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妄言到頂,防長尾效應

全國人民都在祈盼著到頂,預測何時到頂的各種數據分析不斷,院士專家也給不出結論,因為“頂”的定義本身就不明確,不明確的定義即不科學。但巨大心理期望得不到滿足,民眾和決策者焦慮不安都是難免的。另外,到頂的強烈預期並不總是有益的,到頂了會怎麼樣,能放鬆心情、鬆懈鬥志嗎?

試想在沒有任何的隔離防護環境下,僅僅1傳2的傳播假設(基本繁殖數R0=2),指數級的感染速度,後果就極其嚴重,更不要說“超級傳播者”的因素了,故有各種動力學模型多少多少萬的預測。

1月23號武漢開始封城,全國開始大規模隔離防護了,這即是制度優勢的體現,幸甚。

我前篇文字中建議將每天24:00公告數據“新增/前日的累計”百分比(用全國的數據,樣本越大越準確,也可單獨計算武漢湖北或其他地區)作為判據來評價隔離防護措施的成效,直接抓重點,既簡單又明確,能有效地指示當前的感染傳播速率,既實質性反映R0指標(R0的變動用來修正預測模型),又讓普通民眾一看就明白。

實際上,隨著武漢和全國隔離防護的實施,該百分比就一直在往下降,1月21~27日的均值約50%(相對應R0近似為1.4~1.5),1月28日~2月8日逐步往30%~20%下降,2月9日開始已低於10%!

還有,採用該百分比的好處是一直正向激勵民眾的心態,只有重視加強隔離防護直至徹底截斷源頭,才能終止病毒傳播。

從人類歷史上看,6世紀的查士丁尼瘟疫,14世紀的黑死病,沒有任何意義上的現代醫療依靠,靠的就是最基本的隔離制度,靠的是最原始的自身免疫力,人類艱難慘勝。直到17世紀人類才在顯微鏡下看到微生物,18世紀琴納接種牛痘,20世紀弗萊明發現青黴素,人類抗傳染病的能力在加強,但病毒和細菌也一直如影隨形地陪伴前行。

病毒要借宿主才能生存和進化,在長期的自然選擇過程中,病毒有從“高毒力”轉換為“低毒力”的趨勢,這是進化論的理性推斷,亦或是造物主的精緻安排。

遑論生物進化,時間尺度太長,當前首要者乃隔離防護和救治!

別妄議到頂了,任何臆斷的頂點時間皆不可信,到頂後能鬆口氣的盲目也是有害的,我們更應該警惕的是網絡經濟所謂的“長尾效應”!全國的該百分比,昨天是7.7%,今天是8.2%(可能因武漢突擊存量病例檢測 加快確診週期的因素有反彈),雖然是個位數水平,但若衰減得慢,感染人數總量仍很巨大。在感染總數上、在時間緯度上儘可能地縮短乃至截斷“長尾效應”,隔離防護任重道遠,不可懈怠,否則,對全社會的不利影響將是極為深重的!

隔離措施嚴格持續,方艙醫院提升效能,數據挖掘大數據周密排查,科學防護不懈怠、不恐慌。科學思考缺劑量和概率論述的有關新傳播途徑的言論,拒絕“雙黃蓮蓉”心態,居家多通風,出門帶口罩,堅持勤洗手,養成好習慣。

新的技術和藥物在研發和試驗中,而感染總人數越降低,現代醫療技術和資源的救治率越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