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復興的幾點思考?

漢服復興自提出至今,已逾十個年頭,期間無數同袍的激情與奔波使漢服絕處逢生,為這一文化的復活培植了社會土壤。十年對於歷史,或許只是一瞬,但對同袍們來說,顯得格外長久,是因為我們承擔了過於沉重的歷史思考。

漢服復興的幾點思考?

如今漢服復興揹負的意識形態枷鎖一層層蛻化殆盡,屬於自己的生命悄然迴歸,它將在下一個十年開墾新的園地

今天漢服這一概念及文化不再存在是否成立的質疑,而是人們認可程度及接受程度的問題;國人對自己文化的信心增強,漢服遭受的古裝偏見逐漸弱化,改以適用場合和款式的爭執;

漢服復興已成為中華文化復興潮流的構成部分,“衣冠先行”的自負與自娛自樂的青澀明顯消退。這些變化可以讓我們所處的環境不再像往常那樣壓抑,規劃一些新的課題作為目標會更加順利。

現在,漢服概念廣為人知,至少對認同傳統文化的群體來說,認知度已經較為可觀。因此,它不再完全依賴同袍們苦頭婆心的說教,開始以自身的文化魅力擴大認知度。同袍且不可在此時抱以“功成名就”或“元老“的心態,放棄我們當初的夢想。漢服復興途中承受的意識形態束縛,是近代西方文化強勢和民族自信心不足所致,以各種主義的角度解釋自己,我們失去了文化自我意識。

漢服復興的幾點思考?


漢服復興的過程,就是尋找自我的過程,驅散一層層的意識形態迷霧,漢服文化應當以陽光的心態面對中華文化復興的未來。

藉此,敝人提出幾方面的思考,以期有助於各地同袍的發展探索。

傳統價值觀的迴歸是漢服復興立足於社會的根基


一個新的時代到來,必然要在服飾禮制方面有相應的要求。中華王道文化的再度復興,必然有服飾風尚的變化,而漢服做為中華數千年曆史文化的正統服飾,沉寂於外族高壓數百年後,再度歸來,恰是這一歷史潮流的外在體現。經過滿清入關漢人被迫接受滿服、民國鼎革接受中山裝,改革開放後接受西裝三波歷史變局,華夏衣冠到了迴歸國人的時代了。

漢服復興的幾點思考?

文化復興之本在於價值觀的確立,價值觀立,則國人之心靈可安頓,道德禮儀隨之而生,國本可固。漢服復興不只是宣傳漢服文化,更是創造新的生活。有質之文,有情之禮,就不再是搞一場活動,而是讓文化創造生活,讓生活有價值皈依。

這些年來,中華文化的基本面回暖,讓人們有了漢服意識,禮服的恢復其實是一個時間問題。而創造一種新的文化審美,新的服飾風尚,常服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常服的研究和發展歷來被漢服圈忽視,而這一領域恰是大有可為之處。

漢服復興的幾點思考?

提出三個向度的思路:

1、款式尊古,面料尊今。常服是日常所用之服,無論同袍們有多麼濃郁的古典社會情結,不能繞開當今社會的性質,採用現代常服慣用的面料,保留傳統服制,就能較為容易的融入日常穿著。

2、款式不變,重新組合。發展常服,會面對常服款式較少,歷史記載不如禮服詳細的問題。我們不妨把歷史上各種常服或其構成要素重新搭配,甚至不同歷史時期的常服重新搭配,這就會產生常服新變的思路,而又不越出漢服藩籬。

3、減省禮服元素,改為常服。有很多禮服,寄託著我們的華夏之思,追古之情,然而平日穿禮服一來不隆重,二來辱沒斯文。不妨在禮服的基礎上進行減省,比如袖子縮小,可以略帶垂胡袖、廣袖或琵琶袖元素,縮短衣長,顏色對比淡化,改為常服用於日常穿著。

漢服復興帶給我們太多的思考,也深刻的改變了同袍們自己。希望同袍們繼續滿懷當初的夢想,不忘曾經的激動,曾經的深夜不眠,希望經過十年坎坷的漢服復興能夠洗盡虛浮,腳踏實地的開始新的征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