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如何推進全球治理變革?12位大咖論道“全球格局演變”

本文大概3500字,讀完共需

5分鐘

編者按:4月30日,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主辦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格局演變”雲會議,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執行院長王文、人大重陽高級研究員周曉晶受邀出席。王文指出中國智庫學者須在研究方向、工作任務、服務對象與行為方式等方面都要有更多的“後疫情時代”的全球作為,中國智庫學者要在國際舞臺上發出更多有力的聲音,傳播“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真相與真情。本文刊於4月30日湖北廣電融媒體“長江雲”。

4月30日上午9時,由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主辦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格局演變”雲會議成功召開。

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許曉東代表學校作了開幕式致辭。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歐陽康,中聯部原副部長、中國前駐烏茲別克斯坦大使於洪君,馬來西亞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主席、馬來西亞前交通部長、前副議長翁詩傑,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蘇世民書院特聘教授王紹光,馬來西亞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理事長許慶琦,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研究院院長、長江特聘教授劉鴻武,南京大學中國南海協同創新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朱鋒,澳門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葉桂平,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亞非研究所原所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周曉晶,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武漢大學教授虞崇勝,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拉美研究所所長吳洪英共12位專家先後作了主旨演講。

疫情下如何推进全球治理变革?12位大咖论道“全球格局演变”

來自全國各界關注該話題的專家學者、各媒體記者和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的師生共300餘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華中科技大學華中智庫副院長、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杜志章主持。

會上,許曉東指出,在國內疫情已經基本控制,而海外疫情正在蔓延的特殊時期,召開這樣一次視頻會議非常及時且有意義。新冠疫情發生以來,華中科技大學在學校黨委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在前方醫院和後方校園兩個戰場同心抗“疫”,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疫情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給全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衝擊,有可能深刻地改變世界政治格局,影響到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在此背景下,如何推進全球治理變革、維護良好的世界秩序?如何更加自覺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希望通過大家的探討,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更多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方案,為全球格局演變貢獻更多的創新思路和戰略智慧。

歐陽康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世界各國在疫情打擊下走出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疫情是對各國以至於全球治理體系的一次重大考驗。

在後疫情時代,面對世界經濟、政治等方面的不確定性,中國如何在不確定性中,發揮制度的優勢,補足制度的短板,處理好外交尤其是中美關係,對於我們更好地走向未來至關重要。同時,在價值觀層面,我們要立足底線來思考人與自然、生命意識、人性善惡、個性自由與社會性合作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方面的問題。

疫情下如何推进全球治理变革?12位大咖论道“全球格局演变”

於洪君指出,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嚴重地擾亂了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也極大地衝擊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大疫之後,人類社會相互依存、命運與共的本質不會改變,只會繼續彰顯和強化;世界各國彼此需要共謀發展的經濟態勢不會改變,只會繼續擴大和深化;社會制度影響力之爭與大國國力角逐不會改變,只會更加激烈和複雜;不同文明形態彼此既有差別又互通互鑑的歷史大勢不會改變,但會有新的特點和內涵。

翁詩傑認為,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全球爆發,對於人類是一場全方位的慘痛考驗。中國“抱疫馳援”體現了大國擔當的本色,也以行動貫徹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更為全球治理模式提供了新的選擇。中方的當務之急是努力厚植本身的軟實力、積極扮演好作為大國的國際角色,而不必強求競逐全球治理的領導角色,更不能坐實西方國家所謂“意圖輸出中國模式”的指責。

王紹光認為,新冠疫情絕對不是一個黑天鵝事件,而是比黑天鵝事件更困難的事件。新冠疫情防控所面臨的決策事實上是在“深度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他認為,公共決策通常分為四種情況,即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以及不可知的未知。其中不可知的未知,便是“深度不確定性”。這次疫情給人類敲響了警鐘,在未來30年中,深度不確定性的情況會頻繁出現,尤其在國際領域,深度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問題值得公共政策領域的研究者關注和思考。

許慶琦指出,歷史上的每一次瘟疫大流行,都改變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軌跡,新冠肺炎大流行也必然如此。新冠大流行將會削弱美國作為世界霸主的地位,加速美國的衰退,但不會是美國的“蘇伊士時刻”,新冠病毒不會迫使美國把世界超級大國的地位轉交給中國,但是,疫情毫無疑問給了中國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人類命運公共體將成為新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共識,中國也應該及時調整“一帶一路”倡議,以應對新的全球格局和經濟秩序。

劉鴻武認為,目前非洲大陸的疫情總體不是那麼悲觀,非洲的文明和文化本身就是在與各種各樣的疫情鬥爭的漫長歲月中演進出來的,非洲的歷史就是一部抗擊各種熱帶疾病的歷史。過去60年,中非合作中最富有成效的方面就是醫療衛生方面的合作和努力,就當前形勢下,中非需要進一步推動在各個層面更加有效的合作,要加強中非民間企業和智庫之間的合作,要注重智庫、媒體和輿論方面的合作,中非合作既要立足當下,更要著眼於長遠。

朱鋒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和以往改變世界的重大事件都有著根本性的區別,

新冠疫情首先對人類經濟秩序和經濟活動造成前所未有的衝擊;其次,新冠疫情使得大國戰略競爭進入了全要素對抗的時代;再次,新冠疫情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和社會思潮的激盪;最後,大國間利益的競爭,不僅侷限於地緣戰略,而已經擴展成新的互相之間的防範、警惕的陣線,世界將進入新“戰國”時代,利益的警惕、防範和衝突會變得更加細緻。

葉桂平認為,彰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體現了中國的大國擔當,在關鍵時刻發出了挽救世界經濟的最強音;全球抗疫應該回歸到保障人民生命的福祉上,國際政治的發展首先是要超越意識形態的羈絆,迴歸到人民的基本福祉,而生命的保障就是最基本的要求;在世界新秩序中,面對權力的新結構,我們國家應該抓住機會,把我們一貫主張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倡導推進為廣泛的國際共識。

王文指出,2020年註定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而作為“分水嶺之年”記入史冊,中國可能正遭遇30年來最惡劣的內外部環境,為破解這個難題,中國智庫學者須在研究方向、工作任務、服務對象與行為方式等方面都要有更多的“後疫情時代”的全球作為,中國智庫學者要在國際舞臺上發出更多有力的聲音,傳播“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真相與真情。

周曉晶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成為當今世界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的最新註腳,並再次證明了習近平主席關於“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重要論斷的深刻洞見。團結合作是抗擊疫情的最有力武器,面對疫情,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我們要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防止世界經濟衰退需要各國通力合作,摒棄零和博弈、叢林法則等與世界經濟包容普惠發展相背離的思維方式,並好做應對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的準備。

虞崇勝對後疫情時代全球格局的發展做出了三個判斷,首先在中美關係,是“關關難過關關過、步步難行步步行”,指中美兩國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論存在多少分歧,中美關係必須繼續維持;其次後疫情時代的世界格局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指的是後疫情時代不僅只有中美,還有其他國家也會在這個變數中找到自己的發發展道路;最後是後疫情時代世界的前景,即”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指的是世界形勢確實發生了很多變化,但根本的東西不會一下子改變。

吳洪英指出,現在全球範圍內,發達國家是疫情的震中,但是未來更擔擾的應該是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如果不及時採取果斷地措施將可能引發全球第三波疫情高峰,可能造成百年罕見的災難。全球在亞太地區,尤其是印度、巴基斯坦等國,非洲更是未來全球抗疫的重中之重。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未來國際合作抗疫非常重要,也是必然的道路。

歐陽康最後總結到,中國在艱難抗疫過程中不知不覺成為世界的典範,根本源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社會始終秉持著正確的價值觀念,堅持人民生命至上的原則,舉國體制和萬眾一心民族精神的相結合,中國抗疫的經驗是人類寶貴的財富。

新冠肺炎疫情無疑深刻地改變著世界格局,十多位國內外頂尖學者從不同的專業領域、視角分享了他們的觀點和看法。大家一致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是人類認知能力有限性、各國體制差異性、人與自然關係的複雜性等多方面原因綜合導致,面對這一全人類共同的威脅,我們應該摒棄成見,同舟共濟,攻克時艱,牢固樹立起人民生命至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理念和共識,也只有這樣,人類在面對各種深度不確定性危機時,才能科學決策,將損失降低到最小並最終取得勝利。

( 記者 夏金 通訊員 李想 張夢)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於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董事長裘國根先生向母校捐贈並設立教育基金運營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為高級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運營管理4箇中心(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係、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

掃碼關注我們

人大重陽

新浪微博:@人大重陽

疫情下如何推进全球治理变革?12位大咖论道“全球格局演变”

“在看”我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