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7年前的三月初六,一位仙人祕授王羲之書法祕訣,他說了什麼?

昨天是農曆三月初六,1667年前的三月初六,相傳剛剛在上巳節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王羲之來到了天台山,得到了一位道家隱士的指點。並且做了記錄,名為《記白雲先生書訣》。書論最後是“維永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將軍王羲之記。”

後世對於這一書論的真偽存在很多爭論。王羲之兒子王獻之就有《進書訣疏》雲:"嘗有《白雲先生書訣》進於先帝之府",可見此未必是空穴來風。不論此書論真偽如何,其所蘊含的道理,的確講到了書法的一種核心境界,也即中國藝術的最高境界,即與自然生命之道相合之理。

天台紫真謂予日:"子雖至矣,而未善也。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寶齊貴,萬古能名。陽氣明則華壁立,陰氣太則風神生。把筆抵鋒,肇乎本性。力圓則潤,勢疾則澀;緊則勁,險則峻;內貴盈,外貴虛;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遠;望之惟逸,發之惟靜。敬茲法也,書妙盡矣。"言訖,真隱子遂鐫石以為陳跡。維永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將軍王羲之記。——王羲之《記白雲先生書訣》

1667年前的三月初六,一位仙人秘授王羲之書法秘訣,他說了什麼?

王獻之《進書訣疏》

這篇書論雖然短小,卻提到了中國藝術境界很核心的幾個部分。看似未說技術細節,卻把內在旨要說的很明白。故而稱之為“訣”,“訣”的本義即是“別”,是臨別饋贈玉玦互道珍重之意。後來則引申為反覆叮囑或遺留的要言、法則、竅門。這裡面說的已經不僅僅是書法美學的觀念,而是道家美學與書法的聯通。

仔細看這篇書論,會發現與其結構層次恰好與《道德經》中所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契合,表達了生命格局,以及演化的本性體現,物象之變,自然律動。充分體現了以藝載道,書體道心的一種修身修心的中國文化特色。下面我們就分別來闡釋分析一下。

1667年前的三月初六,一位仙人秘授王羲之書法秘訣,他說了什麼?

王羲之《喪亂帖》

道生一:氣歸混元,書法表達的生命格局

道家隱士“天台紫真”對王羲之的書法水平做了一個基本判斷,即“子雖至矣,而未善也“。認為雖然王羲之的書法已經到達了一定的高度,但是還沒有做到盡善盡美。即從更高更深的系統來看,他認為王羲之還需要將內在的系統更新置換,達到更高的境界。於是後面他便給予了一些建議。首先他說:

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寶齊貴,萬古能名。

這便表達了一種典型的整體性的系統觀念,即要在更高層面與道相合。“氣”是中國文化對生命性感知的一種總體說法,筆墨蘊含的生命力要在高度上與道相合,成為一體性的“混元”。《道德經》裡面對道的描述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混元是最終極的一體性,也是所有演化的核心。

故而,這位隱士告誡王羲之要先提升高度,從更高的視角去理解書法,跳出書法,到道的層面去俯視書法,便會看到更加整體的系統。而不是在演化的術的層面去看。這也如同蘇軾《題西林壁》中所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寓意。在其中若不提升視角格局,即使你再精妙,也難以看出自己的不足。

1667年前的三月初六,一位仙人秘授王羲之書法秘訣,他說了什麼?

王羲之《平安帖》

故而,真正的藝術家要想提升,卻要跳出藝術看藝術。如同席勒所說“美是形式,因為我們觀照它,同時美又是生命,因為我們感知它。”藝術不僅僅是一種形式,更是內在生命性的外化體現。故而我們需要感知藝術,並且要更加系統性的在提升視野格局的前提下去感知它。

所以,這種感知需要的是一種通感通識的生命格局。王羲之在《書論》中說:“夫書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學無及之。”有了這種格局,則在當世可以“七寶能貴”,《法華經》以金﹑銀﹑琉璃﹑硨磲﹑碼碯﹑真珠﹑玫瑰為七寶,即名貴之物。而且不僅僅在當世,若能通備,也可在時間上“萬古能名”。

白雲先生第一句在一個系統生命格局的高度,說出了王羲之這樣頂級的書法高手需要提升的首要關鍵。而接下來,則需要說得更加具體一些,則在道的衍生層面進行講解。

1667年前的三月初六,一位仙人秘授王羲之書法秘訣,他說了什麼?

王羲之《蘭亭序》

一生二:陰陽互生,書法映照的本性自我

道的演化則是一種相分,如同太極分兩儀,成為陰陽相互運化的局面。而一切的前提是先要有“混元太極”高瞻遠矚的視野,由此而分化,則各有特徵。從這個角度來說,書法則是演道的一種方式,這是中國文化美學的特徵,不論何種藝術,都是用來演道,同時映照本我。

白雲先生說:陽氣明則華壁立,陰氣太則風神生。把筆抵鋒,肇乎本性。

混元道體而分陰陽二氣,即博大寬厚的力量,如同丹曦豔陽,映照光影於牆壁,又有婉轉變化之姿態,演化風神。筆墨能窮盡其妙,則在於陰陽兩種風格的映照呼應。而毛筆筆鋒則是一種工具,目的是表達自我的本性。中國藝術的最高境界,即自身與道相合,以身證道。而再之前不同的藝術則是一種通道和載體。

1667年前的三月初六,一位仙人秘授王羲之書法秘訣,他說了什麼?

王羲之《遠宦帖》

這種表達自己內在本性的感覺,絕非玩弄筆墨技術可比的,陰陽的變化也是一種通感,並非視覺就可以完全察覺,它需要一種深切的體驗,感知那種微妙。如唐代虞世南在《書旨述》中說:“書法玄微,其難品繪。”要打開內在的心,才能知道藝術表達的是本性與道,而不是把注意點只放在末尾的技術上。

虞世南在他的《契妙》中所說:字有態度,心之輔也;心悟非心,合於妙也。且如鑄銅為鏡,非匠者之明;假筆轉心,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運思至微至妙之間,神應思徹。故而筆墨書法是自我心性的表達,書法筆畫是潛意識和意識的流動,古人認為“澄心運思”才是關鍵,由此才能不斷髮現真實的自我,這就起到了一種修身的作用。

這種即興而為,無為而無不為的藝術狀態,才是古人追求的。不僅僅是書法,在不同的藝術領域中皆有如此的表達。虞世南又說:“鼓瑟輪音,妙響隨意而生;握管使鋒,逸態逐毫而應。學者心悟於至道,則書契於無為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任何藝術都不是死板的表達一種理性,而是一種生機的流動性,這種流動性往往表達為音樂的自由性。

書法的藝術狀態,雖然是以固定形態的漢字為母本,而調用的卻是一種自由,故而書法以線條為自由屬性的表達,在行草書中,又進一步虛化了漢字的形態,在自我本性的覺知下產生對物象之變的模擬,不同書體和風格因此而產生。而這種物象之變是本性觀察所模擬,是進一步的書學演化。

1667年前的三月初六,一位仙人秘授王羲之書法秘訣,他說了什麼?

王羲之《二謝帖》

二生三:力備勢出,書法模擬的物象之變

書法的線條體現為力度的變化,而速度與力度相乘,又產生了書法最關鍵的技術“筆勢”,不同角度產生結體章法之別,綜合又體現出了一種內外虛實的變化。

白雲先生:力圓則潤,勢疾則澀;緊則勁,險則峻;內貴盈,外貴虛;陰陽二氣,具體在書法技術中對“筆法”、“結體”、“章法墨法”一一展現。由此,則是二生三的演化體現。

“潤”是一種線條的現象結果,而因在於“力圓”,所謂圓並非力足之意,而是平衡均整,不落偏斜。力在上下左右前後中有一種固定性,如同武術講的“樁功”,即為了讓力變圓整。而潤則是一種力量均整後的順暢自如的線條狀態。如竇蒙在《述書賦詞例字格》解釋說:"旨趣調暢曰潤"。

1667年前的三月初六,一位仙人秘授王羲之書法秘訣,他說了什麼?

集王羲之字《聖教序》

這種圓潤之力與恰當的節奏速度結合,產生了筆勢,則筆紙接觸,又產生了一種“澀”勁,澀是摩擦力,有澀則是一種力的展現。快速的勢力過,則留下的線條產生一種因摩擦而體現的非飽滿的筆墨狀態,這種現象結果,讓人能直接還原到過程中的速度,便產生了“澀”的筆法美學。潤和澀,都是對水這一物象感覺的模擬。

在結體中,鬆緊轉換產生的一種彈力視覺感知,也會讓字產生不同感受,結字緊而會產生一種蓄力之感,而結字動態差異大,則產生一種險峻之感。這是一種有勇氣的構建,如同“無處風光在險峰”《述書賦詞例字格》雲:"不期而然曰險","頓挫穎達曰峻"。這是以結字來模擬山川的物象變化。

而在整體章法中,則會看到一種整體的呼吸感知。一篇字如果齊整劃一則顯得呆板,太過均勻的章法節奏會讓人感覺不順暢,而有內外呼吸的一種變化,則會更加生動。故而章法的疏密則體現了這種盈虛之感。

1667年前的三月初六,一位仙人秘授王羲之書法秘訣,他說了什麼?

王羲之《初月帖》

內在充滿,而外在放鬆,是中國文化智慧的一貫追求。即盈虛有象,月圓稱之為盈,而有云霧則產生虛化效果,稱之為虛。皎潔盈滿之月為體,而朦朧之則更增加神秘性。這種感覺也體現在墨法中,濃淡對比也體現了盈虛的不同。飽滿的筆墨如同滿月,淡雅之墨痕也如朦朧月。這是以章法墨法模擬月亮的不同狀態的變化。

故而,道之演化可以筆墨模擬物象之變,進而產生一種流動性的,印合自然且與心相通的美感。在更具體的書法表達中,體現了更加豐富的自然之律動。

1667年前的三月初六,一位仙人秘授王羲之書法秘訣,他說了什麼?

王羲之《初月帖》

三生萬物:偃仰向背,書法衍生的自然律動

白雲先生說: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遠;望之惟逸,發之惟靜。

對應前面所說的系統性,則沒有任何技術是單一的,如同黑格爾所說“離開肢體的手是沒有意義的”一樣,筆法起伏皆不能在背離系統的前提下單獨去論。而筆畫之間的呼應偃仰則更加重要,看起來近的要有遠意,看起來遠的則有近心。遠近皆為一體,是呼應的整體。

由此則產生動態平衡,則有結構性而有生動,靈活而又有一種具有規律的流動性。動態美學則謂之“逸”,而內在的平衡杆則是“靜”的體現。虞世南在《契妙》中說:字雖有質,跡本無為,稟陰陽而動靜,體萬物以成形,達性通變,其常不主。這句恰好與前面白雲先生所說呼應,只不過順序是反的。

字之跡象並非刻意而為之,在書法藝術的狀態中,多種技術形成的字跡秉承的是陰陽之理,而形態又與物象呼應。此為“萬物合為三”,“三又合為二”,最後有通變之意,迴歸道之核心。道家修行講究“順中取逆”,即秉承道的演化規律的系統性。

1667年前的三月初六,一位仙人秘授王羲之書法秘訣,他說了什麼?

王羲之《雨後帖》

中國美學所闡發的藝術規律,是對天地自然道德系統的表達和反映,故而中國藝術之學習,其實不是技術學習,而是同通過外在技術而作內在的系統調整。這其實也是所有藝術學習的一個關鍵。藝術之靈性,是內心深處的解放。而非刻意做作而為。故而其理在內不在外。世人多模仿路徑,亦步亦趨,以為得其法,實則顛倒次序。

由此,白雲先生已將整個系統的脈絡梳理完,最後結論說:敬茲法也,書妙盡矣。書法之法,並非具體技法,乃是整體系統的外化體現。書法亦因此而顯妙,用筆墨表達了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映照生命自然的律動之美。

1667年前的三月初六,一位仙人秘授王羲之書法秘訣,他說了什麼?

王羲之《七月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