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

莊子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人只有在獨處之時,方能撥開迷霧,心靈遊於物外,與天地精神往來,看清生命的真相。

作家馬德說:“一個人的靈魂,只有在獨處中,才能洞見自身的澄澈與明亮,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葳蕤與蓬勃。”

莫言說,“只有獨往獨來,才有可能冷眼旁觀。只有冷眼旁觀,才有可能洞察世態人情。”獨處是一個人的清歡,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看自己,感悟世態炎涼,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

叔本華說:“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人只有獨處,才能徹底摘掉面具,撤去鎧甲,展現出最真實的自己。人只有獨處,才能和乏味的生活握手言和,讓往後餘生過得更加舒適。才知道,獨處之所以是成年人最好的奢侈品,是因為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才能完全成為自己。一個人獨處,才是最重要的增值期,

作家張方宇曾說:“越是優等的人就越是喜歡自己獨處,因為一切都清清楚楚,越是劣等的人就越是想和別人攪合在一起,當一切都變得不清不楚,他們就有了下手的機會。”一個人,要麼孤獨,要麼庸俗,要想變得優秀,就必須經歷一段獨處的時光。因為通往優秀的路上,總是孤單。作家木心曾在莫干山上隱居過六年。在這六年的時間裡,他一個人白天讀書,晚上寫作。他在書桌上貼了福樓拜的一句話:“藝術廣大之極,足以佔據一個人”。

獨處,也是一種高遠的人生境界。每個人在骨子裡,都需要一個留白獨處的空間。如果說學會與人交往是一種能力,那麼學會安靜的獨處也是一種能力。能夠在獨處時安然自得,才會在喧囂時淡然自若。獨處是一種靜美,也是一種修煉。學會和自己獨處,心靈才能得到淨化。人只有靜下心來,才能迴歸自我。

一個人的獨處,就是給自己一個遠離喧囂的機會,就是發現自己的“真”的時候。我們要學會給予自己獨處的機會、與自我對話的機會。一個人獨處,才能完全成為自己,人只有靜下心來的時候,才能聆聽自己的聲音,與自我對話。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與其在一群人當中狂歡感到寂寞,不如一個人的時候獨處收穫驚喜。

獨處,是一種智慧的沉澱,可以遠離效社交,做最真實的自己,其實有時候,不合群只是表面的孤獨,合群了才是內心的孤獨。我們很多時候都為了合群而合群,然後漸漸失去了自我。

朋友,需要的不是數量,而是質量,與有品位、人品好的人相處才能提高自己。人到了一定年紀,必須扔掉沒有意義的酒局,看不起你的親戚和虛情假意的朋友,主動切斷無用的社交,遠離垃圾社交。你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專注自己正在做的事。真正的聰明人,必定愛獨處。與其浪費時間精力,去做一些無用的社交,倒不如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

個習慣獨處的人,往往不懼怕獨孤,他會在獨處的時光中修煉自己。不慌不忙地堅強和成長,讓自己獲得更優質的提升和機會,成就更好的人生。越是喜歡獨處的人,他們做事越專注和堅定,更全面地觀察周圍環境變幻,讓自己獲得更優質的提升和機會。做起事情來也是穩紮穩打,不斷讓自己變得優秀而強大。

學會安靜地和自己獨處,才是真正的智慧,餘華在《在細雨中呼喊》中說過這樣一段話:“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獨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獨自的生活。”年幼時,我們害怕獨處,覺得獨處是一種尷尬,可等到成年之後,我們才驀然發現獨處的可貴。

在這喧鬧的塵世,我們都需要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地方,安靜心靈、洗去疲勞,安之若素,從容不驚,保持心靈的安靜,苦而不言,痛而不語。人生本就是一場孤獨的旅行,有些風景只能一個人欣賞,無論走過多少繁華,終究還是要回歸安靜。

心靜了,才能聽見自己的心聲,心清了,才能照見萬物的實性。人生需要沉靜,心才能清明,才能知道自己想走的路,自己需要的東西。當你學會閉嘴,習慣安靜,就能看清一切,更好地做好自己。學會給自己一份安靜,心才能得以自處,學會平和地與自己獨處,就會慢慢活成自己所喜歡的模樣。

生活給予的苦難和痛苦不是一種刁難,而是生活對你的一種雕刻。熱鬧之外才是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