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曉鋒:阿里核心的根基裡就有一份公益基因

邵曉鋒:阿里核心的根基裡就有一份公益基因

2020年伊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阿里巴巴集團再次成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中的焦點:

10億元醫療物資供給專項基金,馬雲公益基金會捐贈1億元支持加快疫苗研發,淘寶設立10億元愛心助農基金。又向疫情爆發的其他國家伸出援手。

更讓大家感嘆“還能這麼幹”的,是阿里巴巴貢獻出的創新舉措:比如口罩專項補貼、健康碼、共享員工……

快速反應,創新方法,都源於阿里巴巴多年深耕公益領域,每位員工人人參與。

邵曉鋒曾說過:“脫貧對阿里不是慈善和公益,是事業和福報。”花名“郭靖”的邵曉鋒是阿里巴巴集團合夥人、黨委書記,也是阿里公益的總管家。

要細數阿里的公益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從人人公益三小時,到每一位創始人、合夥人、高管、幾乎每一支團隊都在做自己感興趣的、擅長的公益。他們做淘寶,就引導商家做公益;和媒體打交道,就聯合媒體做公益;每一名用戶也被帶動,網購、走路、付款、交水電費,生活中的許多場景都可以與公益相關。

他們的創新也層出不窮,最近,為了扶貧攻堅,阿里把自己優秀的員工派到貧困縣去掛職,直接參與縣裡的脫貧工作,試點的效果很不錯,未來還會派更多的掛職員工。邵曉鋒說,等2020年精準脫貧成功後,下一步他們要助力“致富”這件事。

由浙商總會公益慈善事業委員會出品、都市快報快公益策劃、浙江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支持的“浙商·責任之魅”系列訪談本期推出:

邵曉鋒:阿里核心的根基就有一份公益基因

本文大概

5783字

閱讀需要

10分鐘

邵晓锋:阿里核心的根基里就有一份公益基因

邵曉鋒

阿里巴巴集團合夥人、黨委書記

邵晓锋:阿里核心的根基里就有一份公益基因

問:阿里巴巴的公益核心是什麼?

邵曉鋒:我覺得其實阿里巴巴從成立第一天起,這家公司本身就植有了公益的基因在裡面。其實它整個的核心,就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2005年,“魔豆媽媽”的故事點燃了阿里的公益之心。

在蘇州,有一位身患乳腺癌晚期的年輕單身媽媽。為了年幼的女兒,她與死神頑強搏鬥,在病床上開了一家淘寶兒童服裝店“魔豆寶寶小屋”,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掙錢養家。蘇州當地有很多淘寶賣家,自發地組織,一起去幫助她。

“這件事對阿里的影響其實非常大。”邵曉鋒說,“我們意識到其實已有的平臺能力,已經可以在商業模式之外,去更多地幫到弱勢群體。”

為此,阿里啟動了“魔豆寶寶”項目,拿出一部分資金,幫助那些在淘寶上開店的、生活中遇到困難的弱勢女性。一些殘障人士也開始在淘寶上開店,或者通過互聯網做一些其他業務。“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找回自己做人的尊嚴,就不會覺得自己對社會是沒用的人,甚至是家庭的負擔。所以不光是從經濟上幫到了他們,更從精神上支撐了他們。”

邵晓锋:阿里核心的根基里就有一份公益基因

魔豆媽媽周麗紅臥病在床仍經營店鋪

2008年,阿里的又一舉動,引發了互聯網平臺公益。汶川地震當天,支付寶連夜開發了一個捐贈通道。這不只是一個技術開發的問題,背後還有跟慈善組織、監管部門等相關機構的對接問題。互聯網捐款入口上線後,捐款額快速地、大幅度地進來,成為網上關注的熱點。

“整個捐贈的數量、速度,遠遠超過我們做的時候的想象。”邵曉鋒說,“這件事給我們最大的啟發是,作為平臺,會產生有新的能力和資源,以及好的方式。”

2011,阿里的公益正式跨越了一個臺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誕生了。2010年,阿里巴巴就做出了決定,每年把營收的3‰捐出來。邵曉鋒說,換個角度來看,這是阿里巴巴對自己的業務發展很有信心,捐出營收而不是利潤的比例,意味著即使虧損,仍然要拿出錢來做公益。

邵晓锋:阿里核心的根基里就有一份公益基因

問:為什麼要發動全體員工參與公益?

邵曉鋒:如果僅靠一個專業的團隊做公益,員工的感知度會很低,最多是年底聽到一個報告,如果員工們參與進去,感受到阿里巴巴自身整個集團公益,會對這件事情更有認知,在理念上更認同。

創始人與合夥人

做公益這件事,阿里巴巴的創始人和合夥人先帶了頭,給都在公益領域裡做自己擅長的事:馬雲公益基金會核心是關注教育,從鄉村教師到鄉村校長,到鄉村師範生,到推進並校後的寄宿制學校等,形成了一個體系;

邵晓锋:阿里核心的根基里就有一份公益基因

2020年馬雲鄉村教師獎頒獎典禮,馬雲與獲獎教師握手致敬

彭蕾聯合女性合夥人們,關注三四線城市、偏遠農村弱勢婦女的保障問題,以及相關的0-3歲孩子的培養教育,包括培訓、創造就業機會、各種保險等等;

王堅是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工程師出身,他的基金會就偏向於對技術領域、創新領域的扶持;

蔡崇信從小熱愛體育,還是一路的高材生,所以他的基金會就側重於兩個方面,一個是職業教育,另一個是體育對孩子各方面的影響;

出身警察的邵曉鋒有一個真水無香公益基金會,關注的是警察中的英雄,尤其是曾經的英雄,解決切實困難,同時將他們的故事傳播出去。

人人公益三小時

2015年9月10日,馬雲向全體員工發出“每人每年完成3小時公益志願服務”的倡議。“公益3小時”成為阿里人的另一項“KPI”。

那一年,阿里已經有了各種各樣的公益項目:

阿里有十多名工程師,利用業餘時間開發了一套尋找走失兒童的系統——“團圓”。目前,已經有20多家網站、App接入了團圓系統,已經發布4300多條兒童失蹤信息,找回率超過98%。

邵晓锋:阿里核心的根基里就有一份公益基因

團圓系統接入的App

另一個工程師自己開發的項目——青驕課堂,由阿里搭建平臺,專業部門提供內容,將禁毒禁賭的宣傳接入到全國大部分學校。

問題疫苗事件發生後,阿里的工程師又連夜開發了查詢入口,家長可以方便地查詢孩子打的疫苗是否有問題,解決了這部分用戶的擔憂。

有病人在被送往北京的途中遇到交通問題,高德地圖為此發起了“護航行動”,根據地理位置信息,指揮周邊車輛的行駛軌跡,同時跟當地的交警配合,把前方的道路疏散開,讓送病人的車一路暢通。

……

阿里旗下的每個公司、每個部門,幾乎都會有這樣的公益項目。當然,如果一個員工想要做這樣的事,需要得到頂頭上司的同意。

“但他們心裡很踏實,一般老闆不會不同意。”邵曉鋒說,“所有的leader在決定這些項目的時候,是不需要考慮任何商業因素的。”

公益委員會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成立後,有一支專業的團隊來進行運作和策劃,用好這筆錢。在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已經美名遠揚的今天,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除了專業團隊外,阿里內部還有一個公益委員會。

公益委員會三年一屆,由阿里的員工兼職。每一個符合條件的阿里的員工都可以報名,在全體員工當中,對候選人進行全民選舉。候選人會到各個團隊去,向大家講述自己的公益理念、思想,講自己以後想去推動做什麼事,來獲取更多支持。最後通過選舉,產生十位公益委員會成員。

邵晓锋:阿里核心的根基里就有一份公益基因

2018年公益委員會的選舉現場

邵曉鋒說,公益委員會的核心職責,第一就是“傳道”,像“佈道者”一樣,到員工中去傳播各種各樣的公益理念、想法和行動;第二,參與討論與決策——基金會那麼多公益項目,最終選擇做什麼。

“我印象非常深,一個月開一次會,他們經常會開到天亮,因為爭執不休,因為項目太多。3‰的錢越來越多,最後跟哪個NGO合作,哪個項目自己做,今年做還是不做,都要去判斷。公益委員會不同意,基金會是不能做的。”

既然有了專業團隊,為什麼還要建立公益委員會?邵曉鋒說,如果僅靠一個專業的團隊,員工的感知度會很低,最多是一個季度或者半年或者年底聽到一個報告,但實際上在這些項目的篩選、選擇、判斷、決定,以及後面的執行過程當中,員工是沒有太大體感。

但通過公益委員會的參與、持續的跟進和監督,同時在員工當中去尋找更多的資源,一起來參與,讓員工們感受到阿里巴巴整個集團的公益,對公益的認知、理念上的認同,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問:互聯網技術給公益帶來什麼影響?

邵曉鋒:互聯網是真的可以做到普惠,讓原來只有少數人或者很高成本才能做的事,真正變成每個人隨手就可做,這是技術帶來的變化。因為這樣的技術變化,能真正讓公益變得所有人都能參與。

互聯網影響公益

邵曉鋒把阿里的公益理念和基因分成三層,第一層是商業模式本身——必須是去解決社會問題,必須幫到社會的某個特定群體。第二層是員工整體的公益心態的培養,員工對公益的參與。第三層,是把平臺打開,用各種技術手段、各種產品,讓商家、客戶、用戶,都能夠便捷地參與到公益項目中去。

邵晓锋:阿里核心的根基里就有一份公益基因

打開平臺後人人可參與的3小時公益

在互聯網普及之前,這樣的平臺是很難搭建起來的。

互聯網和大數據影響了社會和生活,必然也影響了公益。邵曉鋒認為,這種影響首先是“方便”:以前如果要捐20元錢,可能需要坐幾站公交車,再走20分鐘,“大部分人就不去了,不是不願意捐,是太麻煩,這個時間成本對他來說是挑戰”;今天,只要打開手機,兩秒鐘就能把這20元錢捐出去,願意捐贈的人就會上百倍地增加。

第二個是“信任”。“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尤其是接下來的區塊鏈技術,基本上已經做到,你捐了5塊錢,就能告訴你去了哪裡,最後用到什麼地方。”邵曉鋒說,區塊鏈最終做到,所有環節永遠保存,不可撤銷,不可篡改,確保花出去的每一分善款都用到捐贈人願意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

第三個是技術本身“在很多解決實際困難的應用場景下,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物聯網時代,所有的家電都是智慧終端。一個孤寡老人在家生活好不好?只要看後臺數據,他的灶具有沒有打開過,冰箱開了幾次,如果24小時內發現所有的家電都沒動過,就趕緊上門查看,可能出了問題。

平臺連通用戶

邵曉鋒所說的“隨手就可做”的公益,已經通過淘寶、支付寶等平臺,讓所有的用戶可以參與。

在支付寶上,有幾百家公益機構通過平臺跟用戶對接,不僅是交流和溝通方式變得非常順暢簡單與可信,用戶的公益體驗也是創新的。通過螞蟻森林“攢能量種樹”,已然成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一個互動遊戲,一方面提倡大家選擇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有四五億人參與了這個公益行動;一方面將虛擬的“樹”變成真的樹,栽種量已經超過一億棵,除了防沙漠化,還產生了經濟價值,為當地百姓增收。

邵晓锋:阿里核心的根基里就有一份公益基因

支付寶平臺的螞蟻森林項目

在淘寶平臺,數百萬商家參與,每銷售一件商品,就會有一分錢捐給某家基金會。淘寶公益寶貝,也成了許多消費者的一種選擇:同樣一本書,同樣的價格,就會選擇願意捐出1分錢的商家。

因為互聯網的技術變化,真正讓公益變得所有人都能參與。

打破疆界

2019年,“95公益周”提出了“打破疆界,聯合做公益”的倡議。

“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公益是所有人的共識,商業可以有競爭、比高低,公益應該一致。”邵曉鋒說,有幾件事互聯網公司們可以聯起手來做,比如利用互聯網,對付一些黑灰產業,對付社會上一些違法犯罪行為——侵犯知識產權、黑客盜竊數據……

打破疆界,已經有了實踐。“團圓系統”有很多的信息入口,包括微博、字節跳動等公司都參與進來。“每個公司都有其資源的擅長,資源整合越多,效果更好,效率更高。”

邵晓锋:阿里核心的根基里就有一份公益基因

第三屆阿里巴巴95公益周論壇現場,六大互聯網公益同臺談公益

在環保領域,2015年成立的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馬雲和馬化騰是聯合發起人,至今仍是聯合主席。

“公益是為了社會,是為了讓老百姓的生活能夠更好一些,解決一些具體的問題。所以不是去年的九五公益周這些互聯網公司才在一起的,一直以來都是。”

邵晓锋:阿里核心的根基里就有一份公益基因

問:阿里的精準扶貧有什麼創新?

邵曉鋒:要通過某種機制,讓這些地方持續的創造收入,創造當地經濟的發展,現在是脫貧,未來是致富,才真正幫助他們。

100億脫貧基金會

2017年,阿里巴巴專門成立了一個100億的脫貧基金會。

阿里巴巴在農村的投入,六七年前就開始了。邵曉鋒說,這種投入“不是商業盈利的戰略重點”,“可能十年二十年後做成了,能賺到錢,當下單純從投入產出比來、從盈利的角度去思考是肯定不能”。阿里巴巴把農村作為業務戰略重點,叫做“千縣萬村”,希望通過電商改變當地的面貌,希望更多的年輕人願意留在村裡,而不是全都跑到城裡打工。

到了2017年,精準扶貧開展得如火如荼,阿里巴巴覺得通過幾年時間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想法,於是決定成立了脫貧基金會,“這個時候成立,心裡相對比較踏實”。

很快,阿里巴巴脫貧基金會和全國200多個貧困縣開展深度脫貧合作,針對不同的縣制定不同的脫貧方案:有資源有特產的縣和景色好的縣,扶貧方式肯定不同;在創收之外,還有醫療保障問題、兒童教育問題、電商人才培養問題……這是一整套體系。

2019年,邵曉鋒去了江西尋烏。在尋烏縣扶貧,阿里巴巴不是自己單幹,還帶著淘寶賣貨最好的幾十個商家一起去考察,如果當地的產品確實比較好,這些商家就會和他們結成長期的採購關係,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邵晓锋:阿里核心的根基里就有一份公益基因

尋烏村民展示剛摘下來的百香果

阿里巴巴扶貧基金會中,馬雲是主席,彭蕾、張勇、井賢棟、蔡崇信是副主席,邵曉鋒是秘書長,擔任統籌和協調工作。每個主席有側重有分工,井賢棟負責生態扶貧,張勇負責電商脫貧,彭蕾負責女性脫貧,馬雲和蔡崇信更關注教育扶貧——所有的扶貧工作都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整體協同。

然後,所有的業務板塊都要參與其中,比如菜鳥要打通末端物流,雙11前要給“網紅縣長”、“網紅村民”們進行直播銷售的培訓……

邵曉鋒說:“我們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續可複製,不可持續的事一定不靠譜。”

員工掛職貧困縣

2019年6月,阿里巴巴派出第一批4名員工,去貧困地區掛職。

這4名名額,需要公司內部員工自願報名。開始招募的時候,邵曉鋒還有些忐忑:畢竟是貧困山區,條件艱苦,設施落後,一去起碼一年。“在城裡待慣的人會願意去嗎?”

沒想到,報名很踴躍。邵曉鋒感到十分自豪:“一般不靠譜的員工,我們是派不出去的。我們必須要把最優秀的人派出去。”

這4名員工,在貧困縣掛職當縣長助理,甚至是副縣長,要參加縣一級領導幹部會議,用新的思維和方式,去影響當地的幹部,發現當地的問題;每個月回杭州一次,介紹當地的情況,再協調阿里巴巴的資源去配套。

“他們的狀態好得一塌糊塗,受到當地非常大的認可。”邵曉鋒說,接下來,阿里巴巴會總結第一批掛職員工的經驗和教訓,完善並調整後,再繼續派出更多員工到貧困地區。

浙商責任價值觀

邵晓锋:阿里核心的根基里就有一份公益基因

邵曉鋒(左)接受都市快報副總編姜賢正(右)採訪

問:阿里巴巴的公益核心是什麼?

邵曉鋒:其實阿里巴巴從成立第一天起,本身就植有了公益的基因在裡面。因為阿里的整個商業模式,它從最早的B2B到淘寶,然後到支付寶,到今天的阿里雲,整個的核心,就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阿里的起家,就是盯著解決社會當下的某一個問題去的,希望通過自己企業的發展和努力,使得社會的某一環節的某個問題,能夠因為我們而解決。我覺得公益的理念和思想是伴隨著阿里20年一路走過來,一直是走在前沿。

阿里的公益真正變的,是自身的能力變化。我們擁有的資源變了,在公益上可以採取的方式方法,所做的內容,會不斷地演進和變化。

問:您如何看待美國180位CEO不再把股東利益放在第一位?

邵曉鋒:我覺得更早以前,這些理念可能就已經存在了。阿里巴巴成立第一天起,我們就說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曾經我們(這種理念)在華爾街被很多投資人否定。因為在傳統的資本市場裡面,就是股東利益第一。

但從這一次美國的180多個CEO,我看他們也已經開始否定了股東利益第一,他們也認為客戶價值、社會價值遠在股東利益之上。我感受到,隨著時代的發展,就有更多的人認可這樣的理念,並且願意為此去努力,去影響更多人,去投入時間。

在中國,我現在能感受到,一些還在創業階段的公司都在思考這些問題。原來的印象,似乎非得公司創業已經成功了,到了一定規模,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了,我們來想想要不要做公益,但現在很多創業者從創業一開始,就在思考如何跟社會相關聯,如何把公益的理念融入在這個公司創業過程當中去,我覺得這是一個社會的巨大進步,是特別欣慰的地方。

問:馬雲的公益理念對您有什麼影響?

邵曉鋒:不僅僅是他對我的影響,應該說是他對我們公司所有人的影響,甚至對社會很多人的影響,其實都非常大。

第一個影響,公益其實沒有大小,只要你有這份心,哪怕做一點點事,其實都一樣,都應該值得尊重。

第二,他覺得公益是非常專業的一件事情。所以他提出的理念叫“用公益的心態、商業的手法”,非常關鍵。有的時候,做件好事比掙錢難多了。所以必須要有專業的人、專業的理念、科學的方法,才能真正把公益這件事做好。

第三,他非常堅持公益的核心是喚醒。他相信每個人心中都一定有善的一面,只是需要一個節點,需要有個機緣,需要有一個環境把它喚醒。如果每個人都被喚醒,每個人都能做那麼一點點事,這個世界就非常美好。

馬雲的這些理念,這20年一直在影響身邊的人。我到今天仍非常認同他的理念。我自己的公益基金,最後把傳播當做很重要的公益,也是因為我相信喚醒是非常重要的公益。

他不光是在理念上影響大家,在實際行動上也是這麼做。淘寶KPI的設置都很奇怪,從06年起,馬雲給到淘寶唯一的績效考核目標是,未來三年解決100萬個就業機會,其他都不作為年終考核。

- END -

本文內容根據都市快報副總編姜賢正對阿里巴巴集團合夥人、黨委書記邵曉鋒的訪談整理而成,“浙商·責任之魅:從價值觀到方法論”系列訪談視頻節目將在近期陸續推出,敬請關注!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邵晓锋:阿里核心的根基里就有一份公益基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