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約的經典 ——“拉姆”近防導彈的故事(七)

RIM116B導彈的被動雷達導引頭截獲了反艦導彈主動雷達導引頭的電磁波輻射後,利用相位原理測定目標輻射的左右(上下)相位差(時間差)以判定目標的左右(上下)方位。因此,追蹤目標時只需使相位差為零既可,為了提高精度,往往積分多次和差進行分析,本來完成相位測定最少需4根天線,但RIM116B是“滾體導彈”,由於天線也隨著導彈作滾轉運動,利用分時積累,所以兩根天線就能取得4根以上的效果。

簡約的經典 ——“拉姆”近防導彈的故事(七)

隨著彈體旋轉,兩根天線對導彈前方空間進行圓錐掃描就能搜索、探測、追蹤該圓錐空間內的輻射源。兩根一組的天線構成電波相位計,可根據電磁波到達的相位差測定其方向。這也算是“滾轉彈體”帶來的好處。這個系統設計看上去相當的理想,可以利用現在反艦導彈導引頭進行朔源,幾乎所有的反艦導彈的導引頭都工作在I/G波段,這個波段的波長短,頻率高,有利於用很小體積的天線和電路就能製造出測向器,此外由於波長短,定位精度也相對就要高一些。

理論上像120mm這樣的天線陣距,相對波長至少可以獲得3度以內的測向精度,可以滿足將導彈導入紅外導引頭視野的要求。不過實際狀態下這一精度值遠遠達不到預期,主要由導彈高速運動引起的不可測誤差漂移和分時計算固有誤差等等,導彈自身缺乏測速設備,這些誤差沒有辦法彌補,這導致後來該被動雷達引導模塊在早期試驗中評價極低。

由於在技術升級實施過程中,發展需到的工程難度比想像中大。另外控制率的變化和制導軟件要配合新一代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進行重新編程,所以直到1999年“拉姆”Block 1的研製才取得突破。1999年3月到8月,“拉姆”Block 1完成了一系列的“作戰測試與評估”(Operational Testing & Evaluation,OT&E)。證實了該系統技術上已經成熟起來。

在10次以RIM-2T”高級小獵犬”為目標的反艦導彈實彈對抗測試中(由RIM-2T”高級小獵犬”改裝的反艦導彈靶彈可以模擬2.5Ma速度的超音速反艦導彈),面對掠海飛行、拉起俯衝、蛇形機動以及超音速末端攻擊和多彈攻擊等測試環境,“拉姆”Block 1均進行了成功的攔截。特別是在最後一項OT&E中,要發射無彈頭的“拉姆”Block 1對RIM-2T”高級小獵犬”靶彈進行攔截,也就是所謂的“皮碰皮”攔截(skin-on-skin interception)。

簡約的經典 ——“拉姆”近防導彈的故事(七)

在這項最為關鍵的測試中,共發射了兩枚“拉姆”Block 1,其中一枚在近發信管啟動距離、戰鬥部殺傷半徑內掠過目標。第二枚在目標高過載右轉時直接命中,將目標直接撞碎。這次令人印象深刻的測試成功通過,意味著“拉姆”Block 1系統獲准定型,並於1999年12月投入定型量產,導彈型號為RIM116B。

也正是自RIM116B定型後,“拉姆”系統正式分為採用“密集陣”系統資源的MK15 Mod 31“海拉姆”系統(使用11聯裝MK16“拉姆”導彈發射架代替了20 mm M61A1 7管加特林炮)和採用艦載雷達火控資源及MK49型21聯裝發射架的MK31“拉姆”系統。

事實上,RIM116B導彈的定型,為“拉姆”/“海拉姆”系統的發展揭開了新的篇章——RIM116B導彈實際上是“拉姆”系統開始大規模生產列裝的開端,從2000年起陸續裝備了美、德、希臘、韓國、埃及等國海軍的60多艘水面艦艇。

有意思的是早在“拉姆”/”海拉姆“Block 1系統定型之前,美國海軍就於1998年開始發展“拉姆”/”海拉姆“Block 1A系統。發展“拉姆”/”海拉姆“Block 1A系統的主要目的是使“拉姆”/”海拉姆“的能力,由主要對抗反艦導彈向對抗直升機、飛機和小型水面目標的綜合能力發展,即所謂的HAS(“直升機、飛機和艦艇”的縮寫)計劃。

主要技術路徑則是通過軟件升級而非硬件升級的方法,來拓展RIM116A導彈的多用途能力,其關鍵是令RIM116A導彈的雙模引導頭兼具全程紅外搜索制導能力。2002年6月進行了2次初步的RIM116 HAS導彈攔截試驗,成功擊中了1枚BQM-34S低空飛行靶機,證實了“拉姆”導彈對付低空慢速目標的能力。

2004年5月,兩枚RIM116 HAS遙測彈又於美海軍太平洋導彈試驗場發射,對模擬恐怖分子在沿岸常用的快速攻擊艇這類目標的靶標成功的實施了捕獲與跟蹤,並在準確打擊目標之前調整瞄準了預計的命中位置以達到最大的毀傷效果。至於RIM116 HAS遙測彈對直升機目標的射擊試驗,則於4個月後的2004年9月也在太平洋導彈試驗場成功進行。

簡約的經典 ——“拉姆”近防導彈的故事(七)

由於HAS計劃的著眼點是作為美國海軍“瀕海戰鬥艦”(LCS)相配套的全能型艦載武器,所以2005年7月,裝備RIM116 HAS導彈的在“拉姆”/”海拉姆“Block 1A系統正式定型,隨即開始與“自由”級、“獨立”級兩型瀕海戰鬥艦(LCS)進行系統整合。美國海軍在2015年8月於加利福尼亞近海的一次實彈射擊訓練中,首次從裝備在LCS平臺上的“海拉姆” Block 1A武器系統發射了RIM116 HAS導彈。

在這次實彈射擊訓練中,“獨立級”瀕海作戰艦“科羅拉多”號(LCS4)通過“海拉姆” Block 1A武器系統對預定目標進行了探測、跟蹤併發射了RIM116 HAS導彈,成功地攔截了幾個不同類型的來襲目標。值得注意的是,“科羅拉多”號(LCS4)裝備的“海拉姆” Block 1A武器系統採用的是“密集陣” Block 1B標準,雖然以裝備RIM116 HAS導彈的11聯裝MK16“拉姆”導彈發射架代替了20 mm M61A1 7管加特林炮,但高分辨率搜索跟蹤光學傳感系統和快速反應能力均保留了下來。

在某種程度上,光電探測設備具有艦載雷達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天氣允許的條件下,光電能夠提供精度更高的角度跟蹤數據;對目標探測跟蹤不發波,隱蔽性好;抗電子干擾和海面雜波干擾能力強,適用於對付低空快速目標;提供目標跟蹤通道,支持多目標攻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