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麥冬之鄉——襄陽歐廟的前世今生

歐廟,位於襄陽古城南20餘千米。因此處舊稱歐家草店,有歐氏祠堂,後來清朝政府依祠堂建具有防禦、驛站、倉庫性質的房舍等,百姓經常在此處舉辦祭祀、廟會等活動,故稱歐家廟,簡稱歐廟。

1989年《襄陽縣誌·卷十·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城鎮建設·縣轄鎮》(P289-290)記載:“歐廟鎮:該鎮位於縣南部,東臨漢水,距襄陽城25公里。這裡,早先叫歐家草店。相傳,明代永樂年間,歐姓在此設店建廟,因而得名。清嘉慶年間,鄉紳梁友谷為頑抗白蓮教起義軍而於此築堡。民國期間,這裡一直是團防局、區(鄉)公所所在地。居民多為商販。單日為集,市場貿易較為活躍。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遭到嚴重破壞。1949年建國後,為區(公社)機關駐地。1984年,被定為縣轄鎮。”

舊時,歐廟有“竹笆、陳稍渡”之稱。

據史料記載,1570年以前,漢江是從現在的餘家湖發電廠(黃樹、缸河沿)向南而洩,順著水窪、棗林、歐廟西南,經過潼口流入宜城境內。1570年至1760年這個時期裡,漢江逐漸改道東移,從歐廟西改道歐廟東。

因漢江流經歐廟東西兩側,兩側之間形成了江洲灘塗。江洲灘塗上竹籬遍地,笆茅叢生。據說金元時期歐廟人常在竹林和笆茅叢避難,逃過敵方搜索。元末明初,大量移民至此,政府遂編坊設裡,稱此處“竹笆裡”。明清志書概不乏述,直至清末。

歐廟集鎮北部的康家灣叫下竹笆。1949年前,民間的文明乞討者送的“端陽符”(端午節一種吉慶畫符)和“灶書”(過小年送灶王爺的一種畫符)上,印的地名還是“下竹笆”。

因為濱臨漢江,這裡自然而然有了渡口,稱陳稍渡。

陳稍渡,顧名思義,一可理解為渡口位於陳姓居住地的末端;二可理解為渡口因陳姓艄公(“稍”通“艄”)而得名。踏訪實地,歐廟附近舊有大陳家營、小陳家營,其中小陳家營地勢較高且離漢江故道較近。

明天順《襄陽郡志·卷二·津渡》記載:“陳稍渡,在縣南四十里。知縣李人儀增官船四隻濟渡。”

明萬曆《襄陽府志·卷九·津樑》記載:“陳稍渡,在縣南四十里。”

清乾隆《襄陽府志》記載:“陳稍渡,在縣南四十里。”

清同治《襄陽縣誌》、清光緒《襄陽府志》卻記載為“程稍渡”,許是“程”“陳”二字音近而訛所致。

隨著交通條件的日益改善,人們的交往也隨之頻繁,貿易、餐飲、住宿等就出現了。一個歐陽姓(歐陽姓氏和歐姓氏同出一源,明代要求複姓簡化,歐陽姓氏遂亦稱歐姓氏)人就在現在的歐廟的位置開了個店,因店的房屋是草頂,故稱歐家草店。一時間歐家草店就成了這個地方的名稱。

歐家草店的人越聚越多,後來在這個地方建起了一座廟宇,稱歐家廟。據說歐家廟是歐家草店的主人所建,故稱歐家廟。

據歐廟民國丙戌年(1946)編修《歐氏族譜》記載,唐朝著名書法家、楷書四大家之一歐陽詢之21世孫德(祖)遷蜀江,德(祖)12世孫時宜受封襄藩王府左長史,為襄陽歐陽氏開端。

歐廟的廟址在今歐廟鎮糧管所的位置。20世紀30年代初的歐家廟,佔地15000平方餘米,東毗歐廟南街,西鄰歐家祠堂,南接福音堂,北靠歐廟街王家巷子。廟宇坐南朝北,共六進。前三進是平房,後三進是殿堂,東西建有側樓,廟的對面還有一戲樓和一排平房。整體建築是明清建築風格,磚木結構,青磚碧瓦;飛簷拱門,雕樑畫棟,明窗彩戶;殿堂輝煌,松柏環抱,相當雄偉壯觀。善男信女謁廟上香,絡繹不絕。

1935年7月7日,漢江漲大水,歐廟被淹,紅樓、西樓、大殿倖存,很多災民在此度難。1940年,日本侵略者攻佔歐廟,歐廟被付之一炬。從此,廟舍蕩然無存。

歐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陸路“南北通衢”的交通幹線——荊襄古道,起襄陽城南鳳林關,經歐廟西南6華里處的潼口驛站,南往荊州方向;水路“漢江”出襄陽城,經歐廟東6華里,南向宜城。歐廟臨近南北陸路、水路大動脈,且在其中間。清同治《襄陽縣誌》記載,歐廟“舊有土阜,周圍幹河”。阜,意謂土山。說明清代時的歐廟周圍土山環圍,且四周有濠。

歐廟土地肥沃,是魚米之鄉。糧食、棉花、油料,水產品等應有盡有。

歷史上,襄陽是兵家必爭之地,歐廟遂成為襄陽南邊的軍事堡壘、要塞和屏障。歐廟若失,殃及襄陽,唇亡齒寒。

清康熙年間,吳三桂反清佔領長江以南大片土地,康熙皇帝平藩伐吳離不了後方的糧食等物資供給,歐廟就成了“軍供站”。

清朝政府為此修建歐廟,且圍繞歐廟修建了12華里的城池。20世紀50年代,城池尚存。城牆高 4~6米,牆腳寬6~10米,牆頂寬3~5米;城濠寬4~6米,深3~5米。1958年“大躍進”時,城濠被填;1969年,城牆、城濠譭棄殆盡。

清嘉慶初年,襄陽是王聰兒白蓮教起義的策源地。清政府用“堅壁清野”與“寨堡團練”之策,築寨堡、並村落,令百姓移居其中,將民間糧秣給養充實其內;又訓練丁壯,進行防守,從而切斷了起義軍同民眾的聯繫,使之無法得到糧草與兵源的補充,力量日漸枯竭,最終起義失敗。

歐廟當時就是清政府“堅壁清野”“寨堡團練”的基地。歐廟一個卸任的知縣梁友谷回到歐廟,與其子一起監督修築了一道環繞陳稍渡的土牆,並把附近的村民集中到裡面。同時,武生蔡運升訓練的鄉勇成了這裡的防衛核心,使白蓮教起義者未能進入這一區域。

清同治《襄陽縣誌·卷之六·人物誌·耆舊》記載:“梁友谷,字若赤,號靜齋,生而端重,初就傳讀書,性遲鈍,能強記。乾隆乙卯舉於鄉,揀發江西,再攝崇義縣事,有惠政,改補廣西靈川宣化等縣,會內地民與安南人爭金銀廠,聚眾械關,捧檄往按,稱平。允丁母艱歸,哀毀致疾,遂養痾林下。嘉慶初,教匪擾襄,傾貲練勇,為防堵計。時避難者眾,建蓆棚以居之,續聞於官發銀米若干數,難民賴以安,虞部陳詩為作《放賑行》。嗣議修歐家廟土堡,週三十餘里,載輜重入者,不下數十萬戶,佈置嚴密,賊不敢犯,襄城恃為犄角。將軍明亮率兵過境,見而嘆曰:‘使所至,皆如梁君,賊焉得逞。’再薦於朝,以病固辭,自毀家紓,難後貧愈甚,終日課孫,曾讀晏如也。卒年七十有七,崇祀鄉賢。子印文,江西新昌縣丞。”

梁友谷率眾所築土堡有東西南北四個門,每個門內都建有土木結構的炮樓,把“六河二口”(張家河、胡家河、郭家河、蔡家河、秦家河、陳家河、梁家口、劉家口)一起圈入城圈以內,人們稱之為“土城圈”。炮樓在1958年被拆毀,城圈(牆)1975年平整土地時被推平。六河二口,外加曾房二堖(即曾家堖、房家堖),乃舊時聚族而居的真實寫照,時有打油詩傳誦:“曾姓財帛梁姓書,張胡強壯歐耕讀。劉秦端公陳醉酒,惟有蔡郭最質樸。”

20世紀50年代前後,歐廟街店鋪商廈,鱗次櫛比。南北走向的主街,有200多個門面,百餘戶商家,街長華里餘;街道鋪有條石、卵石。當時,“慶華民”“葛益生”“寶華炳”“廣和榮”“曾憲元”“同盛”“復順久”“孟復興”等商號、藥鋪,生意十分紅火。再加上“六河二口”以眾星捧月之勢圍繞周圍,使歐廟更加繁華。據記載,歐廟鼎盛時期,有油坊3家、花線糧行28家、雜行32家、酒館52家、匹頭號9家、百雜貨33家、槽坊3家、豆腐、豆芽46家、屠宰14家、魚販8家、茶館20家、理髮9家、牲畜交易所9家,其它還有64家如鴉片館、青貨場子、荒貨場子等。整個街市相當繁華。

歐廟古街由南至北呈龍的樣子,俗稱“龍形一字街”。梁家祠堂是龍頭;祠前左右兩口井是龍眼;古松、古槐、古楸樹是龍鬚;二里長街是龍身;街東當鋪巷、流水巷、一人巷、殷家巷,街西王園巷、萬成巷、鼠補巷、油坊巷是龍爪;北頭大碑和石坊是龍尾巴。

查諸方誌,“歐廟”作為行政區劃名稱,當始於清代,稱“歐家廟”,後來簡化為“歐廟”,得名於清康熙年間;清乾隆時期成為大村鎮;清同治時期為襄陽縣正南鄉名鎮;民國時期為區、鄉治所所在地;1949年後,歐廟集鎮是歐廟鎮(區、鄉、公社)政府所在地。

中國麥冬之鄉——襄陽歐廟的前世今生

麥冬苗地


歐廟東部地勢平坦,為漢江沖積平原,適應種植麥冬等中藥材及大蒜、花生、山藥等高效經濟作物,麥冬種植面積達2萬畝左右,成為中國麥冬主產地和主要集散地,享有“中國麥冬之鄉”的美譽;西部為低丘崗地,農牧漁業發達,盛產優質稻及多種名優新特水產品,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北部山區蘊藏著鐵礦、硅礦和石灰石,尤其是硅礦品位高,蘊藏量大。如今的歐廟,已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小城鎮,為鄂西北商貿重鎮。(楊立武 朱家紅 李德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