的呢?到底憑藉什麼以少勝多,將奉軍打回東北老家?民國以來最大規模的戰爭又給近代中國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1922年4月26日,兩軍戰線迅速逼近,直軍首先發動進攻,直指天津。在兩天時間裡,陣地幾度易手,雙方死傷甚重,軍情升級。此後,直軍來勢迅猛,多次攻克奉軍防地,聲威大振。張作霖不敢輕敵,趕赴軍糧城親自督戰。

4月29日,直軍三路並進,向東路良王莊、中路廊坊、西路長辛店同時發起總攻。同日鎮威軍總司令張作霖向各部下達總攻擊令。直奉之間正面戰爭正式打響。

東路主要在津浦線進行,直軍先聲奪人,攻克大城。張學良率兵萬餘前來增援。雙方鏖戰一夜,奉軍大敗,潰退楊柳青,直軍攻進馬廠。聽說西路奉軍大敗,本來還佔據優勢的東路奉軍棄城奔逃。直軍一路進佔靜海,奉軍7000餘人投降。直軍乘勝追擊,奉軍殘部退至軍糧城,全部繳械。那麼,西路戰線奉軍是如何丟城失地的呢?

西路是最關鍵的一條防線。其間經歷長辛店、琉璃河和盧溝橋三場大戰,直軍才得以佔據優勢。西路奉軍司令部駐地的長辛店成為雙方的攻防焦點。直軍張福來部、董政國部向長辛店奉軍發起攻擊,突然,遭遇如雨般的密集炮火,突擊衝鋒時遭遇大片地雷陣,一時間直軍損失慘重。傍晚,直軍西路總指揮孫嶽派兵奇襲,突破奉軍陣地,殲滅千餘人。

奉軍增援部隊火速趕到,擊退直軍,收復陣地,追擊直軍到琉璃河一線,再次交鋒。吳佩孚急調補充團衝上前線,擊退奉軍,進逼長辛店。在奪取長辛店的戰鬥中,雙方展開了異常激烈的拉鋸戰,傷亡慘重。吳佩孚親自督戰,堅持一天一夜,奉軍炮火猛烈,直軍只得邊打邊退,讓出房山。

5月2日拂曉,吳佩孚調整部署,集合西路主力,展開反攻。當雙方處於膠著狀態之時,吳佩孚面見馮玉祥的手下驍將李鳴鐘,夜間偷襲奉軍一部,打完便走,奉軍不問緣由,一路追擊,陷入早已佈下的埋伏圈與地雷陣,李鳴鐘部截斷其後路,奉軍首尾難顧,坐以待斃。

4日凌晨,直軍主力直撲盧溝橋。奉軍一部戰場倒戈,張景惠部陷入重圍,突圍後向盧溝橋潰退,直軍佔領長辛店。張景惠率殘部逃往天津,所部被俘近3萬人。至此,西路奉軍徹底失敗。

吳佩孚:直奉備戰洛陽興兵,直奉第一戰趕走張作霖,書生從戎傳奇

●第一次直奉戰爭後撤退的奉軍

長辛店大捷,直軍已穩操勝券。吳佩孚親自指揮的中路戰場上雙方都派出精銳部隊。直軍與張學良、郭松齡所部在霸縣一帶多次較量,數日激戰,直軍連敗。但聽說西路丟了長辛店,為保存實力,張學良決定不戰而退。直軍一路追擊,攻佔廊坊。張作霖見大勢已去,軍糧城不是久留之地,遂退往灤州。

6日,直軍長驅直入軍糧城。吳佩孚特地到張大帥的大本營轉了一圈。然後凱旋天津,津城各路精英、市民紛紛夾道歡迎。他專門安排時間,向天津的北洋元老表達拜見慰問之意。一陣寒暄過後,曾當過東三省總督的趙爾巽暗示吳佩孚要戒驕戒躁。吳佩孚一點兒面子都不給,說:“當年你起用了張作霖,如今他藐視中央,挑起戰端,禍國殃民,你也該為此負責!”趙爾巽啞口無言。

此時張作霖雖損兵折將,但還未喪失元氣,想糾集幾萬人馬,負隅頑抗。為肅清關內奉軍,直軍直搗灤州。奉軍別說與直軍短兵相接了,光是聽到吳大帥的名字都膽戰心驚,張作霖領著敗軍逃回瀋陽老窩。直軍一直追到秦皇島。此後,張還不服輸,再次收拾殘部反撲秦皇島,被直軍孫嶽部打得落花流水。直到此時,張才接受英國教士從中調停,直奉簽訂停戰條約。

從戰前部署的兵力對比上看,奉軍入關部隊約12.5萬;直軍前線部隊約6萬餘人,處於明顯的劣勢。重武器方面,奉軍擁有各型火炮150門、重機槍200挺;直軍擁有火炮100門、重機槍100挺,還有飛機兩架,也不佔優勢。直軍雖有渤海艦隊的6艘軍艦,但因列強幹預雙方空軍與海軍均未能發揮作用。

直軍之所以能以弱勝強,主要得益於吳佩孚在政治上的宏大抱負、國家意識與深孚眾望。在他眼裡,張作霖從倒戈扶植代理人到貿然派兵入關,一再挑戰中央政府,使已破碎的山河面臨再次陷入大分裂的危險,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軍事策略上,首先吳佩孚確立的軍事目標是將奉張打回東北,保持現有各方勢力的平衡,維護北京政府的正統與權威,以圖一統河山,所以採取了力保關內安全、背城一戰之策。比較之下,張作霖勝可加長伸向北京政府的手,以圖中國之一統,敗可退守東北老營,缺乏必勝信念。

其次,雖然兵力懸殊,裝備滯後,但直軍特別是從洛陽帶出來的軍隊訓練有素,以一當十,紀律嚴明,勇往直前,戰鬥力極其旺盛。在戰術運用上,吳佩孚在戰前就悄悄地將參戰部隊分為強軍與弱軍,先用弱兵,後用強兵,試探對方實力,絕不輕易拼消耗。等戰機一到,派強兵突擊,一舉殲滅對方。

在這次戰爭中,直軍多次使用奇襲戰術,目標精準,出奇制勝。輔之以攻心戰術,奉軍西路敗績傳遍東線、中線,不戰而屈人之兵,吳佩孚不愧是一名深得孫子兵法精髓的儒將。直奉一役,使直系牢固地掌握了對國內大局的控制權,也讓吳佩孚威名遠揚。

吳佩孚自幼熟讀經史,儒家思想塑造了他的愛國情操和“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作為北洋軍事強人中名副其實的“儒將”,吳佩孚以“忠、孝、禮、義”訓練部隊,在民族大義與國家統一問題上不讓寸毫。吳佩孚崇拜民間的忠義化身關羽和精忠報國的岳飛,在他的眼裡揉不得半粒沙子,皖系、奉系的苟且妥協之策,屢屢成為他憤然吐槽的靶子。

吳佩孚還以維護中華傳統為已任。故宮三大殿免於一劫就得益於吳佩孚的影響力。1923年,北京政府準備拆掉故宮三大殿改建為西式議院。吳佩孚聽說後火冒三丈,痛斥當政者“崽賣爺田不心疼”。在發給北京政府的電報中,他盛讚“百國宮殿,精美則有之,無有能比三殿之雄壯者。此不止中國之奇蹟,實大地百國之瑰寶”。義正詞嚴地指出:“若果拆毀,則中國永喪此巨工古物,重為萬國所笑,即亦不計,亦何忍以數百年故宮,供數人中飽之資乎?……”一時間,各報刊競相轉載玉帥通電,舉國擁護吳佩孚的意見,故宮三大殿得以保護。

吳佩孚之所以成為第一位登上美國《時代週刊》的中國人,與他在當時中國的氣場密切相關。西方人普遍看好吳佩孚,甚至有人認為他是統一中國的不二人選。終其一生,吳佩孚始終堅持憑實力說話,靠武力統一中國,併為之不懈奮鬥。第一次直奉戰爭獲得完勝,讓吳佩孚更加堅定了武力統一中國的決心與信心。

其實,張作霖父子也是有政治理想的。只不過在人們傳統的印象中似乎更像是在經營奉系的“霸業”。孫中山就曾說過,我們在南方搞了幾十年三民主義,民生居然不如東北的張家父子!張學良晚年也說:“我們張家父子,若不是為了愛國,會有這種下場嗎?”


書生學者從戎傳奇

吳佩孚一生中最為輝煌的時代,是他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之後的那段日子。但好景不長,就在美國《時代週刊》對他進行報道的7天后,也就是1924年9月15日,當年第一次直奉戰爭戰敗的張作霖,以反對直系發動江浙戰爭為由,出兵15萬,向山海關、赤峰進發。張作霖要報仇雪恨,於是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了。就是這次戰爭之後,吳佩孚走向了人生低谷,而且越陷越深。

歷史就是一部鬧劇。即便“八方風雨會中州”的吳佩孚也想不到,第二次直奉戰爭並不是一場將他推向人生頂峰的戰鬥,而是一場歷史悲劇的重演,只不過悲劇的人物恰巧調換了位置。當年吳佩孚攻入北京時,正是由於張作霖的軍隊倒戈,頃刻間讓兵力不足的吳佩孚局勢逆轉,大勝奉軍。而幾年後,當吳佩孚親率10萬大軍與奉軍激戰正酣時,直系第三軍也發生同樣的倒戈,第三軍總司令馮玉祥在後方的3萬人馬從熱河撤軍發動了“北京政變”,將曹錕囚禁在延慶樓。局勢逆轉,吳佩孚只能嘆息大勢已去。

其實,在這次直奉戰爭中的倒戈,馮玉祥也是被逼無奈。第一次直奉戰爭獲勝後,馮玉祥功勞甚大,雖然任河南督軍,但目空一切的吳佩孚對他並不信任,很快把他調往北京,出任徒有虛名而無地盤的“陸軍檢閱使”。

馮玉祥與做起了武力統一迷夢的吳佩孚之間的矛盾逐漸加深。因此,在段祺瑞與張作霖的哄騙下,在孫中山的感化中,一場驚天動地的“北京政變”才會在馮玉祥的腦海中浮現,並被他付諸實踐。

直奉戰爭結束之後,中國的軍閥勢力形式又迴歸到一盤散沙的狀態。當年美國媒體認為最有實力和機會統一中國的吳佩孚,此時已經回到了洛陽,他手頭所剩的殘兵不足千人,完全沒有了與其他軍閥抗衡的實力。

吳佩孚:直奉備戰洛陽興兵,直奉第一戰趕走張作霖,書生從戎傳奇

●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奉軍的炮兵

趁北方軍閥混戰之時,1926年7月,南方國民革命軍以蔣介石為總司令誓師北伐。吳佩孚的勢力範圍地處兩湖,不幸成為北伐軍的頭號目標。

吳佩孚畢竟已經不是4年前“八方風雨會中州”的時候了,他的部隊倒戈的倒戈,陣亡的陣亡,北伐軍很快佔領了他的地盤。吳佩孚只能逃亡北上,可是天公不作美,恰逢馮玉祥從蘇聯回國,五原誓師,派兵南下。南北夾擊中的吳佩孚只好逃出鄭州,住進兵工廠。細雨霏霏,冷風落葉。54歲的吳佩孚浩氣喪盡,兵馬無幾,無奈之下逃往四川。之所以選擇逃入四川,是因為吳佩孚雄踞洛陽時,曾扶持過一大批川軍。

隨著羽翼的日益豐滿,蔣介石逐漸展露獨霸中國的野心,他對吳佩孚的戒備之心日甚,他不希望這個老將盤踞四川,他日東山再起。因此,蔣介石著手分化吳佩孚在四川的勢力。

但經歷了太多的戰亂後,川軍對新崛起的勢力心存觀望的態度。一時勝券在握的蔣介石,並不能贏得川軍的信任。所以川軍雖然多打出“國民革命軍”的旗幟,卻對革命軍是否能成功仍懷有疑慮。所以在四川追殺吳佩孚的通緝令,漸漸成了廢紙。吳佩孚在四川的勢力也逐漸強大起來,他已有把蜀隴作為根據地東山再起的想法。看似風光的他,完全沒有意識到這只是一場“狐假虎威”的鬧劇。

1928年6月,正在幽室作畫的吳佩孚,突然被大兵包圍。帶兵而至的是四川軍閥鄧錫侯,聲稱要吳佩孚交出武器,以免除川境戰火。如果說戰場上的失敗算是恥辱,那麼一彈不髮束手繳械簡直是噩夢。但吳佩孚當時寄人籬下,強龍壓不過地頭蛇,相持一天後,吳佩孚還是交出了部隊的精良武器。

接下來的兩年裡,吳佩孚龜縮在四川境內不敢作為。中原局勢卻發生大變,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展開了一場規模宏大的戰爭,幾乎將大半個中國都捲進炮火當中。在這個中原混戰的時機,吳佩孚也在思索,他是否等到了火中取栗的時機,他是否該去實現他久遠的大鵬展翅夢想。

吳佩孚悄悄走出四川,北上進駐甘肅,開始準備重新出山……

但就在此時,中國發生了最悲痛的災難,即日本人在中國東北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因為遵從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張學良將東三省拱手讓給了日本人。中華大地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日高潮。

吳佩孚聽聞日本搞偽滿洲國的事情後,當即拍案而起通電反對,主張討伐侵略者。國難當頭,吳佩孚再起的夙願又一次成為泡影。就在此時,日本人找上門來,願意貸款百萬,贈送槍械10萬,幫助他東山再起。吳佩孚聽完後立即逐客,他說:“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國事國人自了。”他對日本人的野心心知肚明,他絕不允許自己與侵略者同流合汙。

第二次直奉戰爭之後,戰敗的吳佩孚帶著妻子東躲西藏,災難重重,一直過著流浪的日子。他堅守自己不納妾的信條,一直和妻子張佩蘭相依為命。被人稱作“儒帥”的他,做官數十年,統治過幾省地盤,帶領過幾十萬軍隊,卻沒有大量的私人積蓄和大片的田產,是北洋軍閥中又一位道德楷模。

吳佩孚就這樣過著逃亡生活,直到1932年的2月。北國正值冬季,處處冰雪。吳佩孚從內蒙古西部的包頭乘車去往北京。就在這樣一片寒意之中,吳佩孚故地重遊,回到了舊夢開始的北京城。

到了北京,吳佩孚從簡來到張學良居住的順承王府,沒有半句寒暄,他直接質問張學良:“當年瀋陽事變,為何不抵抗?”張學良解釋說有不準抵抗的命令。吳佩孚當即發怒,拍桌子大罵張學良,罵完後拂袖而去。

在九·一八事變之後,中國東北和華北逐漸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人發現用中國傀儡管理中國人效果更好。為了能在中國的官僚軍閥中找出一個來擔任偽政府元首,日本人絞盡腦汁。

日本人找來前北洋政府財政總長王克敏,暫時充任北平偽政府首腦。不久,曹錕在拒絕與偽政府談判後在天津病逝。吳佩孚成為日軍眼中華北“元首”的最佳候選人。日本人擬訂了“吳佩孚工作計劃”,開始威逼利誘他。這一切的幕後推手,就是對中國十分熟悉的日本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

日本人每月送車馬費4000元到吳佩孚家中,安排汪精衛寫信勸說吳佩孚,還通知王克敏和齊燮元不斷地給吳佩孚做工作。但一個個漢奸出馬都無濟於事,一個個日本首腦都被氣得惱羞成怒。

晚年的吳佩孚下定了決心,只與經史、詩詞、字畫為伴,不與任何外人接觸,每天拿著掃帚,在庭院內掃掃樹葉,打打太極,過清貧自在的日子。

但是沒過多久,吳佩孚牙痛發作,傳聞是吃餃子時被羊肉骨頭扎的。他的病情越發嚴重,腮也腫脹起來,飯吃不下,覺睡不著,發誓“不入租界”的吳佩孚,拒絕了兒子到德國醫院看病的建議,在家中看了大夫,拔了病牙,卻仍然不見好轉,幾日後便昏迷不醒。

傳聞,在齊燮元的安排下,一個日本醫生強行來到吳佩孚家中,吳佩孚妻子張佩蘭和兒子吳道為了看病沒有阻攔。在吳家簡陋的病床上,日本醫生割傷了吳佩孚的動脈,全家人都慌了,日本軍醫趁機逃竄出門,不知所蹤。吳佩孚這位儒帥梟雄,在1939年12月的午後,悄然離開了人世。

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董必武,曾對吳佩孚的一生做過一番評論,他說:“吳佩孚雖然也是個軍閥,但他有兩點卻和其他軍閥截然不同。第一,他崇拜我國曆史上忠君愛國的關羽、岳飛,所以他失敗時不出洋,不居租界。第二,他做官數十年,統治過幾省地盤,帶領過幾十萬軍隊,但他沒有私人積蓄,也沒有田產,非常清廉。”

如上所述,這就是這位儒帥與眾不同的傳奇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