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光輝孤立到英日同盟,甲午戰後英國對華政策的轉變及其文化因素

引言

工業革命後,英國憑藉強大的政治經濟力量確定了在歐洲乃至世界的霸主地位,建立起大英帝國,同時與之相適應的“光輝孤立”外交政策在強大的國力背景下有力地維護和增強了英國在海外的利益。然而在19世紀末,作為其全球戰略重要組成部分的英國對華政策卻陷入了困境,“‘光輝孤立’的外交政策光輝不再,顯得黯然失色。”

甲午戰爭後,遠東國際關係形成了新的格局,由於特殊的地理區位優勢,日本成為影響遠東秩序的關鍵。同時伴隨著美、德等新興帝國的強勢崛起,英國在華半個多世紀的優勢地位同時受到了多方的挑戰,在此背景下,英國對華政策由之前的“光輝孤立”演變為尋求結盟,並最終與日本達成盟約。而促使英國對華政策發生演變,除了政治經濟等因素外,文化因素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甲午中日戰爭後英國對華政策的轉變——從光輝孤立到英日同盟

在20世紀前,英國外交政策的核心是“光輝孤立”,這種建立在充分自信基礎上的孤立“不是軟弱的孤立或給自己帶來蔑視的孤立,它是一種故意選擇的孤立,是在任何情況下可以按自己意志採取行動的自由。”正是這種自由保證了英國集中力量開拓海外殖民地,建立起實力遍及全世界的大英帝國。19世紀40年代,英國借其堅船利炮轟開了老朽的中華帝國的大門,並由此確立了在華的絕對優勢地位。

從光輝孤立到英日同盟,甲午戰後英國對華政策的轉變及其文化因素

《南京條約》簽訂現場


然而,隨著世界歷史的向前推進,美、日、俄等西方國家逐步發展強大起來,到19世紀末,英國步入了相對衰落的歷史發展時期,面對俄、法同盟和後起的日、德、美等國家的競爭,英國的外交政策不再是遊刃有餘,而是舉步維艱。這一時期,“英國的困難遍及全世界,然而,在中國困難最為嚴重。”,為保全在華的既得利益,英國開始積極調整對華政策。從張伯倫為確保維持在中國商業機會均的“門戶開放”政策而積極奔走美俄以獲取支持,到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完整提出“門戶開放”後英國的積極響應支持,再到後來英日同盟的建立,英國完成了在遠東地區對華政策的轉變,也以此為標誌,“光輝孤立”的外交政策劃上句點。

從光輝孤立到英日同盟,甲午戰後英國對華政策的轉變及其文化因素

英日同盟漫畫


1、19世紀末英國對華政策轉變的背景——在華貿易的優勢地位遭到挑戰

鴉片戰爭後,英國憑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以及對海關的操縱與控制,在對華商業貿易上佔有最優勢地位。“英國佔了中國1894年對外貿易全部的百分之八十三,和該年中國全部海關稅收的百分之八十一。”自中國被捲入世界貿易後,英國在華的主要利益表現在商業貿易方面。由於英國在中國巨大的商業利益,“它在那裡的主要政策目標,就是在保持它已經在遠東確立起來的商業優勢地位的同時,致力於這一貿易的普遍擴大。”,然而,到19世紀末,隨著英國對世界大部分工業品貿易的壟斷權的開始喪失,英國在華的貿易比重也開始下降,美、日、俄的貿易額則穩步上升,英國越來越感到對華外交政策目標實現的困難。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日、法、俄這一時期加緊了對華的侵略步伐。

從光輝孤立到英日同盟,甲午戰後英國對華政策的轉變及其文化因素

甲午戰爭


1894年,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的慘敗將清政府的虛弱暴露的一覽無遺,《馬關條約》更使日本獲得了在華的諸多利益,中國瀕臨被瓜分的危險;三國干涉還遼後,俄、法以“還遼有功”為藉口,進一步加強對華擴張的野心,表現之一便是法國強迫清政府補訂好中法在印度支那的國境界線。俄國也趁勢進一步擴大勢力範圍,於1898年成功佔領大連旅順。

列強在華的擴張嚴重威脅到英國在華的商業利益,英國政府卻無力打破列強這種愈演愈烈地加諸中國要求的態勢,這使英國政府“第一次感到有重新調整其外交政策—放棄孤立—的必要。”此後,英國政府積極調整對華政策,走上了尋求同盟和支持者的道路。

從光輝孤立到英日同盟,甲午戰後英國對華政策的轉變及其文化因素

《馬關條約》主要內容


2、英國對華政策的轉變——積極支持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並謀求與日本結盟

甲午戰爭中日本的勝利使西方國家對其刮目相看,英國在三國干涉還遼後,更是試圖與日本達成某種默契以阻止俄、法在中國的行動,並維持現有的商業優勢地位,“英國今後行動,必須顧及日本,而且日本最足以代替瓦解的中國擔負抗俄的責任之一派,乃佔優勢。”日本對華態勢處於咄咄逼人之時,因此,英國的良好願望證明只能是一廂情願;隨後,英國政府又寄希望與美國結成同盟,以在中國問題上採取一致行動,以便維持商業機會均等的門戶開放政策,1898年初,英國外交部巴福爾和張伯倫向美國駐英大使館代辦亨利懷特表示,美國政府能否“採取某種行動以支持英國對華政策。”此時美國陷於古巴問題而與西班牙即將兵戎相見,對於英國的提倡和建議也只是敷衍了之。直到美西戰爭後,美國將注意力轉到遠東,對中國的興趣開始與日俱增,才有了海·約翰通牒,以及明確的對華“門戶開發”政策。

從光輝孤立到英日同盟,甲午戰後英國對華政策的轉變及其文化因素

19世紀末反映列強對中國侵略的時局圖


1899年9月,美國國務卿海約翰以外交訓令的形式向美國駐倫敦、柏林、聖彼得堡的大使發出海約翰通牒,要求各國在中華領土和主權完整的基礎上,機會均等、利益均沾。此通牒發布後英國的反應是積極熱情的,早在1898年,英國就曾要求美國支持英國所持的中國門戶開放政策,但被威廉·麥金萊總統委婉否決過。如今美國卻改變自己過去的立場,轉而發佈門戶開放政策,因而對英國來說可謂是借美國之口宣佈了這一項英國已經並且正在奉行的政策。

從光輝孤立到英日同盟,甲午戰後英國對華政策的轉變及其文化因素

反映美國門戶開放政策漫畫


英國首先對海約翰通牒做出積極回應,宣稱英國“所一貫主張的政策是在華商業方面,各國人民均可獲得在華貿易均等的機會,女王陛下政府目前無意放棄這項政策。”作為商業國家的英國在甲午戰爭後所一直追求的對華政策,即在設法保證中華帝國免於被瓜分的情況下,保全中國為公開的市場,其最終目的是為了保全和擴大在華現有的市場和貿易。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來,美國這一時期在遠東地區開始的擴張以及英國在華的處境並不像之前那麼遊刃有餘,而是需要尋找同盟者來保證它在華既有的利益範圍。直到1902年,英國與日本簽訂《英日同盟協定》,協定規定:任何一方在遠東受到其他兩國的攻擊時,要互相幫助。英日同盟的建立標誌著英國以“行動自由”為核心的孤立主義外交政策的終結。

英國對華政策轉變的文化因素:島國心理、保守主義與實用主義的結合

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對華政策的轉變,但促使英國對華政策轉變的因素究竟是什麼?長久以來,關於外交政策的研究多與這個國家的國家利益相關,由該國的政治、經濟實力來決定其對外政策。縱然,強大的國力是一國得以在國際舞臺上施展靈活務實外交政策的有力後盾,但是,該國家的“軟實力”因素,諸如價值觀、文化、教育等因素在對對外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方面同樣起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正如加拿大學者謝弗在他的文章中指出:因此在探究這一時期英國對華政策轉變的原因時,我們除了在當時的國際格局背景下考慮外,還應該從英國傳統的文化模式來考察。

1、英國地緣位置下的“島國心理”

從獨居一隅的狹小島國到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的“日不落帝國”, 在歷史發展的長期過程中,英國形成了獨特的自身文化模式,這種文化模式是在傳統的歷史長河中積澱而成,反過來又作用於英國曆史的發展,它不僅包括文化傳統、宗教信仰還有道德價值觀念、意識形態以及民族特性。獨特的地理環境將不列顛群島與歐洲大陸隔離開來,使英國人形成一種天然的島國心理。

“我們的民族住在一個島嶼上····我們必須記住,我們不是大陸的一部分。”

這種心理促使英國孤立於歐洲大陸之外。然而,作為一個島國,英國與歐洲大陸只有一彎淺淺的海峽相隔,這又保證了英國能與歐洲大陸保持緊密聯繫,就是這種地緣位置使得英國處於比其他歐洲大陸國家更有利的地位,一方面能避免自己在歐洲大陸承擔義務,當其他國家戰火連綿之時,英國則能集中力量發展國內經濟和海外殖民擴張;另一方面又能使其參與到歐洲大陸事務中去,充當“歐洲制衡者”的角色,以便更好地維持歐洲的均勢。這種優勢地位使英國倍感不與歐洲其他國家結盟以維持自己行動自由的好處,久而久之,不結盟的、孤立的外交思想逐步形成。

從光輝孤立到英日同盟,甲午戰後英國對華政策的轉變及其文化因素

英國獨特的地理特點形成了島國心理


因此,在甲午戰爭之前,當英國在華的利益和勢力依然讓其他列強垂涎三尺又無法企及之時,其對華政策就最好的詮釋了英國當時全球戰略的準則,以及最大限度維持自身“行動自由”的光輝孤立外交政策。對此英國首相索爾茲伯裡曾經這樣解釋

“在有實際需要以前很早就締結盟約,到後來往往都是不能起作用的,因此,對那些被同樣的利益所驅使而進行政治合作的國家來說,比較明智的辦法是,當他們的利益確實受到危害時,採用條約的形式把他們的協議固定下來。”換句話說,他們所追求的就是在最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行動自由以使它能根據國際形勢發展有所選擇而又不承擔義務以束縛自己的手腳,這種外交傳統在甲午戰爭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被髮揮到極致,它的行為準則是深受英國地緣位置下的“島國心理”的影響,又是其在外交上的反映和運用。

2、英國傳統文化中的保守主義

在英國曆史的長期發展過程中,保守主義始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無論是民族特性還是政治制度的發展,都體現了保守的思想。也正是這種傳統的文化氛圍決定了這個國家反對一切激進的革命,而只能溫和地進行改革,即便改革也要控制在一定範圍內,決不使它超出實際需要的程度。


從光輝孤立到英日同盟,甲午戰後英國對華政策的轉變及其文化因素

保守主義思想

因此,在英國曆史上重大的暴力革命事件屈指可數,政策的制定、議會的產生、國教的形成、福利國家的造就等等都體現了漸進性的特點,都是採取和平的方式,慢慢地,一點一滴的積累,都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而非一蹴而就的取代。也正是這種保守的崇尚漸進的傳統保證了英國資產階級掌握政權後的長期穩定。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英國的保守並不是消極的守成,“而是對變革的進程和方式持穩重態度,當現存制度尚能維持、仍可繼續時,它就堅定地守住陣地、不肯變革;但當已有的體制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時,它就允許某種程度的變化”,

在對待歷史進程中就往往表現為“當社會發展到需要變革的關頭,便順應潮流支持變革”。

從光輝孤立到英日同盟,甲午戰後英國對華政策的轉變及其文化因素

索爾茲伯裡


19世紀末興起的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時任內閣首相的索爾茲伯裡在在華利益受到威脅時,不願意在政策方針上採取更加積極的態度,正如赫德所批判的一樣“我一點也不敢恭維英國的對華政策,它永遠是那麼不痛不癢,有氣無力。”。然而正是這一點反映出英國保守主義中守成的一面,在他們看來,其他列強的擴張還不足以威脅到使英國在對華政策上實行新的舉措,換言之,英國對華政策還能繼續維持其在華利益時,就堅持原有的孤立外交傳統不變,然而當西方列強在華的擴張和競爭已經使英國在華利益受到嚴重挑戰之時,英國並未抱著已經不能很好服務於海外利益的光輝孤立外交政策不變,而是走上了尋求結盟的道路。這種對華政策的演變正是在融合了守成與變革的保守主義的指導和影響下實施的。

3、英國傳統文化中的務實思維,即實用主義

在英國傳統的文化精髓中還有一個特性不能忽視,即務實性。英國人是靈活而務實的,實用主義滲透於國家政策和普通民眾生活。“對事實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的觀察和分析,是英國人據以行事的依據,也是這個民族自己極為珍視、幾乎帶著一種宗教似的虔誠心情來看待的精神財富。”他們大多能做到腳踏實地,對每個問題都按最優化的方式處理,這種務實精神使得他們遇事沉穩、不憑感覺和衝動做決定,對他們來說,成功、實效是追求的標準,反映到對外政策上就是隻有能全面地反映自己國家利益的對外政策才是好的政策。

“沒有永久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久的利益”。


從光輝孤立到英日同盟,甲午戰後英國對華政策的轉變及其文化因素

實用主義外交的踐行者帕麥斯頓


這種外交思想正是英國傳統實用主義的最好詮釋。當英國在華一手遮天的優勢一去不復返,英國的對華政策經歷了孤立、尋求同盟直到結盟的演變。這種演變並非突兀,而是與英國傳統的實用主義有著文化淵源。實用主義是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注重經驗的、現實的東西。這種實用主義在長期的漸進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成為英國政治思想文化的一條理論準則,反映在國民特性上,他們重視感性知識,崇尚經驗主義,喜好自下而上地從實際經驗中去歸納推論,受這種思維影響,英國的外交政策也常常是從具體的實例中去分析,對其發生的背景進行考察,確保每個問題能夠按照最優化的方式處理,以最大限度地反映國家利益。因此當光輝孤立的外交政策已經不能保證英國在海外的利益時,他們就轉而尋求同盟,對英國來說,在實力不濟的情況下要維護昔日的霸主地位,只有改變其傳統的孤立外交政策,以實力平衡為出發點,利用新起的國家打擊自己的夙敵,以遏制它們在遠東的擴張,從這一方面說,英國這一時期對華外交政策的轉變是務實而靈活的。

結語

19世紀末,在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背景下,英國對華政策的演變經歷了孤立、尋求同盟,最終走上同盟的歷史過程。這些政策儘管表現手段和方式不同,但其最終目的都是最大限度地維持英殖民帝國的利益。與此同時,這種演變既反映了英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又是在英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實施的。“文化日益成為社區以及地區、國家和國際事務中的越來越有影響的力量;”“影響特定國家對外政策的內容和目標,對外政策的制定者,對外政策的決策機制和過程,以及外交政策實施的手段”,因而也可以說,文化對於一國的外交決策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聯繫到實際,英國近年來的脫歐,實際上也是其文化傳統的一種表現,一種孤立主義的迴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