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兒子被“圍攻”,原因竟然只是一條1萬元的皮帶

我們可以羨富卻不可仇富。羨慕人家,我們是以祝賀的方式肯定別人,同時也希望自己能擁有與別人一樣的成功。仇視人家,則是以一種心生嫉妒進而敵視的方式走上了對抗別人的道路。

——小暖媽

鍾南山兒子被“圍攻”,原因竟然只是一條1萬元的皮帶

“鍾南山的兒子也太不樸素了吧?!一點不像醫學世家”

“這愛馬仕腰帶估計不少錢吧?果然是當領導的人”

“這皮帶太刺眼了,當醫生的人不該帶!”

“做人要低調,接受採訪秀什麼名牌”

……


一場疫情讓鍾南山成了國民英雄,滿屏讚譽,隨即鍾南山家族也被各種扒皮,但果不愧是名門世家,鍾家滿門精英。


父親母親都是醫學泰斗,女兒是游泳世界冠軍,兒子是廣州第一人民醫院的教授,國家級百千萬人次,享受著國務院特殊津貼。


但再多的功勳與奉獻都堵不住鍵盤俠的嘴。


只因為鍾南山兒子在一次採訪中腰間的皮帶是一個奢侈品牌,所以就全家被罵。


鍾南山兒子被“圍攻”,原因竟然只是一條1萬元的皮帶

言語間全是“酸味”。


先不說佩戴哪個品牌的皮帶完全屬於個人自由,且以鍾南山兒子的收入,他完全買的起愛馬仕,他的身份地位也絕對配得上一條愛馬仕呀。


評論裡的那些話語讓我不禁想起了之前開跑車接送孩子被移出群的那位爸爸,還有那位在朋友圈曬娃時不經意露出“豪宅面目”,被朋友說“越缺什麼就越要炫耀什麼”而痛哭的媽媽。


鍾南山兒子被“圍攻”,原因竟然只是一條1萬元的皮帶

鍾南山兒子被“圍攻”,原因竟然只是一條1萬元的皮帶


“因為你有錢,我沒錢,所以你必須低調,否則你就是炫富。”


“酸葡萄心理”溢於言表。


心理學上,有一種“投射效應”:


指人常常出現一種錯覺,習慣以自己內心的所想、所見為標準,以此來分析和判斷他人,並以為對方也是這樣。


其實條件允許的話,每個人都想擁有最好的一切,開跑車的家長只不過就是用自己努力奮鬥後得到的收入購買了一輛自己喜歡的車,並用這輛車正常接送孩子上下學而已,並沒有任何的炫富。


誠然鍾南山的兒子也只是用自己百萬年薪購買了一條收入範圍內自己喜歡的一條皮帶,簡此而已。


但落入某些人的眼中,則成了“不低調”的表現,為了平衡自己的心理,甚至提出無理的要求,讓別人開和自己一樣的車,不許別人系名牌皮帶。


會造成這樣的分歧,其實還是因為“金錢格局觀”的差距。


一個人看不慣的東西越多,他的格局也就越小。


當你見過足夠的世面,擁有正確的“金錢格局觀”後,你發意識到:


開豪車,住豪宅,用奢侈品的人並沒有在炫耀,那只是他們的生活而已。


我們可以羨富,卻不可以仇富。


羨慕人家,我們是以祝賀的方式肯定別人,同時也希望自己能擁有與別人一樣的成功。仇視人家,則是以一種心生嫉妒進而敵視的方式走上了對抗別人的道路。


更可怕的你的仇富心理將會潛移默化的在你的孩子心中埋下仇恨的種子。


鍾南山兒子被“圍攻”,原因竟然只是一條1萬元的皮帶

鍾南山兒子被“圍攻”,原因竟然只是一條1萬元的皮帶

以前看過一期法制節目,內容是一位綁架案罪犯的採訪對話。


記者:你為什麼要想著去綁架,還殺人?

罪犯:誰讓他們有錢!

記者:他們有錢你就要去綁架殺他們?

罪犯:人都是人,憑什麼他們有錢而我就窮,所以我就要去綁架殺他們搶奪他們的財產。

記者:你還年輕,為什麼就不想著憑努力去奮鬥把自己變為有錢人,卻要因為搶奪他人財產而綁架殺人?

罪犯:我沒有他們那樣的掙錢能力,誰讓他們有那樣的掙錢能力。

記者:那你小時候父母沒教你,人家有錢是人家憑能力和智慧掙來的。

罪犯:父母只在我面前總是說某某有錢太不公平。


瞧,這就是一位從小被父母埋下“貧窮與仇富種子”的孩子。


鍾南山兒子被“圍攻”,原因竟然只是一條1萬元的皮帶

在我們身邊,這樣的父母也不勝其多,他們總是有意無意的將仇富情緒傳遞給孩子,卻從來沒有告訴孩子人家憑什麼能富,告訴孩子自己應該如何努力才能富,告訴孩子如何如何正確的使用金錢。


孩子一旦接受了“仇富”的暗示,每當他生活不如意時就會把一切原因歸咎於社會與他人。這將阻礙他一生的進步與成長,也會讓他在漫長的人生裡陷入扭曲的焦灼與不忿。


教育家默克爾說: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如何看待財富,對金錢是什麼態度,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那些擁有厭世的消極思想,不相信通過自己努力會積累財富,或者再擁有金錢也體驗不到快樂的人,往往是因為早期沒有樹立良好的財富觀。


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從小就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讓孩子在財富來臨時能擁有有駕馭金錢的能力。

鍾南山兒子被“圍攻”,原因竟然只是一條1萬元的皮帶

一個不懂“錢”的孩子,會因為沒錢被摧毀,也可能因為突如其來的財富而被吞噬。


英國女孩Callie Rogers就是一個被2500多萬元大獎“毀掉”的女孩。


鍾南山兒子被“圍攻”,原因竟然只是一條1萬元的皮帶

“那筆獎金毀了我的生活” Callie Rogers說。


Callie Rogers在16歲時中了一股價值187萬英鎊,在當時摺合人民幣高達2500多萬元的特等獎。


中獎後的Callie徹底成了金錢的奴隸,很快她放棄了本職工作,成為一個全職消費的女生,開始頻繁購買名牌包包和衣服、購置豪車豪宅,出國度假。


因為中獎了,Callie的身邊漸漸多了好多朋友,Callie也習慣性的用金錢來報答圍在她身邊的“朋友”。


就這樣,她的朋友越來越多,甚至於到最後有人直接拿著她的卡消費,也有些遠方親戚來找她借錢,到最後她自己都不清楚最後借出去多少,但是卻沒有一個人還錢。


她也沒有利用這筆錢學習升值自己,做任何有效的投資。


鍾南山兒子被“圍攻”,原因竟然只是一條1萬元的皮帶

很快,隨著這筆錢的剩餘額度越來越少,她的婚姻沒了,好友也離她而去了。


回想起當初年少的自己,Callie覺得自己那時太小,對鉅額獎金還沒有觀念,她沒辦法控制自己的虛榮心,也沒能分辨出周圍的善惡之心,最後只有自己受傷。


正如《富爸爸窮爸爸》書中所言,沒有金錢意識的孩子長大後會碰到這4個問題:沒有節制消費的意識、沒有需求排序的意識、沒有投資意識和沒有危險意識。


Callie的悲劇正是因為沒有正確的的“金錢觀”。

鍾南山兒子被“圍攻”,原因竟然只是一條1萬元的皮帶

其實,我們給孩子做金錢價值的教育,並不是說希望他以後一定能成為富豪,而是希望孩子能夠明白,付出與收穫的意義,揮霍無度的代價,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


有一個針對小學生們對金錢的態度和看法的街頭採訪。


記者問了孩子們:你覺得誰最有錢?多少錢算有錢?


“我們學校的校長,我覺得他有一億多。”

“特朗普,他大概有十棟別墅。”

“爸爸最有錢,他有三萬多,每個月能賺一百多……”


童言趣語,答案令人啼笑皆非,但在感嘆這些孩子可愛的同時,也能看到他們對金錢認知的空白。


不知錢為何物,不知錢從何而來,不知錢的價值。


所以金錢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孩子“認識錢”。


教會孩子“認識錢”是分階段側重點的:


3-4歲:開始教孩子辨認錢幣,學會用錢買簡單的用品

5-6歲:教孩子弄明白錢是勞動得到的報酬,學習攢錢

7-8歲:教會懂得合理花錢,並想辦法自己掙零花錢

9-11歲:讓孩子學會買賣交易,並有打折、優惠的概念

11歲之後:讓孩子參與成人社會的商業活動和理財、交易等活動


鍾南山兒子被“圍攻”,原因竟然只是一條1萬元的皮帶

金錢教育的第二步,讓孩子知道錢從哪裡來,知道賺錢的不容易,學會金錢交易


華誼總裁王中磊億萬身家,但是在帶孩子買東西時還是要教孩子砍價交易。


這就是金錢教育,讓孩子從小學會交易。


鍾南山兒子被“圍攻”,原因竟然只是一條1萬元的皮帶

讓孩子在“討價還價”中認識金錢,懂得正確花錢,而不是肆意揮霍。


要讓孩子知道賺錢的不易並不是誇大賺錢多不容易,也不是一味哭窮,最好的方式是在孩子的理解範圍內,讓他看到、明白父母是如何賺錢工作的,可以帶孩子去你們工作的的地方,在旁觀看,讓他看看 他花費的每一分錢都是通過你們勞動所得。


也可以讓孩子參與勞動自己賺錢。


之前有個泰國媽媽的臉書內容在微博火了。


這位泰國媽媽5歲的兒子一直鬧著不想上學,她不急不罵,真的不讓孩子上學了,但是孩子必需一起賺錢生活,於是她讓兒子去撿瓶子賺錢。


兩個人忙活許久,走了很遠很遠的路,收集到了一袋子的瓶子,最終賣了2泰銖,摺合成人民幣約4毛。


孩子餓了想吃香腸,錢不夠。渴了想買水喝,錢不夠。累了想坐車回家,錢還是不夠。


最後只能精疲力盡的跟媽媽說:“掙錢可真不容易啊,我明天還是去上學吧……”


光讓孩子明白“勞動換錢”是遠遠不夠的,他必須親身經歷賺錢的不易,才會懂得珍惜。


鍾南山兒子被“圍攻”,原因竟然只是一條1萬元的皮帶

金錢教育第三步:教會孩子管理自己的零花錢


我們可以邀請孩子一起制定零花錢計劃,,讓孩子更有參與感,也不會隨意破壞規則,讓零花錢成為一件值得期待和愉悅的事。


《反溺愛》一書中還為我們介紹一種“零錢管理法”,我也正在實踐中,效果甚佳。


把零用錢按照固定的比例分成三份,放在三個罐子裡,這三個罐子分別代表消費、捐獻與儲蓄。


“消費”的罐子主要用於平時日常性的購物和消費,對於這個部分,家長不必做過多的約束;


“捐獻”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意味著“分享”,它可以培養孩子耐心、友善的品質,罐子裡放的錢越多,能幫助的人就越多,孩子就會有一種目標實現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最後的“儲蓄”意味著一定時期的存錢,家長們可以把孩子近期想要的東西貼在罐子上,激勵孩子為目標而存錢


給孩子零花錢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建立孩子對金錢的觀念,學會規劃自己的支出。


暖媽有話說

每每看到新聞上曝出未成年孩子將自己父母幾年積蓄打款給主播,花費幾萬元買遊戲道具時我都覺得心痛不已,這是家長的失職,是教育的失敗。


就像博多·舍費爾在《小狗錢錢》提到的:“金錢就像一個放大鏡,它幫你更充分地展現出你本來的樣子。好人可以用錢做很多好事。而如果你是盜賊,那你很可能會把錢揮霍在一些蠢事上。”

希望我們都能把好“金錢關”,讓那些“蠢事”遠離我們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