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型小微貸款超12萬億 數字賦能發展迎“窗口期”

本報記者 張漫遊 北京報道

編者按/近年來,商業銀行將普惠金融服務上升到加快自身戰略轉型的高度,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在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上貢獻了金融力量。《中國經營報》推出“融合·生長——普惠金融專題報道”,全面展現商業銀行普惠金融服務的戰略佈局、特色服務、業績成效等,闡釋商業銀行普惠金融的理念和思路,以及探討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普惠金融的創新和探索。

近年來,普惠金融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參與機構體系日益豐富,普惠金融服務覆蓋面進一步擴大。

中國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末,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12.55萬億元,同比增速25.93%。其中,普惠型個體工商戶貸款餘額4.01萬億元,同比增長了16.63%。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6.15%,在2019年基礎上下降了0.55個百分點。

今年新冠疫情雖然給小微企業經營、銀行紓困企業帶來不小的壓力,但同時也為普惠金融的數字化創新提供了機遇“窗口”。

政策密集落地 鼓勵中小銀行加碼普惠金融

今年疫情暴發以來,中小微企業面臨較大困難,對金融政策支持需求迫切。《中國經營報》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作為普惠金融落地的重要機構,部分銀行在實施普惠金融時亦有所顧慮。

中小銀行是落地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為了進一步鼓勵中小銀行,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金融層面支持小微企業的相關政策、舉措密集出臺。

4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將普惠金融在銀行業金融機構分支行綜合績效考核指標中的權重提升至10%以上;將中小銀行撥備覆蓋率監管要求階段性下調20個百分點。

中國人民銀行4月3日宣佈,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促進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降低社會融資實際成本,決定對中小銀行定向下調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分兩次即4月15日、5月15日實施。

央行有關負責人稱,獲得定向降準資金的中小銀行有近4000家,在銀行體系中佔比為99%,數量眾多、分佈廣泛,立足當地、紮根基層,是服務中小微企業的重要力量。進一步降低中小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將增加中小銀行的資金實力,有助於引導其以更優惠的利率向中小微企業發放貸款,擴大涉農、外貿和受疫情影響較嚴重產業的信貸投放,增強對實體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支持力度。

“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廣大小微企業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告訴記者,小微企業既是受疫情影響比較嚴重的市場主體,也是保就業保民生等“六保”的重要主體,為切實做好“六保”工作,必須想方設法讓廣大的小微企業活下來、發展好。

“疫情發生以來,國家已經對金融支持小微企業出臺一系列政策,一方面通過監管考核等工具,提高銀行加大服務小微企業的意願;另一方面,通過提升銀行的經營能力,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服務力度。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又決定提高普惠金融考核權重和降低中小銀行撥備覆蓋率,從上述兩個方面進一步鼓勵和促進小微金融發展。”溫彬表示。

“中小銀行與小微企業具有天然的相容性,通過定向降準、增加再貸款再貼現額度等措施,加大對中小銀行的定向支持,有助於中小銀行發揮體制機制靈活、貼近市場客戶、決策鏈條較短等優勢,更有效率地為小微企業提供精準的金融服務。”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如是說。

疫情推動“無接觸金融”發展 數字普惠迎新發展

談及普惠金融發展的下一步,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數字普惠是重要一環。

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一級巡視員葉燕斐曾在2月26日公開指出,小金融機構可能自身缺乏研發投入,可以在分清權利和責任的前提下,與有公信力、有誠信的金融科技公司加強合作,提高金融科技應用能力。疫情期間,中國銀行業協會與全國工商聯等多家機構共同發起的“無接觸貸款”助微計劃,在短期內聚集了100家大、中、小銀行參與,也表明發展數字普惠的緊迫性。

4月27日,央行官網發佈消息稱,為深入做好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工作,央行支持在上海市、重慶市、深圳市、河北雄安新區、杭州市、蘇州市等6市(區)擴大試點,引導持牌金融機構、科技公司申請創新測試。央行稱,此舉主要是在依法合規、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前提下,探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賦能金融“惠民利企”,紓解小微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普惠金融“最後一公里”等痛點難點,助力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著力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平。

如何順利實現普惠金融業務的數字化轉型?畢馬威在其分析報告中建議,金融機構可以從三大領域著手實現數字化轉型的突破。其一,打造多源的商業和金融服務生態以及開放型的業務平臺,加大線上化與場景化渠道建設,擴展多方資源,發揮多方業務屬性、服務網絡、客戶資源、數據積累、風險管理、科技研發、金融資源等方面差異化優勢,構建開放、多元的業務模式,即使在特殊時期仍能快速聚合資源,識別和響應客戶個性化需求,形成特色服務優勢。

其二,加速金融科技與普惠金融業務模式的整合應用,在獲客、產品、風控和運營四大領域加快金融科技能力建設和應用,在重點產品和服務方面實現全流程線上化、數字化、智能化,保障金融機構在重大突發情況下的全天候、可持續服務能力。

其三,構建線上化、數字化、智能化、開放型的系統平臺架構,打造“業務+科技+風控”的敏捷組織體系與標準化、自動化的運營管理流程,實現強大的中後臺服務支撐能力,為重大突發情況下金融機構靈活擴展服務與產品提供有力支持。

“實踐中,數字普惠金融創新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不過,數字普惠金融的本質仍然是金融,雖然實現了對傳統金融風險更好的管理,但也可能帶來新的風險,必須予以關注,並及時加以監管規範。”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

曾剛認為,應從四方面把握數字普惠金融的落地。“首先是平衡穩定與創新的關係;其次是建立、完善金融基礎設施,為數字普惠發展創造更好的外部條件,包括完善徵信體系等基礎設施;第三,要釐清法律責任,促進專業化分工與合作,與傳統信貸由單一機構完成不同,數字普惠金融的不同節點上,往往有多家不同類型的機構參與,但從風險分擔角度,一旦發生風險損失,各自應該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現有的數字普惠金融實踐還並未形成統一的規範;第四,強化金融消費者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