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解放自己的好時機,這幾件事你做對了嗎?

(本文內容節選自梁冬、徐文兵對話《黃帝內經》之《四氣調神》篇。)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


春天是解放自己的好時機,這幾件事你做對了嗎?

春天你會「發」嗎?


春三月是從立春開始的,因為二十四節氣是按照陽曆而不是陰曆走的,儘管陰陽曆上的日期也差不了幾天。


中國人第一個定的節氣是冬至,那一天太陽日照時間最短,在地上拉的影子也最長,所以古人先把這一天定下來,然後開始數九,一九、二九、三九……所以立春是冬至以後第幾天?春打六九頭!六九第一天往往就是立春。


按照科學的研究,春天什麼時候到呢?日平均溫度連續五天維持在10℃以上,那才叫立春,這是科學的、理性的認識。可中國人講究的是慧、感覺,就是說這一天的溫度哪怕是在零下30℃,但今天立春了,氣就不一樣了。


春天是解放自己的好時機,這幾件事你做對了嗎?


立春這一天的感覺是什麼呢?「天地俱生」、「吹面不寒楊柳風」,意思就是說氣溫還很低,但那風吹在臉上,絕對已經不是那種凜冽、刀削般的感覺了,是什麼風?「生氣」!給人一種溫暖感覺的風。為什麼現在很多人變得「麻木不仁」?因為喪失了知覺,第一,他不「知」,不知道今天立春了;第二,他感覺不到,因為不覺,所以不知。


我希望每個人都修煉好自己的身體,把神養得足足的,這時候你會「覺」。哪怕你不看錶,也大致知道現在幾點了,不看日曆就知道現在是什麼節氣,這就是古人說的「天人合一」。


春天是解放自己的好時機,這幾件事你做對了嗎?

身體在新生,舊病要發芽


冬至過後四十五天,就立春了,這一天往後持續的三個月,我們命名為「春天」,它的性質就是「此謂發陳」。


「發」就是發芽了,生髮!這時候,氣的趨勢是往上走的!就像人長出頭髮的那種感覺,它是最早變化的。生髮不是長出來枝葉,而是湧動出一種氣,所以古人放風箏一般什麼時候放?就是立春這天放。


現在,很多中國人都保持著古代的智慧,不願住高樓,願意住平房,為什麼?接地氣。但這點你要跟老外說,老外都笑噴了,他沒有那種感覺。為什麼風箏要在春天放?按說春、夏、秋、冬都可以放,天安門廣場經常大冬天的時候也有人放風箏。按科學原理來講,只要有風、有動力,風箏就能飛起來。但在春天,即使沒風或是風很小的情況下,風箏也能上天。


這時候,太陽逐漸在迴歸,大地呢,慢慢從那種沉寒陰冷的冰凍狀態開始回暖,地上開始湧動出一股生氣,不斷往上走。在這種生氣的推動下,植物養了一個冬季的營養(或者說氣血),就開始從它的樹根往主幹上、往枝葉、往末梢上走。走著走著,我們眼看著新的枝芽冒出來,花蕾開始綻放,這就叫「發」。發於哪兒呢?「發於陳」,「陳」是指過去攢下來的東西,如果沒有「陳」,就沒有後座力。沒有後面的營養支援,你發不了!


春天是解放自己的好時機,這幾件事你做對了嗎?


所以,「春三月,此謂發陳」的意思,一是說它生髮,另外是指它有多年的積累。我們經常說冬天要閉藏,要進補,要養精蓄銳,留到春天干什麼呢?不是讓你去增加脂肪,提高血脂、血糖濃度,而是留到春天讓它去生根、發芽、開花,所以叫發陳。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陳」,你「發」得起來嗎?看看我們身邊,很多人冬天還在造,到春天他怎麼也發不起來。


春天是解放自己的好時機,這幾件事你做對了嗎?

春天是人解放自己的好時機


古人為什麼要在春天放風箏?其實,風箏在秋天也可以放,但是秋天那個風是「秋風掃落葉」的風,含有一股肅殺之氣,不適合人做戶外活動。秋天,人應該開始收斂鋒芒,準備貼秋膘過冬了,這會兒你去放風箏,就等於在和天地作對。而我們在春天放風箏,則是順應天地的生髮之氣,從冬天閉藏的狀態中走出來,這叫「天地俱生」。


所以一句「天地俱生」就指出:我們是自然、天地的產物,是天地造化生產出來了,這時候我們要珍惜自己萌動的生機,鼓勵它往好的方向走,至於那些病的邪的生機,要早早給它去除。


「萬物以榮」就是說植物從枯萎、凋謝的狀態重新回到了綠色的狀態,所以我們把春天的顏色定為青。另外,這個「萬物」還指人,人也是一個物嘛,那動物和人物怎麼「榮」呢?我們經常說這個人容光煥發,還譬如說感到很光榮,「榮」到底是什麼樣一種狀態?


「榮」就是汗毛都立起來了,像青草一樣冒出來的樣子,到了春天呢,人體上的小小汗毛孔開始開放,臉也開始舒張,人的氣血又開始從內臟、腸胃向四肢、頭面、身體末梢奔湧,這時候,人就會顯得容光煥發。


春天來了,人的氣血和能量就開始往表皮走,這也叫「萬物以榮」。這時候,人就開始覺得:「哎喲,厚棉衣有點穿不住了。」這不是氣溫變了,是啥變了?你內在的氣血變了,人本能地從一種收斂閉藏的狀態開始「改革開放」了。


春天是解放自己的好時機,這幾件事你做對了嗎?

西方營養學和中醫營養學的區別


真正會養生的人是絕對不會點著燈、熬著油在那兒熬夜打電腦、玩遊戲的,那是很傷身體的。


什麼時候該「夜臥早起」、「早臥晚起」、「晚睡晚起」?這些都是有講究的,每到一個季節,你就要改變自己的作息時間。比方說,冬天人要「早睡晚起,必待日光」,意思是一定要等太陽出來了再活動,不要去招惹那個邪氣。


很多網友就說,你要按照氣溫的變化去衡量季節的變化。春天有時候可能出現「倒春寒」,雖然這時氣溫比冬天還低,但它還是春天,氣不一樣。


由此,我聯想到了西方營養學和中醫營養學之間的區別。西方營養學認為:肉跟肉之間只有脂肪、蛋白質、礦物質等含量的差別。比方說,雞肉,蛋白質多一點,脂肪少一點;豬肉,脂肪多一點,蛋白質少一點。

它只承認有量的差別,但不承認什麼啊?質的差別!


雞肉的脂肪含量再低或者再高,它也是熱性的,吃多了會讓你覺得燥熱,躁動不安,讓你半夜早早地醒來,甚至是流鼻血。而再「瘦」的豬肉,它也是涼性的。


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智慧,它和西方的思維之間差別在哪兒?中醫營養學更關注事物背後的能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氣」。


春天再冷,但它跟冬天的氣不一樣了。好人再壞,他做壞事,但還是好人;壞人有時也做點好事,但他就是個壞蛋。所以一定要在本質上去認識事物和人,哪怕咱們做一個好人的尾巴,也別做那壞人的頭。


春天是解放自己的好時機,這幾件事你做對了嗎?

春天要好好接地氣


「廣步」的反義詞是小細碎步。它包含兩方面意思:一是指步幅,再就是指走路的節奏。你邁著大步「呱呱呱」地走,這就不對。「廣步」是一種很悠然的,邁著大步子散步的狀態,毛主席說的「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大致就是這個意思。


「庭」是什麼呀?在農村,我們一般進了門之後,有個影壁擋著,你看不見裡面。你只有過了影壁,才能看到空曠的院子。所以,「廣步於庭」不是廣步於「野」。天氣還沒有到暖和的時候,你不可能到外邊去春遊、撒野,就在院子裡面散步,還是相對封閉的,而且是要邁著大步,步幅還要和緩。


春天是解放自己的好時機,這幾件事你做對了嗎?

春天頭髮應解開,穿衣服要寬鬆


頭髮,歷來是作為人一種心性的、外在的有形代表,我們經常把它稱為「三千煩惱絲」。和尚出家剃度了,表示他跟他的親人、朋友之間的那種複雜社會關係給「咔」的一聲剪斷了。


曹操在行軍的時候說:誰把田裡面的麥苗踩壞了,就要斬首。結果他的馬受驚了,把麥苗踩壞了。怎麼辦?他不能斬首吧?他就削下自己的頭髮來——以發代首。「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把頭髮看得很重要,把它當成是自己心性的一種流露,是頭腦或心神的延伸。


春天是解放自己的好時機,這幾件事你做對了嗎?


古人蓄髮原本為的是什麼?男子八歲,女子七歲,披頭散髮,黃髮垂髫,隨便玩兒!等到他們啟蒙入學的時候,就開始約束心性,開始束髮了。到了弱冠,就要戴一個頭冠,把頭髮紮起來,意思是:我已經離開了那個自由散漫的時代,我的行為有準則,有約束了,不能由著性子來了,這叫做「自我約束」。


可古人只有在春天的時候,才早早起來,把頭髮解開,讓它自由披散在肩上,這叫「無拘無束」,所以在春天,不要約束自己,更不要箍著自己,把頭髮解開,披散下來,讓自己的心性、心情或者是心思在這一刻自由地放飛。


而「緩形」是指讓自己的身體放鬆,儘量地不受約束。可現在有很多人喜歡穿緊身衣。有句話叫「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勒自己,從形體上約束自己,結果是什麼?在形體上,你苗條了,纖細了。但內在呢?氣血運行全被堵在這一塊兒了。


可春天是萌芽、生髮的季節!你這麼壓著自己,勒著自己,體內的生機、生氣還能發出來嗎?不可能。所以,春天最好穿寬袍大袖,披頭散髮,早早起來,在自家院子裡散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