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綜複習難點攻克:歷史篇

國慶假期第五天,今天小編來帶大家看一看高考文綜中歷史的提分技巧。

歷史這一科目涉獵廣泛,與任何科目都可融會貫通。高中歷史的學習比較簡單具體,主要分為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三方面。而這三方面也是解答歷史大題時最基本的思路。至於歷史選擇題,在排除錯誤答案時也要從這三方面綜合考慮。下面小編將分別介紹歷史選擇題和大題的答題技巧。

高考文綜複習難點攻克:歷史篇

1.大題篇

歷史大題分為材料題和論述題。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2016年高考文綜全國卷一40題材料題的第(1)題: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清中期人口膨脹的原因及其影響。(12分)材料如下,其中能總結出答案的句子用黑體標出。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長達一個多世紀中,社會總體穩定,清政府取消了人頭稅,根據耕地面積確定稅額,減輕了下層百姓負擔。農業上普遍採用了輪作、複種、多熟等農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產作物不斷推廣,人們將林木覆蓋的山地和草原廣為開墾,人口從清初的1.8億增加到鴉片戰爭前夕的4億之眾,引起了一系列變化;一些地區“遊手好閒者更數十倍於前”“田地貴少,寸土為金”;

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現象凸顯,農業人均收入遞減,各地民變此起彼伏。

——摘編自李龍潛《明清經濟史》

高考文綜複習難點攻克:歷史篇

歷史材料題題目的第一句往往是“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所以就算我們在材料裡找到了答案,單純照搬材料也是不能得分的,應該再結合課本所學,用課本中的歷史術語來回答。

比如我們看材料中的“農作制”,清中期在農業上普遍採用了農作制,這是我們從材料裡能直接得出的答案,轉換為我們學過的術語就是“精耕細作”,答案由此產生。

再比如材料中“水土流失和沙化現象”這一句,也是我們從材料中直接得出的清中期人口膨脹所帶來的影響,但我們不能照搬材料,而應將這句材料進行總結,便成了參考答案中所給出的“土地過度開發,環境破壞”這樣的句子。

下面列出參考答案:

原因:統一與穩定;耕地面積增加;精耕細作;高產作物的推廣;稅收制度的變革。

影響:人地關係緊張;土地過度開發,環境破壞;貧困化,社會矛盾加劇。

現在再與材料中的黑體字作對比,不正是一一對應的嗎?

高考文綜複習難點攻克:歷史篇

2.選擇題篇

同學們在選擇題做錯了,看答案的時候,大多能看到這樣的話:某個答案沒有體現、某個答案與題意不符、某個答案與材料無關。這中對答案的分析往往令同學們不得其解。事實上,還是因為同學們沒有看懂題幹,沒有對題幹理解透徹。我們以2016年高考文綜全國卷一29題為例來具體分析一下:

高考文綜複習難點攻克:歷史篇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認為中國擁有一定的軍備優勢,“毫無疑問的是日本必然最後被徹底粉碎”。他們做出上述判斷的主要依據應是,中國( )

A. 已完成對軍隊的西式改革 B.集權制度有利於作戰指揮

C.近代化努力收到較大成效 D.能獲得更廣泛的外部援助

高考文綜複習難點攻克:歷史篇

這一部分考察的時間段是近代中國,具體事件是甲午中日戰爭。首先我們要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方面來思考當時的時代背景。政治上,中國遭到列強入侵,在鴉片戰爭後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上,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思想文化上,西學東漸,向西方學習。

再結合本題題目中“西方人士認為中國擁有一定的軍備優勢”這一句話,我們應再具體從經濟方面找依據,正是洋務運動的開展學習西方先進軍事取得了成效,才使那些西方人士這樣認為,但並沒有徹底完成軍隊的西式改革,這就與我們所學的史實不符,如此我們就選出了正確答案c.

高考文綜複習難點攻克:歷史篇

結語

高中歷史的學習繞不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這三方面,熟練掌握各個階段的史實才能保證對題目的理解。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高考歷史的提分技巧,希望對正在進行一輪複習的你能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